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我还小,但已是一个小影迷。我家离东风电影院很近,可以说与她为邻。少年时代的我看了许多的电影,其中有90%是在东风电影院看的。

七十年代观影记 40年前长沙观影记(1)

原东风电影院的位置,现芒果国际影城

七十年代观影记 40年前长沙观影记(2)

进场

东风电影院大门朝东,好气派,拾级而上进入电影院宽敞的休息大厅,黄色的木质靠背长椅宽大,背靠背地摆放在休息大厅的左右两侧,青灰色的水磨石地面,光滑如镜。

进场时间快到时,看电影的人会排队由左右两张小门进入放映大厅,每张门有两个验票员站在门的两边,把票撕开一点,才能进去。

电影院的售票处没有挨着电影院,而是在电影院大门对面,中间隔着一个大坪,紧挨着省展览馆大门右边。售票窗口小小的有两个,外面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有当天放映的片名、时间和票价。

售票窗口右边是一个小小的南食店,经济条件好的,买完电影票,一般会到南食店买点零食,带到休息厅边吃边等,有点情调的情侣会坐在木沙发上用小刀削苹果吃。我好佩服那削苹果的好手艺,削下来的苹果皮是一圈一圈的螺旋式地往下垂而不断,每当看到别人削苹果,我都会不自觉地吞口水。

我还记得南食店右边围墙里面的芭蕉树长得好高,看到大片大片绿油油的芭蕉叶,我总会联想起海南的热带风光。电影院门外的坪里有摆小人书的,有卖石灰槟榔的,有卖绿豆、牛奶和白糖冰棒的,有学骑单车的小朋友。尤其晚上,总有好多小孩子在电影院门前和前坪满头大汗地快活追跑和喊叫,当然,我也是其中的一个。偶尔有退票的,一般是原价。

七十年代观影记 40年前长沙观影记(3)

七十年代观影记 40年前长沙观影记(4)

等片

长沙市的老电影院,每个只有一个大厅放映,一部电影胶片同时供几家电影院轮流播放。跑片员骑着墨绿色的两轮幸福牌250摩托车送片,车后轮的架子上放一个左右两边是口袋的白色帆布袋,一盘盘的电影胶片就沉重地装在两边袋子里送来送去,关键是要保证准时送达。

那时,因胶片没有及时送达而暂停等片的现象常有发生。暂停播放时,电影院会打开照明灯,这时总会有人大喊:“哦斯搞的咯(怎么搞的)?要退票啦!”许多人站起回头无奈地张望后面上方的放映窗口,还有人吹口哨,电影院工作人员会过来解释和道歉安抚。有人趁等片之机忙着上厕所,厕所在幕布下面的左右两边,男左女右,不能走错。只有等后面放映室窗口一束光射到正面银幕上时,一片哗然后才会静下来,电影接着往下放,开始一段还是空白的。

七十年代观影记 40年前长沙观影记(5)

老电影院(图源网络,仅供参考,非长沙老照片)

七十年代观影记 40年前长沙观影记(6)

加片

以前,长沙老电影院有很多家我都去过,如我家旁边的东风电影院、烈士公园里面靠东面的露天电影院(现在的游乐场)和西门内的电影院,中山路上的新华(银宫)电影院、红色剧院、青少年宫电影院,五一广场东南角的银星电影院、西南角的湖南剧院,黄兴路上一个巷子里的燎原电影院,黄兴南路学院街里的文化电影院,宝南街里的建筑工人俱乐部,织机街的文教俱乐部,藩正街的财贸职工俱乐部,湘江大桥边的海员俱乐部,湘春路的工人文化宫,人民路的建设电影院,坡子街的湘江剧院,解放路的解放电影院,登隆街的长沙剧院,劳动路的劳动剧院,侯家塘的红旗剧院,东塘的潇湘电影院,唐家巷里的长沙县电影院,湖南省电影公司在烈士公园北门的斜对面。

七十年代观影记 40年前长沙观影记(7)

长沙老地图中标记有曾经的部分影院

我看过的电影有《农奴》《红河激浪》《奇袭》《铁道游击队》《海鹰》《草原英雄小姐妹》《天天向上》《地道战》《地雷战》《英雄儿女》《冰山上的来客》《青松岭》《艳阳天》《春苗》《战洪图》《创业》,“八大样板戏”(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奇袭白虎团》;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革命交响音乐有《沙家浜》),《龙江颂》《杜鹃山》《青春之歌》《三进山城》《兵临城下》《羊城暗哨》《芦笙恋歌》《阿诗玛》《霓虹灯下的哨兵》《柳堡的故事》《寂静的山林》《苦菜花》《宁死不屈》《桥》《流浪者》《大篷车》《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列宁在1918》《半夜鸡叫》《新闻简报》等。

七十年代观影记 40年前长沙观影记(8)

有一段时间,我们在看正片前,会放一个新闻短片,即《新闻简报》,一般是毛主席接见外宾、农业连续七年大丰收、工业突飞猛进和好人好事等时事政治方面的内容,民间对当时的电影特点有这样幽默的评价:中国电影新闻简报、朝鲜电影哭哭闹闹、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印度电影蹦蹦跳跳……

七十年代观影记 40年前长沙观影记(9)

躲票

那时电影票价是三分和五分钱,1.2米以下的小孩,不要买票,我小时候年纪不大个子高,为了免票看电影,就弯腰弯腿靠近电影院门口的标尺,检票员有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发善心放过我。但是,她心里肯定是觉得好笑的,而我的心里是得意的。免票进去后就坐无人坐的最后一排,前面有人挡视线,我就站着看,工作人员拿手电筒照过来时,我马上坐下。

有时想免票就要大人背着,偶尔也可以蒙混过关,厉害的工作人员有时会喊我下来背靠着标尺量,如果量出超过1.2米,就要补票。

年纪大一点时,个子太高了,不可能扮矮了,也不好意思躲票了,就买电影票看电影。买票之后,那种迫不及待想看电影的心情,现在回想都觉得好笑,没有手表,怕误点,一般会提前一个小时就跑到电影院等开演,先在电影院门口瞎逛,无聊后坐在小人书摊看连环画,看到开门时就第一个进去。

身上没钱又想看电影,怎么办呢?我晚上到电影院外面观察,无意中看见电影院窗户透出一线亮光,就兴奋地爬到电影院外面靠近窗户边上的“调羹粒粒”树上。这种树的树皮光滑,不好爬,我就脱掉鞋爬上去,之前就要进电影院看电影的同学在里面把窗帘的缝拉开一些,他讲义气,冒险拉开了一条缝,然后我就通过这条缝看里面放的电影。

看完一场电影,下树后手脚都是麻木的。如果运气不好,碰到电影院工作人员在里面看到窗帘有缝,或者有人提出窗帘没拉紧,她就会把它拉紧,这时,在外面树上的我就只好乖乖地从树上溜下来,怏怏地去找其他乐趣。

我喜欢看抗日打仗的电影,看到地下党员被捕,被拷打,心里着急气愤钦佩,只想去救他们;看到叛徒甫志高,就吐口水,鄙视,小朋友还编了几句顺口溜:叛徒甫志高,你往哪里逃,双枪老太婆把你打死了,看你还往哪里逃。看到白毛女被地主婆用针扎时,恨不得冲上去帮忙打地主婆;看到日本鬼子松井,就痛恨,看到李向阳出现,就兴奋和振奋;看到八路军、解放军反击敌人的场面,我就要站起来拍手。

七十年代观影记 40年前长沙观影记(10)

(图源网络)

七十年代观影记 40年前长沙观影记(11)

经典

一部好电影,一定有好台词好插曲。那时候,我们能够看到的国外电影都十分经典,当然也有许多令人一辈子都难忘的国产电影,观影后我还会和影迷们学电影里的一些台词,学唱插曲,模仿影星的穿着打扮。那个年代的电影,不管是外国的还是中国的,只要是好看的,都会有一首好的插曲和几句经典台词。譬如外国电影:

日本电影《追捕》中的杜丘和真由美,一时就成为男女崇拜的偶像,特别是杜丘的硬汉形象许多男人都模仿,电影插曲《杜丘之歌》“啦啦啦……”传唱许多年。

朝鲜电影《卖花姑娘》,把全场的观众都看得伤心流泪,一条小手绢都不够用,其片中三首插曲《卖花姑娘》《春天年年到人间》《千朵万朵金达莱》,首首唱得人心酸;还有《摘苹果的时候》中的“600工分”成为当时形容女孩子胖和能干的代名词。

七十年代观影记 40年前长沙观影记(12)

南斯拉夫电影《桥》,给人以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插曲《桥》“啊,老朋友,再见!……”至今还有人在唱。

阿尔巴尼亚的电影《宁死不屈》,看到女共产党员宁死不屈的骨气,令人钦佩和惋惜!《赶快上山吧,勇士们!》插曲中“敌人的末日就要来临,我们的祖国将要赢得自由解放……”唱起来雄壮激昂。

印度电影《大篷车》,载歌载舞,让人耳目一新,插曲《苏尼达之歌》和《流浪者》中的《丽达之歌》、《拉兹之歌》“阿巴拉呜,啦啦啦……”也是人们喜欢唱的插曲。

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让我们看到看到十月革命成功的来之不易,痛恨刺杀列宁的女特务,其中一句台词,大家在遇到困难时,总会学瓦西里说:“面包会有的!”

国产电影也有许多经典插曲和台词:《地道战》中的李向阳,《地雷战》中的高传宝,一出场,就让观众振奋,让日本鬼子闻风丧胆,里面的经典台词至今还记得:“打一枪,换个地方!”“你们的兔子尾巴长不了!”

七十年代观影记 40年前长沙观影记(13)

《洪湖赤卫队》中女游击队长韩英被人视为巾帼英雄,其中的插曲《洪湖水浪打浪》优美动听,还有一首插曲不记得了,但是有几句歌词现在还记得:“娘啊,儿死后,你要把儿埋在那山岗上,让儿的坟墓向东方……”

那时候,人人都哼唱,而且还如泣如诉的动感情。过年时,我们一唱这个,母亲就会立马制止:“新年大节的,唱什么死唉死的咯,莫唱哒啊!!!”然后我们立即闭嘴,但是转背又不由自主地低声唱起来。

还有《英雄儿女》中王成的一句台词“向我开炮!”震撼了全中国人,真的是英雄儿女,其插曲《英雄赞歌》荡气回肠,如今到歌厅唱歌,我们必点这首歌。

七十年代观影记 40年前长沙观影记(14)

电影《刘三姐》中的山歌好听也有趣,地主的管家莫进财让人既恨又怜,电影中扮演刘三姐的演员黄婉秋的模样,是当时被人公认的美女,有许多年轻人接连看几场都不满足,其百看不厌的原因就是喜欢刘三姐的样子。

电影院是一个恋爱的好地方,记得我们年轻时恋爱,不能见面时,就写信(情书),见面后就是游马路、逛公园、看电影,而一起看电影是最韵味的约会,可以“零距离”交流和接触,不过看电影是一个“幌子”,两个人是“心猿意马”地看电影。

当年,连革命京剧样板戏都好看,《沙家浜》中草包胡传魁、奸滑的刁德一和机智勇敢的阿庆嫂有一段经典对唱,“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时至今天还有人哼唱!

过去好看的国产影片不胜枚举,但已因年代久远和新观影模式的变化、新影片的不断推出,现在只留下清晰而美好的记忆了。

END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家发布,作者 | 朱文泽,编辑 | 明明。图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