公文审核是各级党政机关办公厅(室)一项极为严肃重要的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出手即精品”是基本要求但在日常工作中,不少人都把公文审核与校对混为一谈,事实上公文审核既包含校对又高于校对,公文审核不但要核“字”,更要审“事”,实现以文辅政的目的要达到工作标准,笔者总结,必须注意“八忌”,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公文的审核包括哪些内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公文的审核包括哪些内容(公文审核这些坑)

公文的审核包括哪些内容

公文审核是各级党政机关办公厅(室)一项极为严肃重要的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出手即精品”是基本要求。但在日常工作中,不少人都把公文审核与校对混为一谈,事实上公文审核既包含校对又高于校对,公文审核不但要核“字”,更要审“事”,实现以文辅政的目的。要达到工作标准,笔者总结,必须注意“八忌”。

一忌疏忽大意。有的部门或起草者起草公文质量一贯较高,略作修改即可运转,审核人员容易放松警惕,导致错误发生;有的公文在未履行会议研究、部门协商等手续的情况下送审,收文人员不加以审核就给予收文,导致公文回流重补手续,白白浪费时间。

二忌照搬照抄。上级公文虽然往往质量较高,内容更全面,但并不代表永远不会出错,不能迷信上级机关,要敢于发问,对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要敢弄清楚、问明白,对有明显错误的地方要敢于纠正。在出台配套文件时,要把上级的思想实际化,把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有机融合,把上级的思想与要求细致化,既体现上级精神,又贴紧实际情况。

三忌埋头苦干。公文审核不能拿来就改,看一句改一句,容易造成文字前后表述不顺畅,文中数据口径不统一,内容之间不衔接,反复折腾。要全文浏览再开始审阅,统观大意后再动笔。

四忌独学寡闻。在审核公文前,对上要系统学习理解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和决策部署,上级有关机关贯彻落实的方案和要求。对同级党委政府的部署、措施以及工作总体形势要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对下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开展充分把握群众需求,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

五忌不求甚解。有些公文专业性强,不可避免地要使用一些专业性术语,遇到读不通或有疑问的地方不能不问来龙去脉,进行下意识的主观臆断,草率修改。要有不怕麻烦、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充分询问起草部门或起草人,把情况了解清楚后再修改。

六忌经验主义。对有些例行周期性公文,不能习惯看以前是怎么表述的,单纯参照执行。时过境迁,有的说法以前合适,现在不合时宜了;有的公文当时就有不足只是没有发现,不加辨析拿来就用,一错再错。因此,在审核文件前要认真研究、深刻领会发文意图,准确把握要解决的事项和要推进的工作,把对工作的要求联系起来,体现工作的连续性。

七忌粗枝大叶。主要体现在文字审核不细致及行文不规范上,如有错别字、标题序号隔山跳海、发文机关名称写错、主送单位张冠李戴、请示与报告不分、有附件却未标注等。因此,审核人员要明确同类公文的写作要求、思路风格,注意行文格式和字体字号符合公文规范。对事关党和国家的总体工作要求,要一字不差。凡定性观点、重要素材一定要查原文、用原文,切实精准表达。注意同一或类似内容在不同公文中的衔接,公文之间既不能互相“打架”,也不能“重复”。

八忌草草收兵。有的审核人员认为,在公文起草、审核、呈送阶段已经历多方会商、征求意见、反复修改等环节,领导签发后已经大功告成,导致在校对时容易“走过场”,简单翻一遍就交付印刷,一发了之,结果公文往往在“最后一公里”出现错误,前功尽弃。因此,无论起草、审核,还是校对、印后检查,任何环节都不能放松,要全程重视,如此方能确保公文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