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大鼎沙嗲面(丸龟制面全面闭店)(1)

8月31日,吉野家在临时报告书中宣布,旗下品牌「花丸乌冬面」将全面退出中国市场。

报告书预计,本次退出带来的资产减值损失,仅对公司业绩造成轻微影响。与此同时,丸龟制面也在内地进行了全面闭店。

不禁要问,为何上一代日式面馆在中国纷纷“失灵”了呢?

01花丸乌冬面退出中国市场

自2011年进入中国后,花丸乌冬面的店铺网络不断扩大,2018年9月门店数达到最高的37家。

但是好景不长,花丸乌冬面与本土竞争对手相比,缺乏足够的价格竞争力,也没有抓住中国当地的需求,盈利能力逐渐恶化。此外,疫情也很大程度影响了其业绩。

除了中国市场,花丸乌冬面还在2015年进入马来西亚、2018年进入印度尼西亚,在国外开的店铺最高达到50家。但随后都折戟而归,本轮退出中国市场,花丸乌冬面的海外店铺归零

目前,花丸乌冬面在中国仅剩1家门店,位于上海美罗城。这也是中国首店,开店时间整整超过10年。

正宗大鼎沙嗲面(丸龟制面全面闭店)(2)

致电该店,对方回复暂时不清楚闭店时间,现在还是正常营业的状态。其运营公司为花丸餐饮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最早将于2022年内清算。

根据吉野家官网介绍,花丸乌冬面2000年在日本成立,主打赞岐乌冬面、关东煮、天妇罗、炸鸡以及日式咖喱饭。

品牌采用中央厨房配送生面以及自动化生产以提高效率和维持品质稳定,在门店内则采取半自助自选模式,方便客人自主点单,以进一步提高翻台率。2019年巅峰时期,花丸乌冬面在日本门店突破500家。

2011年在上海正式开店前,花丸乌冬面先在世博会进行了半年的试营业,超过20万人次,最终在美罗城开出了首店。此后,它又拓店至厦门、青岛、武汉、深圳等城市,最多开出了37家门店。

02丸龟制面中国门店进入全面收缩闭店节奏

无独有偶,另一家乌冬面品牌丸龟制面也于近期在内地进行了全面闭店。窄门餐饮数据显示,目前丸龟制面仅有4家门店营业,分别在北京、上海、天津和江苏。

正宗大鼎沙嗲面(丸龟制面全面闭店)(3)

而丸龟制面的背后是日本面食餐饮巨头东利多,有着“亚洲肯德基”之称,也是谭仔国际的母公司。

2012年,东利多凭借丸龟制面进入中国市场,内地、香港、台湾同步铺开,计划2015年3月内地店铺数增至100家,入华5到7年开出1000家。

在当时的中国市场,丸龟制面用乌冬面的拳头产品引流,搭配天妇罗等日式小食的配菜,将客单价从20元提高至30搭配40元,从而增加销售额和利润。但是,丸龟制面的拓店计划并没有那么顺利。

据统计,丸龟制面的中国内地门店数在2020年达到最高,为45家,分布在上海、北京、宁波、天津、杭州5个城市。其中,上海最多为23家,占比超过51%,北京13家、占比近30%

随后,丸龟制面开始了闭店进程,到2021年6月,其在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地区的门店数,分别仅为41家、16家和44家。

2022年,上海疫情使得其内地业绩大幅下滑,解封后便加速了闭店,短短三个月内,上海只剩下了浦东金桥的1家店。

致电该店,对方同样回复暂时不清楚闭店时间,现在还是正常营业的状态。香港门店从16家关到了9家,台湾门店数也遭到了腰斩,从44家一路跌至22家。

与此同时,东利多早在2017年开始着手收购谭仔国际,在内地市场逐渐放弃主品牌丸龟制面,转而力推香港米线,包括“谭仔云南米线”及“谭仔三哥米线”两大品牌门店。

据观察,目前在内地拥有超过600家门店的味千拉面,也在近两年调整了菜单结构:一方面扩大了拉面的种类,另一方面缩减了乌冬面的单品,包括炒乌冬面、番茄芝士乌冬面等,仅作为寿喜锅的辅菜、进行单独售卖。

事实上,乌冬面最早只是一种地方平民食品,来自日本东北部面积最小的县——香川县,直到1980年代才被日本国内熟知。

正宗大鼎沙嗲面(丸龟制面全面闭店)(4)

乌冬面与荞麦面、拉面,一同并称为日本的三大面条。不过,这三种面条在日本和海外的扩张速度,一直不如日式拉面品牌迅速。

乌冬面进入中国市场10年,在国内的发展水土不服。消费者在网络平台的评论集中在“面条太粗、不够筋道、吃不惯”和“只有冬天才想吃乌冬面”。

疫情后,乌冬面品牌也有进行转型,如丸龟制面推出了相应的预制菜包装,不过市场反响较为一般。

丸龟制面近期的默默闭店也没引起关注,直到花丸乌冬面正式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大家才恍然发现已经很少见到乌冬面店铺,很久没去吃过乌冬面了

03日式面馆快餐在中国“失灵”

不止是乌冬面在中国市场受挫,多家日式快餐品牌近年同样表现不佳。进入中国市场后,日式快餐品牌短暂吃到了餐饮行业快速发展的红利,国内消费者也以在它们就餐作为一种时尚。

但目前,国内餐饮业态变得更为丰富,消费者选择更多,它们在国内营销不足,品牌开始老化,价格在快餐品类也缺少性价比优势。

8月31日,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官网披露了一则股权交易信息上海锦江国际餐饮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拟转让上海吉野家快餐有限公司9.815%股权,转让价格为821.73万。

上海吉野家成立于2002年6月,注册资本1230万美元,法定代表人张晓强,即锦江酒店董事长。锦江酒店曾在财报中提及,由于上海吉野家连续亏损,锦江酒店对其长期股权投资减计为零。

正宗大鼎沙嗲面(丸龟制面全面闭店)(5)

上海吉野家快餐有限公司9.815%股权转让

一同披露的还有上海吉野家近两年糟糕的经营情况:2021年营收4521.07万、亏损99.18万、负债1914.68万,2022年上半年营收863.57万、亏损534.94万、负债上升至2281.56万。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上海吉野家资产总计1514.31万,净资产﹣402.34万,转让标的对应评估值﹣32.45万。

正宗大鼎沙嗲面(丸龟制面全面闭店)(6)

其实,日式拉面在中国市场曾拥有一段“躺赢”岁月。

CBNData数据显示,2004年、2016年前后是日本餐饮品牌入华的两次高峰期。彼时,吉野家、CoCo壱番屋、和民、味千拉面等平价日料在中国市场高歌猛进,居酒屋、烧肉、寿喜烧、牛肉饭、拉面等品类花式生长。

不过,近两年受疫情影响,不少老牌日料节节溃败:

吉野家陷入亏损泥沼,门店数连年下跌;日本大众居酒屋连锁品牌和民,关闭了全部门店,彻底退出中国市场;“平价日式拉面之王”味千拉面2022年以来,接连出现食安问题、被曝欠税、门店骤减等负面消息。

正宗大鼎沙嗲面(丸龟制面全面闭店)(7)

日式拉面甚至平价日料在中国市场吃不开了,原因何在?

1、“料少价高”,可替代性强

日式拉面及平价日料囿于食材要求高、供应成本高、品质不稳定、价格无优势等困境时,各派餐饮争奇斗艳;

论性价比,平价日料拼不过同等价位的中餐;论新鲜感,以泰国菜为代表的东南亚餐饮跃升口味新宠,加速扩张。

几方面对比下来,导致日式拉面及平价日料可替代性强导致扩张疲软,不进则退。

2、消费者难取悦,传统中式快餐“落伍”

年轻消费者更关注“时尚”、“便利”和“健康”,不仅要好吃,而且要好玩。

大量上一代日式面馆没有根据消费需求及时创新面临淘汰。日本面馆代表的味千、花丸、丸龟门店大幅收缩,就是极好的佐证。

3、聚焦单品类强调爆品,难敌各方地头蛇

日式拉面聚焦单品类,强调能打的爆品,产品太窄性价比不高导致复购低,难敌口味独特的中式各区域特色餐饮。

4、品牌老化、创新乏力,“日式滤镜”碎了

日式拉面及平价日料普遍在口味和形式上没有创新,而在日料越发平常的当下,中国消费者逐渐对“日式滤镜”下的精致感祛魅,早已不允许吉野家们“那么普通却又那么自信”。

然而,日式拉面及平价日料式微之下,烧鸟、Omakase、上井等“贵价且精致”的高级日料品牌正崛起,其逆势突围的共同点:定位高端综合日料,追求“大而全”,即门店大、产品多,注重食材和环境等,聚焦消费力高且追求精致生活的中产一族。

往高走可能是日料品牌的未来吧,毕竟这也是日料的品类基因!

来源:明亮公司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