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穿衣规矩(古代人的穿着打扮)(1)

自从周公以后,中国的礼仪制度趋于完善,特别是对士君子的穿着装束和肢体语言都有详细严格的规定。根据《礼记·玉藻》的要求,君子的仪容应该舒缓放松,见到尊者则应该动作敏捷而顺从,脚步要稳重,手势要恭敬,目光要正视,嘴巴要合拢,声音要平稳,头位要端正,气息要收敛,站姿要挺拔,表情要庄重。

《冠仪》:冠者,礼之始也。《曲礼》:二十曰弱冠。冠是古代重要的装束,男子20岁举办成人礼,又叫冠礼,所以戴上帽子是礼仪的最基本要求,正式场合都要升冠,就像现在西方人要系好领带,不过他们是脱帽致意,和我们完全相反。当然冠和帽子严格来讲还是有区别的。古代劳动人民则短衣打扮,便于劳作,有身份的人则宽袖大袍,这个大家在古装戏中经常可以看到。

古代的穿衣规矩(古代人的穿着打扮)(2)

荀子说,身为父兄,其仪容是应该这样的:端端正正地戴好帽子,穿上宽袖大袍,整体形象端庄友善。其外表矜持严肃、成熟稳重、泰然不惊、舒缓放松、气度宽宏、开阔包容、光明磊落、坦荡平和。原文是这样的:“俨然,壮然,祺然,蕼然,恢恢然,广广然,昭昭然,荡荡然。”大家自己去意会比较好。

身为子弟,其仪容应该是这样的:端端正正地戴好帽子,穿上宽袖大袍,整体形象真诚恭谨。其外表显得自律、温暖、友爱、正直、谨慎、天真、依赖、谦卑。原文是这样的:“俭然,恀然,辅然,端然,訾然,洞然,缀缀然,瞀瞀然。”

古代的穿衣规矩(古代人的穿着打扮)(3)

荀子讽刺地说,那些自以为有学问的人的尊容是这样的:蓬头散发不戴帽子,或者帽绳腰带松垮,整体形象简慢拖沓。或满不在乎,或粗俗邪僻,或暮气沉沉,或眼抬眼闭,漫不经心,或张大眼睛,故作夸张,或凝目直视,傲慢无礼,或目光闪烁,鬼鬼祟祟。

推杯换盏声色犬马之时,则目光暗淡,神情迷乱;正式场合行礼之时,则匆忙草率,骂骂咧咧;从事辛苦的工作时,则一副心不甘情不愿的样子,心不在焉,消极懈怠。总之,不负责任,拖拖拉拉,欺骗敷衍,没有廉耻之心,不要脸皮,这就是那些自以为有学问者的尊容。

“填填然,狄狄然,莫莫然,瞡瞡然,瞿瞿然,尽尽然,盱盱然;瞒瞒然,瞑瞑然;疾疾然,訾訾然;儢儢然,离离然。”荀子老人家一口气用了这么多双声叠韵词,直抒胸臆,大快心气。可是几千年过去了,其确切含义是什么,确实让我们感到懵懵然,专家的翻译五花八门,我也不敢完全苟同。为此,我可没少烧脑子,尽量做到从全文和上下文的语境中去揣摩理解,相信依然难以达到“信”的水平,请大家指正。在此,冒昧借用“诗无达诂”之意,自谓叠韵亦无达诂也,为自己开脱一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