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姜子牙从朝歌城逃出来以后,去向哥们弟兄辞行。他哥们宋伊人听说后,什么也没说,算是理解吧!可姜子牙的老婆不干了,心想这日子好不容易有点起色,你这是唱的哪一出?怎么又成了通缉犯!于是又呛呛起来,无论姜子牙怎么说,他老婆也不同意和他一起去浪迹天涯。最后没办法,他们两个分了手。姜子牙一个人独自跑到西岐去避难。

那么他去哪了?他呀,一个人躲在了深山老林之中,一边修行一边在等待时机。等待时机的过程中也不能什么也不做,姜子牙自有他的妙计。

宁在直中取不向曲边生(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1)

他隐居的深山不是一般的深山,而是特意选取的。有两个优点:一是离着西周的都城西岐比较近,也可以说是西岐的后花园;二是,不能人迹太罕至了。人迹罕至了,文王发现不了他,如果人流过大,又显不出高人来。

所以,他选取了一个比较理想的地方,坐等文王来访贤。在等的过程中,他每天在一个湖边钓鱼,但用的钓鱼方法与众不同,用的是直钩!等这个秘密被人发现后,他说了一句话:“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

姜子牙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做什么事都直来直去,不搞什么歪门邪道;在这里钓鱼不是为了那些金贵的鱼儿,是在等候懂我的将相与王侯。自从,“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佳话便传播开来。自然也传到了文王的耳朵里,便有了以后姜子牙登台拜帅的精彩故事!

他说的这句话,其中的前半句寓意深远,也诠释了姜子牙的为人处世之道。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做人、做事都要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不搞邪的歪的,不进行私下的阴谋与媾和。

宁在直中取不向曲边生(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2)

宁在直中取 不向曲中求,也体现在孟子的思想中。其中直这个字在《孟子》一书中出现了很多次,多取“正直”“正义”“坦率”之意,主要涉及做人的道德操守、做事的道德底线、做官的价值准则。孟子的这一思想与他的性善说和仁政王道思想交相辉映,也体现了他敢于担当、不平则鸣与从不枉道事人的性格。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理解“直”这个字的深刻含义:

其一,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坦率”。

孟子在《滕文公上》中说:“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意思是,如果不坦率,不说直话,真理就表现不出,我姑且坦率地说说直话吧。其中的这个“直”字,讲的就是“坦率”。孟子正是凭借着这样一份“坦率”,游说诸侯,“道性善”“距邪说”,从不虚与委蛇,为讨好诸侯而枉道事人。并且说出“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以此来警励自己要敢于说真话,讲正道。否则,便会成为“媚世”的“乡愿”,只会人云亦云而无道德底线。

古人曰:“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这也可以说是求真务实的一个基本要求。务实之人,一般都是愿听真话、敢讲真话、勇于负责、善抓落实之人。所以,不管你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想干一番怎样的事业,都要有一份“坦率”的豪情和心志。否则便会被“虚言”“浮术”“华名”“伪事”所缚,从“想做事”到“不想做事”,乃至发展为“不敢做事”的可悲境地,终究会一事无成。

姜子牙就表现的非常坦率,尤其是在为他的仁兄宋伊人看风水,建宅子这件事上面。发现问题不隐藏,立马为其解决。

宁在直中取不向曲边生(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3)

其二,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担当”。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战事纷纭。诸侯之间为攻城略地,无所不用其极,杀人“盈城盈野”。而且“处士横议”“放辟邪侈”之行、杨朱墨翟之言泛滥于天下。假如孟子没有“担当”力,那他怎么会有如此“距邪说”的豪情壮志呢?假如孟子没有“担当”力,那他怎么能够道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性格呢?假如孟子没有“担当”力,那他怎么能够发出“民贵君轻”的时代最强音呢?

如果没有“担当”力,一个人在做人、做事时便会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得过且过、碌碌无为,终将会一事无成。姜子牙在抓妖方面很有担当,就是在妲己面前也要致其于死地,为民除害。

其三,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自律”。

姜子牙在这方面做得也很好,你看他拥有如此高深的法力,也没有去为非作歹,伤天害理。反而忍受寂寞,一直等待时机得到来。

我们从姜子牙和孟子的身上,看到了“直”字的深刻含义,他们也都是以身作则,教育了后人。深刻体会《孟子》当中“直”字的内涵和意义,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以此来培养“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做人的志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事风格。

总得来说,我们做人就要坦坦荡荡,做事就要从从容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无功受禄的事决不能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