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哥儿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昨天,黄渤凭借电影《冰之下》,获得了上海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露面就是“影帝”,渤哥儿的姿势煞是迷人……
大家可能没太意识到,渤哥儿这两年动作不太大,减产了。
或许是《极限挑战》刷存在感刷得太强(毕竟青岛贵妇的魅力无人能挡)↓↓或许是之前的作品久久回响,渤哥儿人不在江湖,江湖还尽是他的气息……但渤哥儿确实有意放慢脚步。
都知道黄渤当演员是误打误撞上错车,凭借“丑 会方言”演了《上车,走吧》,一击即中。如此清奇的出道方法,娱乐圈应该找不出第二个。
跳过舞、唱过歌,开过厂子、做过老板,一路混上来的黄渤考了北京电影学院,一度拉低了学院的录取标准。
但那是他最好的时候。因为表演的大门才刚打开,里面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招手,“快来啊,往前冲啊!”
《斗牛》和《杀生》那段日子是很棒的。每天脑子里充斥着各种想法,各种假设、尝试,只有一个目的:把戏演好。
他说,那段时间,是自己在带着戏跑。
但后来,名利接踵而来,他成为了中国喜剧新星,甚至是那段时期的一颗“孤星”,状态就变了,是“活儿”追着他跑。付出的代价是,思考空间被无限挤压,终于从一个创作者沦落为这场工业游戏里的一颗螺丝钉。
他很喜欢《亲爱的》,那是一次不错的角色尝试。剧情里孩子吃桃过敏的细节是他设计的,导演陈可辛一看到这儿,就哭。
可他不满意,“他们的刺扎在骨头里,我的扎在嗓子眼”。
他只花了20多天就赶拍完了这个戏。他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了解人物的现实背景,哭和悲情,都没有合理的由来。
电影一上映,熟识的人都发来祝贺短信,但他说,萝卜是不是糠心的,只有自己知道。
烟雾弹太多,拨不开,就看不清自己。
黄渤停下来还有一个原因。
他有个发小,在老家青岛的海边开了一家咖啡厅,天天闲了吧唧的,组织海滩派对,去崂山露营,日子过得飞起。
黄渤很是羡慕。那种日子有种致命的吸引力——自由。他足够有钱吗?足够。足够享受这样的生活吗?足够。可就是不能真正地一脚踏进那样的生活里去。
他曾经过过那样的日子。
当年他在青岛,那可是青岛舞厅一枝花,各个老板都爱他。歌唱得好还不算,还能跳舞,还会主持,一个人就是一场大型show。人家挣50,他能挣100,踏踏实实靠自己的才能吃饭。
中专毕业下广州,签了个公司,公司捧了毛宁和杨钰莹,独独落下了他。还能再明显点儿不?欺负我渤哥儿绝世容貌!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渤哥儿回青岛,拉起队伍搞组合——蓝色风沙。名字虽然不太吉利(没见人管自己叫“封杀”的),跑场子却跑得很欢快,钱也挣了不少。
除了没红,日子那是过得相当潇洒。
对,潇洒。我们管无知而爽的日子,叫做“潇洒”。
后来这种潇洒就没有了。被“活儿”占据了,“我们太缺生活了”。
所以他选择稍微停一停。歇下来的时间,他试着去靠近那种生活:陪家人去欧洲旅行,见见许久没见的朋友,摄影、画画儿,任自己发福,活成文艺中老年的模样。
大家都知道黄渤很有才。除了唱歌跳舞,他拍照的水准是这样的↓↓
画画的水准是这样的↓↓
他还会配音↓↓
还能说什么呢?渤哥儿是被演戏耽误了一切啊……
相对沉寂的这段时间,黄渤说,瞎玩就好。其实并不瞎,把自己从流水线上拯救下来,空出时间静下心去想想,才能知道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
这次领奖时,他开了一句玩笑,说拍喜剧最没出息。
为什么呢?因为喜剧演员很难拿奖。从国外到国内,从一百年前到现在,卓别林也好,金凯瑞也好,周星驰也好,都是这样。喜剧很难演,演好了的人也很难拿奖。
可他初心不改,“媳妇儿厉害就离婚吗?不,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的”。
世界如此浮躁,记得初心并一以贯之地坚持,不易。
导演宁浩曾说黄渤身上“有种难得的真实”,这是说他接地气,气质里头带着烟火气与现实的烙印。
黄渤身上还有另外一种真实——知道自己曾在云端,不以为喜,反而想方设法地回归自己。
当年他在北影读书时,宿舍附近住了一批老艺术家,随便一个都曾是中国叱咤风云的大明星,是现在的演员无可企及的“腕儿”。可常能看见他们在菜市场,因为一斤黄瓜的价格和小贩讨价还价。
人的一生大约都会历经这样一个过程,从抛物线顶端,渐渐下滑。怎么看待这个过程,决定了人与人的不同。
黄渤的“暂停键”也没有多伟大,只是为了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把握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