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落叶归根呢(传统文化讲落叶归根)(1)

“落叶归根”这句话出自明代王世贞的《鸣凤记》,原文是“落叶归根,丰城剑回”。大致意思是,树叶落下来,一定会飘落到树的根部,与大树相依偎,滋润大树继续生长;龙泉剑最终化为龙回到了水中,和水一体。

这句话经常用来形容人对故乡的怀念,人在外飘零一辈子,在年老之时总想回到故乡。这是中国人传统的家国文化下自然衍生出来的。家,在我们的心中,总有特殊的意义,是我们避风的港湾,是我们最后的归宿。

关于“落叶归根”最生动的描述,在唐代诗人王昌龄《回乡偶书》中: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家多年后,回乡后已是满面尘霜,故乡的小孩子都不认识自己了。回乡心切的自己面对这些又是如何的无可奈何呢?可即使这样,我们依然想要回到这个故乡,这个有我们根的故乡。

人为什么要落叶归根呢(传统文化讲落叶归根)(2)

多年之后,台湾作家余光中那首《乡愁》道出了无数游子的心声: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首“乡愁”将游子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从离家、离开父母妻儿到远渡宝岛、不能归家,无一不渗透着强烈的“落叶归根”的渴望。

人为什么要落叶归根呢(传统文化讲落叶归根)(3)

从古至今,“落叶归根”都是很多人在人生最后的追求,曾读到一篇文章,一对旅居海外的夫妇,在国外生活了大半辈子,等到人生终结的时候,唯一的愿望是把骨灰带回祖国。

现在很多人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有着特殊的情感,长大后离家工作,功成名就时都有回乡情结。那么,为什么很多人都想“落叶归根”,回到农村呢?

父母在农村,根在农村

很多在外打拼的人,父母是一直在农村的,父母在的地方,自然就是家,就是每年都要回的地方。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那是人生的根之所在。

人为什么要落叶归根呢(传统文化讲落叶归根)(4)

现在有很多人一到春节就回到父母所在的山村,父母已故的人家中,的确很难再把大家聚集起来。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父母不在,人生只剩归途。

童年在农村,记忆在农村

人为什么要落叶归根呢(传统文化讲落叶归根)(5)

我们这代人,童年也往往在农村度过。小的时候,跟着一群小伙伴,去树林里捡落叶、采野果,去河滩上捞鱼,去草地里捡蘑菇……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每一份回忆都显得尤为珍贵。尤其等自己有了孩子以后,看到孩子每天奔波于各种兴趣班之间,周末了带他去公园都高兴的手舞足蹈时,心里更是无奈。

所以,每当我们回到农村,看到山清水秀的风光,儿时的草地、鱼塘还在,那种亲切感把我们瞬间拉回到童年,拉回到无忧的快乐时光中,便更加向往农村。

亲人在,宗族关系在农村

在农村,二姨、三伯、七大姑、八大姨都在村里,家里有个什么事,基本这些亲人都知道了。需要钱还是需要人,帮什么,在这些亲戚的帮助下,大事都变成了小事。这种亲切感与在城市里与别人的疏离感形成强烈对比,在农村的相互扶持,在城市的孤独无助,让人很明显对于亲人所在的农村,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归属感、安全感。

人为什么要落叶归根呢(传统文化讲落叶归根)(6)

而每年举行的宗族活动,更是拉近宗族人员的好机会。在南方,有清明祭祖、游神活动,在北方,有春节团年,这种种活动,随着一年一年的举办,对于宗族文化进行了良好的传承。在这样的背景下,人老了当然更愿意回去“寻根”。

农村更安全

现代社会中屡屡出现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城市里雾霾居高不下,空气质量让人忧心。而哪里又爆出校园毒跑道、装修超标事件了,还有地沟油、食物卫生问题,都让人非常焦虑,感觉自己奋斗打拼的这个城市并非那么洁净。

反而是山清水秀的农村,可以自己养鸡养鸭,自己种菜种田,吃的都是放心菜放心肉,头上是蓝蓝的天,呼吸的是新鲜的空气,简直就是人间仙境。

在这种背景下,养老回农村,更是成为了很多人的愿望。

人为什么要落叶归根呢(传统文化讲落叶归根)(7)

中国人讲究“家国天下”,注重集体感,重视家的概念,自然对“落叶归根”有着特殊的执念。这种执念,往小了说,是个人的人生追求;往大了说,这是对我们“家国天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一代一代,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