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红星 赵佳琳 韩露,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马头琴大师简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马头琴大师简介(杰出的马头琴大师)

马头琴大师简介

■ 乌红星 赵佳琳 韩露

【摘要】达日玛是我国著名的蒙古族马头琴大师。本文讲述了作者与达日玛老师相遇相知拜师求学的过程;全面回顾梳理了达日玛老师的艺术生涯和艺术贡献;以及他对中华民族、对内蒙古草原的热爱与赞美。

【关键词】达日玛;马头琴;蒙古音乐;民族音乐家;

马头琴大师达日玛先生(1944—2020),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马头琴协会副主席。

1971年,在呼和浩特市新华广场后面的一片筒子楼里,居住着自治区文艺团体各单位的演职人员,当时这一片区被称为“文化大院”。刚结婚的青年人一家居住着一间房,大家都是在走廊里做饭,一家做饭,全楼都闻到香味。当时,笔者的姐姐乌云(内蒙古群艺馆工作)的隔壁住着达日玛老师夫妻。有一次,笔者去姐姐家玩儿,听到优美的马头琴声,透过悬挂的半截门帘,我看到达日玛老师正在忘情演奏。他一回头也发现了正在忘情聆听的笔者,和蔼地说:“小朋友,进来听。”笔者当时非常腼腆、害羞,反而扭头跑开了。过了几天,达老师知道了笔者我和姐姐的关系,就对姐姐说“让你弟弟跟我学琴吧”。就这样一次偶然的相遇,使笔者认识了马头琴,开始了师从达老师学琴的少年生活,从而改变了笔者的一生。

偶遇在人的一生当中有无数次,但偶遇后的结果却是各人各异。2022年5月16日,联合国发布的全球人口为78.98亿人,从模糊数学的角度讲,能两个陌生人相遇的概率大约是3000万分之一。可见,看似不经意的偶遇,其实是那么不可思议了!这样的偶遇居然让笔者遇到了我的老师,这是长生天对我的恩赐和对我的福祐。可以说,与达老师的这次偶遇,从相遇到相知,真正改变了笔者的一生,也才有了我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以及人生轨迹。

1978年3月,笔者顺利考入内蒙古艺术学校(现内蒙古艺术学院)器乐班马头琴专业,先后师从敖特根巴雅尔、齐.宝力高、巴依尔、布仁巴雅尔等大师。1980年,笔者毕业留校任马头琴专业教师,1982年又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修理论作曲专业,先后师从李博文教授、赵汝德教授、何其耶图教授等。大学毕业后,笔者被分配至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任音乐教师,又因工作需要调入呼市教育局工作,直至退休。

达老师的艺术生涯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至入职伊克昭盟鄂托克旗乌兰牧骑,是接受启蒙并初步艺术生涯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在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工作,是艺术发展、成熟与辉煌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退休后继续艺术耕耘并获得丰厚艺术硕果以及与病魔拼搏的阶段。

达老师音乐艺术生涯的第一阶段,正是他幼年逐渐成人的阶段。他出生在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浩饶柴达木苏木,父亲是当地的牧民,名叫巴布道尔基。在众多子女中,达老师排行老四。五岁那年,母亲去世了,失去母爱的达日玛 ,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终其一生都挥之不去的无限创伤。达老师的父亲巴布道尔基,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民间艺术家,也是当地制作银器、缝纫服饰的手工艺人,两个姐姐则是当地有名的歌手。达老师就在这种家庭氛围的熏陶下渐渐长大。

第一个音乐启蒙老师是父亲,虽然父亲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但天赋异秉、心灵手巧,会演奏各种乐器。在父亲的影响下,达老师开始学习拉胡琴、弹三弦,13岁时已成为当地有名的小琴手,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14岁(1958年)时因才华出众,有幸被鄂托克旗乌兰牧骑招录,成为一名专业的乌兰牧骑演员。为适应乌兰牧骑一专多能的工作需要,1960年达老师到内蒙古歌舞团进修,拜自治区歌舞团小提琴二声部首席演奏家额尔登达赖老师为师,学习了三个月小提琴演奏。他特别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一个从未练过小提琴的青年,迅速地成为了一个可以在各种场合登台演出的演奏员。当时的达老师从零基础的霍曼、开塞、马扎斯学起,直到菲奥里罗,一般人需要二至三年完成的教程,他只用了包括学习期间在内的一年的时间,还能把当时最流行的中国作品《新疆之春》演奏得炉火纯青,是常人所难以达到的。这一短暂的进修,为他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是他音乐天赋展现的开始阶段。1963年,受旗乌兰牧骑队长热西的委派,达老师拜民间马头琴大师阿巴干西日佈、内蒙古歌舞团马头琴大师桑都仍为师开始专门学习马头琴演奏。这次短暂的学习,为他一生所挚爱的事业打下了扎实的根底。1966年,因在全国巡回演出中表现优异,达老师有幸被调入新成立的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

在艺术生涯的第二个阶段,达老师先后13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他个人的演出及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的表演,都受到高度评价。1966年9月30日(国庆17周年前夕),周总理出席观看了在人民大会堂由乌兰牧骑演出的国庆晚会。在晚会上,达日玛演奏了他的成名作马头琴独奏曲《草原新歌》。当他演奏完,刚刚走下舞台,周总理让他的秘书找到了他说:“我是总理身边工作人员,总理非常喜欢你的演奏,他想要一份你演奏的曲谱,你看是不是可以写一下?”演出结束后,他回到位于北京东四的宾馆,工工整整地刚把谱子写好,总理的秘书就骑着三轮摩托车来取谱子了。第二天早晨,他们还在餐厅吃早饭的时候,就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的通知,邀请他去录制《草原新歌》。后来才得知,这是专为周总理精心录制的唱片。1966年10月2日,《人民日报》还在第二版对整个演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评论,特别是对达日玛的马头琴独奏《草原新歌》给予了高度评价。可以说,这是全体乌兰牧骑队员的荣誉,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一时期是达老师在艺术上开始走向成熟和辉煌的时期。因没有上过专业的音乐院校,达老师在演奏及音乐创作上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他都能一边学习一边创作,表现出了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坚强性格,展示了他难能可贵的音乐天赋。在演奏与创作上,达老师敢于突破,勇于进取,演奏特色及创作风格日臻成熟,创作了大量的器乐作品和舞蹈音乐作品,包括马头琴独奏、二重奏、四重奏、五重奏、合奏等。其中享誉一时、流行较广的代表作有马头琴独奏曲《草原新歌》《赛马》《新春》《美丽迷斯》《思乡曲》《欢乐的牧人》《希尼河畔》,以及《那达慕之夜》(重奏曲)《土尔扈特青年》(舞蹈曲)《宫廷灯舞》(舞蹈曲)《彩虹》(舞蹈曲)《再见吧,巴音布拉格》(歌曲)等。

达日玛老师艺术生涯的第三阶段,是他辛苦耕耘并获得丰厚艺术硕果以及与癌症病魔抗争的阶段。从乌兰牧骑退休后,达老师一边教学一边创作,组建了全国第一支女子站立式演奏马头琴乐团“草原姑娘”。姑娘们不仅能拉琴,还能歌善舞,充分展示了一专多能的艺术素质。“草原姑娘”所有演奏的曲目,都是由达老师创作改编的,并编配了谜底伴奏带。该团于2008年至2012年连续三次应邀参加了蒙古国举办的第一至第三届世界马头琴大会,并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市举办了专场音乐会,轰动了整个蒙古国。她们站立式的演奏方式、歌舞联动的演出形式和风格各异的中外名曲,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蒙古国在授予她们的奖状上写道:“你们继承了蒙古民族原生态文化遗产,完美演绎了蒙古民族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乐器——马头琴,你们丰富和突破了这一古老乐器的演奏表演形式,你们为马头琴事业的发展和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达日玛则荣获了“马头琴大会”组委会颁发的马头琴艺术“杰出贡献奖”。

在演奏及创作的同时,达日玛老师还在为培养下一代马头琴演奏员做着贡献。他先后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系、内蒙古艺校、内蒙古电影电视艺术学院任教,培养了众多在自治区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演奏员,如扎登巴、阿尔滨达赖、乌红星、斯琴图、斯琴巴雅尔、敖特根巴雅尔、白萨日娜等400多位优秀马头琴演奏员,同时还为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学员传授技艺。

众所周知,马头琴是在蒙古族草原文化中产生的独具特色的蒙古族传统乐器。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种种变迁和改进,经多次文化自然整合,形成了其独特的定弦法和演奏法。1982年和2002年,达老师分别编写了马头琴演奏法,配以教学CD,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这两套教材的出版,极大地方便了马头琴学习者。2005年,在内蒙古音协及齐·宝力高大师的主持下,由达日玛执笔,开始编写马头琴考级教程,历时七年之后终于在2011年底出版发行。这套考级教程的问世,标志着马头琴向着职业化、专业化的目标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自1966年在上海唱片厂正式录制第一首马头琴独奏曲《草原新歌》开始,达老师先后在不同地区录制了多种唱片和CD光碟。1984年在日本录制出版了《中国蒙古族音乐·达日玛马头琴独奏专辑》,1993年在内蒙古录制了马头琴专辑《祝福》,1998年在香港录制出版《蒙古族马头琴·达日玛专辑》CD光碟,2000年在内蒙古音像出版社出版《献给母亲的歌》专辑,2001年在北京出版录制《赛马》专辑,2002年在内蒙古音像出版社录制出版《草原新歌》(上、下)CD专辑,2010年在北京录制出版马头琴二重奏《中外经典名曲》DVD和金属弦马头琴CD专辑,2015年在内蒙古音像出版社录制出版马头琴曲《思念故乡》CD专辑。

多年的演奏生涯,使达日玛老师对马头琴及其他蒙古族民族乐器萌发了改革与创新的想法。他心灵手巧,从来没有学过绘画,但每次乐器改革的设想及图案,都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把它完美的勾画出来。在老一辈民族乐器改革家桑都仍老师、张纯华先生五六十年代民族乐器改革与创新的基础上,1984年,达老师与当时的呼和浩特市民族乐器厂成功改革了“白松面板马头琴”,此项改革获国家轻工部优秀产品奖、呼和浩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达老师研制的“金属弦马头琴”荣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达老师研制的蒙古“胡尔”获文化部科技进步四等奖。2005年,达老师研制发明的“立式”演奏马头琴琴托,获国家“发明专利”。1989年,达老师与乌红星合著的论文《马头琴改革设想》,刊登在中国乐器杂志上,并被翻译成蒙文(斯拉夫蒙文)、英文、德文、日文、俄文收入《世界蒙古族文学艺术科学宝库》一书中。

2008年,达日玛老师改革了蒙古族传统弹拨乐器“托布秀尔”,并于2016年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了论文《亟待发展与创新的蒙古族传统乐器托布秀尔》(与乌红星合著)。2015年,达老师在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托布秀尔教材》(与乌红星合著)。在这本教材中,达老师就托布秀尔的发展历程和改革经过,作了深入的论述,同时,还编写了大量的练习曲和独奏曲,并由乌日娜(内蒙古歌舞剧院)做了DVD的演奏示范,在音乐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效应。为了表彰达日玛老师在艺术领域的杰出贡献,2010年内蒙古党委、政府授予他“文化艺术突出贡献奖”。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授予达日玛“乌兰牧骑60周年事业特别贡献奖”。

2009年,达日玛老师在内蒙古民族音乐教育的奠基人,曾任内蒙古艺术学校校长、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厂长、内蒙古音协主席莫尔吉胡(1931—2017)先生的指导和帮助下,研制成功了七弦“弘根·雅托噶”蒙古筝。

达日玛老师在收集和整理了桑都仍老师、张纯华先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量的有关“叶克勒”琴的改革基础上,研制出了三弦“叶克勒”琴,其定弦为:1弦是小字2组的C,2弦是小字1组的g,3弦是小字1组的C,它的音域正好补充了马头琴高音区的缺陷,并在成陵新闻发布会上作了展示。

2018年,达日玛老师还为此琴专门撰写了教程,其中包括练习曲及多首独奏曲。2021年9月11日,在“达日玛作品音乐会”上,哈斯苏力德用“叶克勒”琴演奏了《蔚蓝的故乡》独奏曲。它的研制成功,解决了蒙古族民族乐队弦乐部高音区声部缺失的问题。一直以来,因受马头琴演奏法的限制,高音马头琴在合奏中音准稳定性较差,常常因尼龙弦跑弦而影响音准。蒙古国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用长笛来代替高音马头琴声部,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叶克勒”琴的研制成功,解决了困扰几代蒙古族民族乐队弦乐部高音区声部缺失的问题,使乐队音色更统一,编制更完满,层次更分明,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

我们知道,任何一件民族乐器,都凝聚着本民族的民族特色,马头琴也是这样,它是蒙古族人民的骄傲。正因如此,改革的“叶克勒”琴的琴冠上,刻有马头图饰,这在乐队的形制上形成了完整的外形统一。

桑都仍先生一生都在追求民族乐器的改革,希望通过改革各种乐器建立声部配置完整的蒙古族民族乐队。值得庆幸的是,桑都仍先生一生追求的目标和夙愿终于在达日玛老师手里最终完成。从三弦“叶克勒”琴研制过程中充分学习、借鉴世界乐器普遍规律的客观事实上,再一次证明,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只有民族的才能立于世界乐器之林。

杰出的民族音乐家达日玛老师在六十多年的演艺生涯中,创作的优秀马头琴作品共计280多首,其中《草原新歌》《祝福》《美丽迷斯》《思乡曲》弦乐五重《那达慕之夜》等,为他艺术成熟及辉煌时期的代表作。这些作品反映了他艺术成就的一个方面。在其众多的作品中,大都形式严谨、艺术新颖、旋律优美、内容深刻。这些作品不愧为当代蒙古族音乐的佳作。

2007年,达日玛老师被查出喉癌晚期。在得知病情后,达老师意识到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更想为他挚爱的民族音乐事业多做出点儿贡献,拖着有病的身躯拼命地工作。这种老艺术家的情怀是值得我们当代艺术工作者学习和敬佩的。

记得在达老师患病手术后不久,笔者接到他的电话,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身上的癌细胞可能又转移了,在腋下又发现了肿块,我可能活不了多长时间了,但我有很多想法还没有实现,希望你能接着做下去。”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眼泪不由得落下。当时达老师正在改革研制“托布秀尔”,第一次的试验琴已经由乐器制作技师邓守城制作成型,正在调试阶段。在这么关键时刻,作为项目的主研人员因病出缺,可想而知对这项改革事业是多么大的打击。值得庆幸的是,与病魔抗争的同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完成了此项乐器的改革。

2010年11月,在鄂尔多斯市成陵举办了“达日玛民族器乐改革”新闻发布会,在会上展示了他近年来改革的多件民族乐器,青年作曲家杜伟光用改革后的“弘根·雅托噶”现场演奏了他为此琴专门创作的独奏曲《森吉德玛》,得到了与会者的赞誉。

达日玛老师的作品有很多,艺术表现形式各异,其中包括:齐奏、重奏、合奏、独奏、舞蹈曲及部分声乐作品,共计400多首。这些作品涵盖了蒙古民族不同地域的艺术风格,让我们看到了他对蒙古民族、对草原无限的爱,他把这种爱都浓缩在作品当中,用不同的方式论证着蒙古文化对美的追求,用音乐的组织形式诠释着对草原的赞美之词。

综观达日玛老师的音乐人生,聆听那些扣人心弦的马头琴作品,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他不愧是一个真正的民族音乐家。无怪乎众多的同时代的人对他的作品如此喜爱,恰恰是因为他能够典型化地表现出本民族的艺术特点。他的这些作品,采用了描绘式的手法及层次分明的立体思维形式,音乐语汇大都来自于蒙古民族的传统音乐。这种风格特点不仅使人想起桑都仍先生的作品,可贵的是他把蒙古族音乐中相异性较大的旋律(鄂尔多斯与东部的科尔沁音乐),都很好地融汇在旋律里、表现在作品中,创作出风格完全和谐、统一的佳作。

达日玛老师作为马头琴演奏家,对马头琴的演奏技巧无不精通,尤以擅长演奏舒缓悠扬的旋律,这正是马头琴演奏内涵的灵魂,他被誉为是“优美旋律的演奏天才”。只要一提起达日玛,人们总喜欢用勤奋、博学、风雅等词语形容他,这些赞誉表明了他的演奏和创作里有着强烈、坚定、持之以恒的理想信念,更有着丰富饱满灵动鲜活的艺术气息。

他的演奏艺术不少地方继承了桑都仍、阿巴干西日佈先生的风格,为下一代艺术创新预备了前提条件。他的演奏,充满了睿智与灵性,在深沉辽远的形象当中,包含着对草原的爱。这是一种美感的体现和高超艺术的升华,配之他的演奏,让人感受到如此神妙莫测、新鲜独特。

达日玛老师一生始终与马头琴艺术为伴,他的作品中一以贯之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达日玛老师那些集感动人神的优美旋律、丰富多彩的演奏技巧、富于诗情画意的艺术形象、独具个人特色的表现风格,都将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宝贵文化遗产。他和他的音乐将会永存世间。

作者简历:乌红星,音乐高级教师,九岁师从达日玛学习马头琴演奏,1978年入内蒙古艺术学校(现内蒙古艺术学院)器乐班马头琴专业学习,1980年毕业留校任马头琴专业教师,1982年入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系,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任音乐教师,后因工作需要调呼市教育局工作。赵佳琳,乌红星老师学生,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21级本科生。韩露,2019年毕业于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乌红星老师学生,现在呼和浩特市敬业学校任音乐教师。

Appreciation of the classic Horse Head Fiddle music created by Mongolian Horse Head Fiddle master darma

—— to commemorate the second

anniversary of Mr. Darma's death

Abstract: Darma is a famous Mongolian Horse Head Fiddle master in China.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the author and Mr. Darma meeting and learning from each other; Comprehensively reviewed and combed Mr. Darma's artistic career and artistic contribution.This paper takes the four classic Horse Head Fiddle pieces created by Master Darma as an example,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unique artistic style of Master Darma's works, as well as his love and praise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Mongolian steppe.

Key words: Darma; Horse Head Fiddle; Mongolian music; Ethnic musician; Repertoire appreci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