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天苏联散文 富有意义的一天(1)

文/马家骏

苏联革命作家尼·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的文章《我的一天》,是培养战斗的坚强的社会主义个性的教材。这篇文章写在1935年秋天。当时,国际上,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尚未过去,许多国家法西斯化了。

希特勒德国正准备着对外的扩张,意大利向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进行侵略,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中国东北四省后“已经显示他们要向中国本部前进了”,“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而英、法、美帝国主义,一方面同德、意、日争夺,一方面在同苏联“友好”情况下又怂恿法西斯国家把矛头指向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酝酿着。

帝国主义企图通过战争来摆脱它们的困境。和世界资本主义的日趋没落相反,社会主义的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巨人般屹立。经过农业集体化和国家工业化,三十年代中叶,社会主义建设正处在飞跃之中。在联共(布)党和斯大林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当时的苏联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处身在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奥斯特洛夫斯基,面对着国际局势和国内的巨大发展,写下了他一天的生活、工作和感受。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天是极普通的一天,不外乎清晨醒来,洗脸,吃饭,然后听国内外新闻,听读信件,工作,接待来访者,等等。然而,又是极不平凡的一天。因为他已瘫痪了八年,双目失明,举动很困难。尽管已成了著名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作者,他还要克制肉体的痛苦,顽强地工作,把自己的写作同世界革命和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紧密联接起来。做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他过的一天,是战斗的一天,是为社会主义、为世界革命贡献毕生精力的一天。

文章按时间顺序记下了作者一天的生活。第一段写清晨醒来。醒之前,作者正做着令人兴奋的美梦,在梦中他“年轻,有力,骑着战马象疾风一般奔向初升的太阳。”他依然是国内战争中红军骑兵军团的青年战土,挥刀跃马,驰骋在西乌克兰的草原和城镇上,向白匪和外国侵略者砍杀去。作者连做梦也不忘在武装革命中搏斗、在保卫祖国中奋战。醒之后,却是感到“被瘫痪所钉住的身体的难忍的疼痛”,这“肉体的剧烈疼痛”在向他“猛烈攻击,既残酷又无情。八年来“倒在床上,动弹不得”,仅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更是弄瞎了眼睛,“周围的一切变成黑夜”。奥斯特洛夫斯基既瘫又瞎,是因为十六岁时在战场上被敌人的炮弹炸伤了脊骨,弹皮打进头部和腹部,当时就瞎了一只眼。

一年后,即1921年,他参加抢修波雅尔卡铁路支线患了严重风湿病。次年为抢救水上木材跳进冰冷刺骨的第聂泊河,病后就完全残废了。到1928年,就永远站不起来,什么也看不见了。他的既瘫又瞎,是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经济建设奋不顾身英勇战斗的标志。面对瘫和瞎的痛苦,他并不示弱,从不倒下去。和那种无病呻吟、小病大养、居功自傲的人相反,奥斯特洛夫斯基迎着困难去战斗。他先是“紧紧地咬着嘴唇”,作本能的反抗,进而从革命信念出发,去迎接新的一天的生活,生活号召他去反抗肉体的疼痛。最后,“生活战胜了”。

什么是他所说的生活呢?这不是讲吃讲穿,不是游手好闲,而是在思想文化战线上,为了劳动人民而工作、而战斗。他说过:“我现在象一生从来没有过的那样高兴地工作着。战士仿佛是已经受伤掉队了,再也不能有与同志们并肩作战的幸福了,重病使他不能起床,然而,实际并不那样,——我在工作着,我向着生活微笑。我们的生活是无比美丽的!”(《我们的任务——巩固祖国》)他所说的生活,是俯首甘为孺子牛,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于他有“谁不能燃烧,就只有冒烟……生活的烈火万岁!”的信念(《我的幻想》),所以“在每天每天对困难的顽强抵抗中养成”他的“勇敢、顽强、坚定”(《勇气产生在斗争中》),去战胜痛苦,迎接一天有意义的生活。“快点,妈妈,快点!洗脸,吃饭……”这些短促的话,就表现了象炮火中战土持枪立即奔向前沿射击的急切心情。

第二段写听读报纸。这段表现了作者关心世界大事、关心社会主义建设的心情。作为文学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天工作首先不是写小说,而是听人读报纸。他关心国际国内的大事,把自己和广阔的斗争生活联接起来。通过听读报,第一,揭示了当时世界的局势:世界大战的危险在降临。因为“破产了的帝国主义的矛盾无法解决”。

战争的根源就是帝国主义的存在。“日暮途穷的资产阶级”法西斯化了,“法西斯主义——这个带着炸弹的疯子——已经向这里猛进了。”法西斯分子就是战争狂人,这些匪徒已“投入竞技场”。这个竞技场不是古罗马的人兽搏斗的比赛场,而是一触即发的马其诺防线和齐格菲防线一类未来的战场,是意大利向阿比西尼亚的进攻。“世界狂热地扩充着军备”,帝国主义之间在争夺中必定会打起来。“战争的威胁象乌鸦一样盘旋在世界上空。”在这个局势中,特别要认清法西斯。法西斯一词的两个词根是斧头和棒子,即反革命的暴力。

资产阶级用“民主”、“自由”骗人不灵时,就用血腥而残暴的手段。“这些匪徒正在使用斧头和绳索,将资产阶级的文化很快地往中世纪扭转去。”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时,曾经宣扬过“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文化。但法西斯分子连任何“民主”、“自由”的字眼也害怕,自然不能容许资产阶级古典文化的存在。希特勒就到处焚烧歌德、席勒和海涅的作品。在意大利,哥尔多尼的剧本是禁止上演的。法西斯在实行政治专制主义的同时,也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政治上和思想文化上的暴力控制比中世纪还要黑暗。公元五世纪至文艺复兴,落后愚昧的欧洲中世纪笼罩在反动的封建主义和基督教的神秘恐怖气氛中,宗教裁判所可以任意处死异端分子。法西斯的统治与帝国主义战争准备,就是企图拉历史向后转,使人类回到中世纪去。因此“欧洲非常沉闷。发着血腥的气味。

1914年的暗影,甚至瞎子也能看见了。”一场大规模的世界战争在酝酿着。第二,歌颂了社会主义的兴盛繁荣。当时的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个年轻、美丽、健康、活泼的不可战胜的苏维埃国家。”她在列宁斯大林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国内,打翻了地主资产阶级,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生义建设蓬勃发展。

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创造了民族间的真正友谊”。对外,她揭露了帝国主义的扩军备战,捍卫着世界和平。在文化上,她创造着先进的社会主义文艺和科学。所以作者说:“作这样祖国的儿子该是多么幸福啊!” 第三段写听念信。这一段中,一、说明了广大读者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的热爱。他们从苏联各地给作者写信。写信的人,有青年工人、海员、少先队员等等。

这些信表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在人民中起了巨大的教育作用,“大家都忙着说出自己的思想,讲一讲由那本书激发起来的感情。”二、说明作者从读者信中得到了鼓舞。“每封信都会教给你一些东西,都会给你增添一些知识。”工人们写信鼓励作者尽快完成新的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出版局通知他,小说将印五十二万册。作者在用他的“书籍大军”参加革命和建设。尤其当他收到莫斯科的来信,心情激动,仅这个地址就鼓舞了他。“莫斯科、莫斯科呀!世界的心脏!”这是那个年代的话。因为当时莫斯科是列宁斯大林的布尔什维克党中央所在地,是苏联革命人民和世界各国革命者所向往的地方。今天呢?当然则大不相同了。

第四段,写工作。这时作者“作工作的条件已经与几年前根本不同了。”他说“从前手是用厚纸制出漏孔的格子沿着格子慢慢地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躺在床上瞎摸着亲手写。(《我们的任务——巩固祖国》),现在,由于党和国家的照顾,派了秘书来帮他。他口授,秘书记录。他的工作精神是顽强的。

一昼夜工作十小时还多。1935年4月《给芬克尔斯坦》的信中,他说:“我还活着。病,不用理它,我象一条忠心的水牛一样的工作着。由清晨到深夜,直到用完最后一点力气”。还说:“我一昼夜工作十小时,或十二小时。我必须赶紧生活。有时候必须在创作战线上努力进攻,那时一切意志都集中在创作上。”(《我的创作经过》)这时,他正在创作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我的一天》一文中所说的“回忆着往事,在记忆中出现了动乱的1919年。大炮在怒吼……黑夜里火光冲天……大队的武装干涉者侵入了我国,于是我的小说的主人公,忘我牺牲的青年便和自己的父辈们并肩作战,给这种进攻以反击。”就是指这部小说的内容。

“这部书讲的是乌克兰无产阶级和农民反抗波兰帝国主义的斗争。事情发生的时间是1918年末到1919年初。”(《我的创作经过》),“事件发生的地点是乌克兰西部的许多城市中的一个城市(按:指里沃夫),和加里西亚的东部。被红色游击队所追击的德军正在由乌克兰逃走。波兰贵族们——地主、工厂主、银行家——夺得了政权,并准备抗拒正向城市推进着的革命队伍。”(《致乌克兰文尼茨州共产党委员会机关报<布尔什维克的真理>编辑部》)。小说中心“描写为苏维埃政权而奋斗的青年战士的典型。”(《向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次代表大会献词》)“在抗击波兰法西斯的残酷的流血斗争中,父亲和儿子们并肩作战。地下工作者——抽水塔的司机的女儿奥来霞是这样的。波兰共产党中央委员拉耶夫斯基的儿子莱孟德是这样的。

青年司炉工人普达哈也是这样的,他并且在地下工作中受到了锻炼和学会了遵守纪律”。(《致<布尔什维克的真理>编辑部》)这部小说的写作用了整整两年工夫,到1936年12月11日仅仅完成了小说的第一部,(原计划写三部)。十一天之后。他就去世了。小说就成了“作家的特殊形式的遗言”。

第五段写从午餐到黄昏的活动。这是略写的一个过渡段。

第六段写会客。到索契城胡桃树街奥斯特洛夫斯基住宅来访问作者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女跳伞家,参加建筑工程的共青团员们和别的先进工人,夏令营的少先队员,等等。索契城在大高加索山脉西麓的黑海岸上,是四季长青的疗养城,从四面八方来休假和疗养的建设者们,到了索契总要去访问作者。他们形成川流不息的人流,给作者带来鼓舞和新闻。通过接待来访者,作者感到时代脉搏的跳动,和社会主义建设息息相通了,也激起作者对祖国建设的联想。

另一种是西方资产阶级记者。奧斯特洛夫斯基作为上学不多的司炉工人,而且是瞎子,瘫卧在床上,竟然写出了那样一部震惊世界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许多西方资产阶级是不理解和不相信的。有的记者和人打赌,等见到奥斯特洛夫斯基,才确信自己输定了。他们又借访问回去赚一笔钱,客观上也打破了西方资产阶级的谣言和扯谎。其中有的记者虽无恶意,但资产阶级世界观决定他采取怀疑态度和提出荒唐问题。英文《莫斯科日报》记者就是如此。

在什么是幸福的问题上,记者认为瘫痪和瞎眼就必然只有痛苦,是失去了幸福,一切想往只有失望。这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中一个人瘫而瞎则无出路的现实决定记者如此看问题的。而作者的回答,却是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从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的高度、从共产主义幸福观来看问题。首先,他只有时间想工作想革命、想用创作来参加斗争,没有时间去想个人的幸福。其次,幸福就是斗争,“创作产生了无比惊人的快乐”,他认为用“自己的手也在为我们大家共同建造的美丽楼房(社会主义)砌着砖块”,这就是幸福。这是具有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人对问题的看法。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写道:“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这生命,人只能得到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于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致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正因为作者有献身共产主义的思想,所以他对幸福的看法是正确的,所以他的一生不是虚度年华,不是在碌碌无为的活着。他一天的生活也是有意义的战斗的生活。为了共产主义而忘我斗争,这是生活;只想到了个人,这只是活着。作者“生活了一天,最平凡的一天,但过得很好。”末一段这个“很好,”好就好在恨帝国主义、爱社会主义,为了共产主义而克服疾病的痛苦去工作、去斗争。他的一天是有意义的一天、高尚的一天,战斗的一天。

《我的一天》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一天的生活,尽管是按时间顺序写来,但不是流水账,没有巨细都收,而是有详有略,把最有意义的事择出来,有条理和有次序地加以组织。象吃喝一类每天必行的,略去或一笔带过。读报、念信、工作、会客都是有普遍性的,但突出它们的特殊内容。在组织材料时,作者注意了:一、照应时间的变化:“清晨短时间的搏斗”,“黄昏渐渐到来”,“天黑了”,等等。二、把不同的材料对比地组织在一起,使人印象更为鲜明。如清晨:未醒是“美梦”;醒来是“剧烈的疼痛”。梦中“奔向初升的太阳”;天亮醒来,周围一切如黑夜,眼瞎了什么也看不见。一方面是残酷的疾病的猛烈进攻,一方面是迎着生活向疾病斗争。

如读报纸:一面是法西斯在穷兵黩武、扩军备战;一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创造着和平与友谊。敌人日暮途穷,一天天烂下去;社会主义却年轻、美丽、欣欣向荣。法西斯在毁灭文化;社会主义国家举起了世界文化的旗帜。

再如群众来信来访:社会主义青年们感谢作者小说的教育,鼓舞作家写新书;资产阶级记者却怀疑普通工人写小说“是真的吗?”社会主义者认为是幸福的生活,资产阶级却认为“您很痛苦吧?”经过这样正反一对比,使人们卑视资产阶级,热爱无产阶级,憎恨帝国主义,热爱社会主义。使读者也鼓起战胜各种困难去迎接战斗生活的勇气。三,在记叙事实中抒发感情,把各种思索、联想、感受、态度显明地与客观事实揉合在一起。写到美梦与醒来的疼痛,作者说“我并不睁眼,这没有必要,在这一瞬间我正回忆着一切。”一瞬八年,包含着无穷的感慨。

写到对疾病斗争,则说“生活要取得它应有的权利。痛苦滚开吧! ……生活战胜了。”又表现着坚强的意志,是英雄的内心独白。写到人们抬作者去花园,要开始工作,则说“赶快生活。就因为这个,我的一切欲望才那样强烈。”这就对革命者的精神世界作了自我剖析。当秘书读到国内消息时,文章没有引报纸上的具体材料,全是披露一个无产阶级爱国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的赞颂心情和自豪感。

念信时一提到莫斯科,作者对苏维埃的首都表达了一个儿子般的热烈的爱。写到索契城参加建筑工程的共青团员来访,文章没有寒暄客套,也不写对话,而是写下丰富的联想:“外面正在如何地用水泥和柏油铺着我这小城的街道。一年前还是旷野的地方,现在已经耸立着宫殿似的疗养院的高大建筑了。”这些都不是瞎子看到的,是按生活规律如实想象出来的。至文章末尾,忙了一天,作者如此感受:“我疲倦了,但很满意。”有了这些抒情的东西,就栩栩如生地把作者的精神面貌展示了出来,同时,那些客观材料再组织在一起,就不是干枯的事实,而是渗透感情的东西。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文学的语言是作者的重要生产工具”,“争取文艺语言的纯洁,这不仅是反对歪曲语文……而主要的是善于造成词句,表现出鲜明的形象”。作者“要他的典型能燃起读者心中的火焰,为着这个就必须明白自已的武器和会使用它。”(《争取语文的纯洁》)作者自已就是一位语言大师。

在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他擅长使用语言来形象地表现思想感情的特点。一、用一个动词,把事物拟人化,使抽象的、死的东西,变得具体生动起来。这是本文语言一个特点。如铃声“闯入”美梦;身体被瘫痪“钉住”,疼痛猛烈“攻击”;生活在“号召”,痛苦“滚开”吧,等等。二、恰当的比喻和形容词使从道理上理解的变成形象的可感可触的东西。如“法西斯主义——这个带着炸弹的疯子”,“国际关系是错综复杂的乱蜘蛛网”,“战争的威胁象乌鸦一样盘旋在世界上空”,信“是我最珍贵的宝藏”,“为我们大家共同建造的美丽楼房(社会主义)砌着砖块”等等。三、侧重描写声响、听觉和触觉,写出作者作为失明人的形象特点,这就突出了抒情主人公的某些方面。如“听见”秘书问安,“感觉到凉爽的黄昏渐渐到来”,“脚步声在沙沙地响",等等。 “洪亮的美声”,“轻轻地敲门声”,“铅笔很快地擦着纸响”,使我们感到作者如在眼前一般,他的崇高思想、英雄形象、战斗精神感召着我们。让我们每日也过成工作的战斗的一天吧。为人民伟大事业献出毕生的精力。

刊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1975年12月号

(注:本文作者已经授权本头条)

(马家骏 河北清苑人,1929年10月5日生,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原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原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原理事、陕西省高等学校戏曲研究会原会长、陕西诗词学会原顾问、陕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原常务理事、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教师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独著有《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美学史的新阶段》、《诗歌探艺》、《世界文学探究》等12种;与女儿马晓翙二人合著《世界文学真髓》、《西洋戏剧史》等4种;主编有《世界文学史》(3卷)、《高尔基创作研究》等9种;编辑有《欧美现代派文学30讲》等4种;参编合著有《马列文论百题》、《文化学研究方法》、《东方文学50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等40多种。

名列《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华诗人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剑桥《国际传记辞典》(英文第27版)、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国外俄罗斯学专家名录》(俄文版)、《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40余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