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晔旻

之所以“旱罗盘”没有如“大航海时代”的西方船只中那样得到广泛使用,原因恐怕在技术之外。沿袭“指南鱼”的传统,中国的古人已经习惯在航海时使用“水罗盘”了。明朝早期《西洋番国志》(1434)就明确指出“水罗盘”在航行时的功用:“斩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

指南针实际在中国古代航海中的应用,当然比明朝要早得多。成书于汉代初年的《淮南子·齐俗篇》曾说到在大海中航行“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北极则悟矣”,说明当时水手还是用天体位置(北极星)来确定方位,并不依靠指南设备。到了宋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朱彧在《萍洲可谈》中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这是人类使用指南针为航船导航的最早的文字记录。据史料记载,1101年至1103年间,朱彧随父来到当时对外通商的大港广州。《萍洲可谈》记录了朱彧在广州的见闻。由此可以推知,我国古人开始用指南针导航的时间不会晚于1103年。到了南宋时期,成书于1225年的《诸蕃志》记载:“舟舶往来,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这更是生动地描述出了指南针在航海中的重要性。同时代的诗人朱继芳对此有感而发:“沉石寻孤屿,浮针辨四维”——“浮针”二字,也意味着当时使用的只会是“水罗盘”(不然针浮不起来)。

初学罗盘的认识(为什么没有得到广泛运用)(1)

南宋邵武府知军朱济南墓的瓷俑张仙人

再来看世界其他地区,阿拉伯文献关于磁石的最早记载出现于11世纪,晚于中国1000多年,而且只谈到磁石吸铁。他们有关指南针的记载出现于13世纪前半叶,比中国晚几个世纪。欧洲人直到公元1190年才有使用磁针导航航海的记载;1200年意大利北部开矿时曾用过磁针。由此可见,即便不考虑汉代的“司南”,仅凭北宋时代的文献与考古证据,也已经足以保证中国对“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的所有权了。而且,阿拉伯世界的早期磁针呈鱼状,浮于方位盘上水池中指南,故也称“指南仪”。13世纪的欧洲水罗盘浮体也有鱼形铁片。两者与中国的“指南鱼”迹近孪生。显然指南针技术传播的源头在中国。这无疑是因为中国人掌握的磁学知识在近代以前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从科技史上来看,指南针的应用,不仅使人类获得了全天候航行的能力,而且它与早已发明的尾舵、风帆一起,使得用指南针定向,用尾舵掌握航向,以及有效地利用风帆等远洋航行的三大基本条件已基本具备。自此,人类才第一次获得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自由。无怪乎英国学者李约瑟在皇皇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说,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是航海技艺方面的巨大改革”,它把“原始航海时代推至终点,预示计量航海时代的来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