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热映的电影《红海行动》中,“蛟龙突击队”中唯一的女队员佟莉格外引人注意,她一头圆寸,眼神坚毅,动作利落,打起来和男兵不相上下,让人几乎难以注意到她的性别。

近日,佟莉扮演者蒋璐霞接受了广州日报记者专访,曾在少林寺习武多年,作为释小龙和吴京师妹,蒋璐霞回忆起《红海行动》拍摄都觉得吃不消,她顶着右脚伤痛每天背着五十多斤的战术装备上跑下跳,压力过大导致内分泌失调,十个月没来月经。

“这个角色是我从影这么多年来难度最高、挑战最大的一个角色。”尽管拍摄“饱受折磨”蒋璐霞依然很感谢导演林超贤:“我从导演身上学习到对于自己热爱的事业那种勇敢无畏的极致追求,那种一丝不苟甚至有点疯魔的工作态度。”

尽管在《红海行动》中,蒋璐霞扮演的机枪手佟莉英姿飒爽、身手矫健,让许多网友大呼“雌雄莫辨”,但生活中的蒋璐霞女性气质明显,她皮肤白皙,鼻梁高挺,单看外表绝想不到这是一个打遍“蛟龙小队”无敌手的武术冠军,但一开始谈话,外表很潮的蒋璐霞就表现出她身上受武学浸润多年的一面:她豪爽率真,谈话间不经意便流露出武者的端庄和严肃。

▎习武之初:

要习得“飞檐走壁盖世神功”

与大多数同龄女孩相比,蒋璐霞走的并不是一条寻常的路。蒋璐霞出生在内蒙古通辽市,从小,她就比较调皮。在身边的女性小伙伴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沉静下来的时候,蒋璐霞仍然是“异乎寻常”的淘气。她最喜欢和自己的舅舅玩,尽管舅舅并不习武术,但极其喜好运动,蒋璐霞就跟着舅舅一起每天到处跑、跳,是家里名副其实的“假小子”。

看武打片也是蒋璐霞的心头好,李连杰主演的《太极张三丰》是她的最爱,她将这部经典电影看了几十遍,直至如今电影里那些桥段她都记得一清二楚。电影里张三丰的动作、招式更是让蒋璐霞入迷,幼小的蒋璐霞模糊地想,学习武术就能飞檐走壁,学习武术就会变得特别帅,谁也欺负不了。飞檐走壁、盖世神功在幼小的蒋璐霞心里成了武术的代名词,这些对她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7岁开始,蒋璐霞就拜在了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一位老师门下开始练武术。

十一岁时,蒋璐霞开始离家独自在辽宁、河南、北京等地拜师学艺,1998年,十三岁的蒋璐霞前往少林寺习武,与释小龙成为同门师兄妹。那个时候,许多亲人并不理解蒋璐霞对学武的执拗,练武生活也艰辛无比,无论寒冬酷暑蒋璐霞都需早起训练,尽管她年龄不大,却一身伤病,父母也心疼不已,时常劝她无需太过辛苦。从小就倔强的蒋璐霞心里却憋着一股劲,“心里念叨着如果练不成功,绝不回来。”

她的倔强带给了她回报,2003年,她考上了北京体育大学,并在随后的一年拿到了全国少林拳武术冠军。长大了的她明白,武术并不能使人像大侠一样飞檐走壁,她也从没有在在现实生活中出过手打过架,但她依然对武术抱有敬畏之心,“中国武术博大精神,其内涵与外延已非单纯的技术层面就可以解读的,对于武学我始终都还是婴孩,永远怀着敬畏之心。”

红海行动真正的女战士(到红海行动中的女枪手)(1)

▎伤痛缠身:在香港最常去医院

《红海行动》中的“佟莉”让人印象深刻,似乎蒋璐霞一夜之间走到了公众面前,但此前蒋璐霞还有个时代气息颇浓、广为人知的网名:猫耳宝贝。2007年,大四的蒋璐霞在宿舍录制了一系列武术视频,在狭窄的宿舍里,蒋璐霞在床铺间上下腾跃,施展武术套路,偶尔也和同学拍摄搞笑武术视频,在博客时代猫耳宝贝这个网名广为人知。

2009年蒋璐霞开始出演自己的第一部电影《战无双》,作为“打女”出道的蒋璐霞在电影之路曾饱受艰辛,在香港拍摄电影时,有人问她在香港常去哪里玩,蒋璐霞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医院。”

这并不夸张,拍摄电影时蒋璐霞从来都是实打,有时身上的伤处痛到麻木她依然咬牙坚持,她曾经被踢到脑袋当场晕倒,也曾因为在医院里取出伤口里的碎玻璃渣时无法忍耐痛哭出声,有人问她是否后悔,当时蒋璐霞并没有回答,但她心里知道自己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就要自己去负责去承受,为了能更好的锻炼自己,磨炼自己的意志,我需要和愿意去忍受这一切。”

《红海行动》的拍摄同样也不轻松,电影前四个多月在北非摩洛哥拍摄,蒋璐霞觉得自己和小伙伴们都快变成了野人。拍摄地有不知名的小虫子,“剧组基本上所有人都被咬了,被虫子咬完之后会奇痒无比。”无奈之下蒋璐霞只好晚上裹上厚厚的衣服,把脸和脖子都抹上风油精,即使是这样她身上还是有不少肿起来的包。

在电影快结束时,机枪手佟莉有一场戏尤其出彩,她和一个恐怖分子在机舱里搏斗,最终险胜。一想起这场戏蒋璐霞就仿佛想起了当天的虚脱感,“那天温度很高,舱外温度高达40几度,舱内就更是热到不能呼吸。我们两个穿着厚厚的戏服累到要吐。”

并且,电影拍摄过程蒋璐霞完全没有使用替身,全部是实打实的真打。蒋璐霞至今还记得那场戏中自己脖子被勒的窒息感,“他也差点被我勒晕过去。”蒋璐霞笑道:“导演喜欢拍长镜头,从头打到尾不喊cut,整场戏大概拍了8小时,我的胳膊下巴全都负伤,晚上回到酒店后脱掉衣服发现身上起了一身的毒痱子。”

尽管在“蛟龙突击队”中蒋璐霞是体重最轻体型最小的一个,但她却拿着最重的M249,加上身上的战术装备每天要背着五十多斤去跑、跳、翻墙。甚至在拍戏之前的训练中,她的右脚还意外骨折,她一直不敢告诉导演,顶着心理和身体的巨大压力就上了片场。压力多大导致她拍戏期间到结束之后的十个月里没有来月经。

“这个角色是我从影这么多年来难度最高、挑战最大的一个角色。”蒋璐霞感慨道,尽管艰辛她却依然很荣幸自己能参与其中。“我觉得还是蛮好的一段经历,那种环境特别适合创作,杂念很少,很专心。”

红海行动真正的女战士(到红海行动中的女枪手)(2)

▎对话

○导演一丝不苟甚至有点疯魔

广州日报:为了表现女特种兵,您都下了哪些功夫?拍戏过程中您学会了哪些技能?

蒋璐霞:我进组导演就給我提出两个要求,一、肱二头肌要练得再大些;二、剃圆寸。为了从外形上接近角色,开拍前我花了半年的时间密集健身,把所有肌肉维度增大,也练出了六块腹肌,同时也有找机会去部队体验生活,体会军人的状态。剪头发这一环节还是有些心疼的,毕竟之前留了一年半的披肩发说剪就剪了,剪的时候眼泪在眼睛里打转,心砰砰地跳,不过剪完后大家都说好看,还是挺开心的。

拍摄学到了开重机枪、战术配合、短刀术、开毒刺肩射导弹、飙车等等技能。

广州日报:机枪手这个角色一般是由壮实的男性角色饰演,导演让您来饰演这个角色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

蒋璐霞:导演知道我是练武出身,他觉得军人的某些特质和习武人有某些相似之处,同时由于动作也是我的特长,戏中大量的动作戏他觉得我可以胜任。再有他也跟我传递出一个概念,就是说在真正的战场上,女性也是可以和男性共同承担起保家卫国的重任。

广州日报:林导拍戏是哪种风格?演员做错了的时候他会如何反应?

蒋璐霞:拼命三郎,他什么都会亲力亲为,为我们示范每一个姿势;同样也是完美主义者,我们觉得很好的时候,他会给我们力量,让我们做的更好,完美主义者。我从导演身上学习到对于自己热爱的事业那种勇敢无畏的极致追求,那种一丝不苟甚至有点疯魔的工作态度,觉得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年轻人去学习。

○爸妈看《红海行动》看哭

广州日报:此次拍摄之后您对中国军人尤其是女兵有什么样的认识?

蒋璐霞:在影视的国度里,像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这些前辈是我的偶像,而在现实生活中我的偶像是军人、警察、科学家,特别是从小我就有一个军人梦,首先戎装在身从外型上就很英气,再有他们神圣的责任和使命让人有敬畏之心。

在去湛江拍摄时我也见到了真正的女军人,虽然她们都是一头短发一样的制服,看起来像小男生,但是骨子里女性特有的美却是藏不住的,她们是真正的刚柔并济,巾帼不让须眉。

广州日报:第一次看到电影样片时您是什么感觉?

蒋璐霞:第一次看全程神经都是紧绷的,手心一直在冒汗,心跳也快得不行,不敢相信是自己演得电影,当时景瑜坐在我左边,尹昉坐我右边,他们看着我那么激动一直拍我让我冷静。

广州日报:您家人看了电影之后如何评价?是不是特别为您骄傲?

蒋璐霞:大年初一一早请全家人一起看的电影,能看出他们很激动,特别是我爸妈他们竟然都哭了,一是被整个剧情感动的,再有就是他们知道为这部戏我吃了不少苦,他们很心疼,不过总体上他们是开心兴奋的,也都跟我拥抱祝贺。

○生活中帮闺蜜提重物

广州日报:习武对女孩来说并不是一个常见的选择,这么些年下来您吃过哪些苦?有没有想过放弃?父母对您习武是何种态度?

蒋璐霞:我觉得自己一路走来真的是痛并快乐着的,打自己选择习武这条路开始就没有过过几天舒服日子,每天都和汗水泪水,以及各种伤病打交道,浑身上下都是大大小小的伤。很多时候感觉自己要撑不下去了,但是一想到自己的理想还没有实现还是心有不甘的,慢慢熬下来成了常态,也就习惯了忍受忍耐。

我爸妈还是很心疼我的,他们也总是劝我不要那么辛苦了,但他们很尊重我的选择,并且一直在背后支持和鼓励我。

广州日报:您曾在生活中出过手吗?您的女性朋友会不会因为您的身手特别依赖您?

蒋璐霞:蛟龙小队的人更依赖我,在拍戏的时候天天带着我,保护他们!(哈哈)

我虽然习武多年,但在现实生活中从未打过架,我不喜欢武力解决问题,拍戏又是另一码事。不过我觉得自己如果真打起架来也是不要命那种的(哈哈),生活中我的闺蜜们还是喜欢带我出去的,不过不是给她们安全感,更多是觉得我力气大可以帮她们拎重物。

广州日报:在您看来,“女汉子”是一个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蒋璐霞:褒义啊,这说明我可攻可受啊(偷笑)。

○“比较在乎输赢”

广州日报:多年武术生涯有没有让您的性格发生改变?

蒋璐霞:工作人员他们常说我太正经了,可能是因为我从小学武的原因,我比较在乎输赢。

广州日报:您曾做过女子防身术教练,生活中您也教过友人防身术吗?防身术的实用性如何?

蒋璐霞:以前在央视的网路课堂教授过相关的课程,其实女子防身术基本分“心防”与“身防”两大块,我讲“身防”比较多。生活中我练武的朋友比较多,所以都是互相切磋的。但在我看来任何的实战技术首先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做铺垫,在此基础上日积月累不断加强和完善才能从心所欲,如果单纯只是记住动作是毫无实用性的。

广州日报:许多人对“功夫”“武术”有一种天然的欣赏和崇拜,戏剧之外,您有没有想过要在武术上有所建树?

蒋璐霞:中国武术博大精神,其内涵与外延已非单纯的技术层面就可以解读的,对于武学我始终都还是婴孩,永远怀着敬畏之心。虽然目前以拍戏为主业,但我每天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来练功,但多以习练传统武术为主,希望有朝一日可以为中国武术尽一份绵薄之力。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诗蓝

图:由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