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犹太人无疑是二战中命运最为悲惨的犹太人群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整个波兰境内共有300万犹太人被害,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就建在波兰境内,所以,关于波兰犹太人命运的影视作品也就相对数量较多,比如让广大影迷耳熟能详的好莱坞巨制《辛德勒的名单》(1993)及波兰电影《钢琴家》(2002)等经典作品。

二战犹太父子的真实故事(二战波兰动物园长夫妇营救300名犹太人)(1)

电影《动物园长的夫人》

但俗话说,波兰犹太人的故事讲得多了,为了避免故事模式和套路相同,就要另辟蹊径选取前人没尝试过的角度,来吸引身经百战的二战影迷们的注意,上映于2017年的美国二战电影《动物园长的夫人》(The Zookeeper's Wife,2017)就是这样一部独具特色的作品,而且该片故事也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影片的主人公是华沙动物园的老板扬·斯宾斯基及其温柔的夫人安东妮娜,二战爆发后,德国人原本想把所有动物都搬走后再关闭动物园。不过为了保护从华沙犹太人区中解救出来的犹太平民,在斯宾斯基夫妇的央求下,战前经常来动物园做客的德国动物学者卢茨博士同意将园区以德军猪肉供应基地的名义继续保存,也算是为他的野牛配种实验找个地方。

二战犹太父子的真实故事(二战波兰动物园长夫妇营救300名犹太人)(2)

战后的斯宾斯基夫妇与其影视形象

虽然营救犹太人的秘密一度被卢茨博士发现,但这位对安东妮娜有一种特殊的喜爱的老实人博士最终还是决定不告发。1944年华沙起义中,动物园内躲藏的犹太人都被遣散,安东妮娜也带着儿子和女儿去乡下躲避,而他的丈夫则在战斗中不幸负伤被俘,一直到1946年春才平安回家与妻儿团聚,全片节奏平淡,故事娓娓道来,颇有一丝温馨感。

斯宾斯基夫妇是二战中真实存在的人物,当时的华沙动物园是二战前欧洲最大的动物园之一,出生于1897年的扬·斯宾斯基(Jan Zabinski)不光是动物园的老板和总管,他还是一名生物学家、动物学家、动物心里图书作者和职业动物饲养员。电影中没提到的是,二战中他还兼任华沙市公园园长,这个身份可以帮助他以考察植物群落的名义进入犹太人区,参与营救犹太人。

二战犹太父子的真实故事(二战波兰动物园长夫妇营救300名犹太人)(3)

真实的扬·斯宾斯基与其影视形象

德国入侵波兰后,扬·斯宾斯基就加入了地下抵抗组织,并在一所组织经营的地下大学里担任生物老师。他甚至还瞒着妻子,在动物园里储存抵抗组织的武器,参与破袭铁路线和制造土制爆炸物,甚至还在给德军提供的猪肉制品中下毒,1944年8月华沙起义中,扬·斯宾斯基以国家军中尉的身负参战,并负伤被俘。从战俘营中幸存下来后,扬·斯宾斯基回到华沙与妻子继续经营动物园,最后于1974年去世。

扬·斯宾斯基的妻子安东妮娜(Antonina)比他小11岁,她是一名老师和受人尊敬的图书作者,曾出版了许多关于动物的儿童读物,此外还精通钢琴演奏和绘画(而不是像电影中声称的那样对绘画一窍不通),协助丈夫参与动物园的日常管理。安东妮娜的父母和哥哥都在苏俄内战中丧命,所以影片中她在遇到失去家人的犹太少女时会感同身受的流泪。1971年,安东妮娜在华沙比丈夫早三年去世。

二战犹太父子的真实故事(二战波兰动物园长夫妇营救300名犹太人)(4)

真实的安东妮娜与其影视形象

安东妮娜本人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而扬·斯宾斯基受母亲影响则对宗教完全不感冒,这显然并不影响两个人厮混在一起并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也正因为三观完全契合,所以当目睹到德国人开始迫害波兰犹太人时,两个人都决定伸出援助之手。扬·斯宾斯基这样评价他援助犹太人的动机:“我过去和现在的行为都是进步的人文主义教养的结果……很多次我想分析人们不喜欢犹太人的原因,但除了人为形成的原因之外,我找不到任何原因……”

1968年,安东妮娜在波兰出版了她的回忆录《人与动物》(Ludzie i zwierzęta),其内容根据她过去所写的日记整理,其中有一部分回忆了她与丈夫在二战中一起经营动物园和拯救犹太人的经历。小说家黛安·阿克曼(Diane Ackerman)根据这本回忆录及档案笔记、目击者证词,撰写了小说《动物园管理员的妻子》( Zookeeper's Wife),这本小说即成为后来这部电影的基本创作基础。

二战犹太父子的真实故事(二战波兰动物园长夫妇营救300名犹太人)(5)

《人与动物》与影片原著

在二战中,斯宾斯基一共救助了300多名犹太人,其中既有像电影中描述的、由扬·斯宾斯基从犹太人区带出来的男女老少,也有一些抵抗组织的游击队员。动物园只是这些犹太人逃离的一个临时中转站,扬·斯宾斯基会联系抵抗组织为他们制作伪造的文件和提供可靠的藏匿点。像影片中提到的那样,为了隐藏犹太妇女显眼的黑发,他们还会帮忙把她们的头发染成黄铜色。

像影片中描述的那样,当把犹太人藏匿在自家别墅的地下室时,安东妮娜会通过弹奏钢琴曲来向犹太人们传递警报或是告知危险已经过去,片中她所弹奏的是十九世纪德国作曲家雅克·奥芬巴赫(Jacques Offenbach)的作品《去吧,去克里特岛》(Pars pour la Crete)。影片中没有提到的是,为了方便管理,安东妮娜给所有被营救的犹太人取了她以前所饲养的各种动物的昵称——这些动物绝大部分都已经被德军杀害。

二战犹太父子的真实故事(二战波兰动物园长夫妇营救300名犹太人)(6)

老年理查德与其影视形象

因为营救了如此众多的犹太人,1968年以色列政府授予斯宾斯基夫妇“国际义士”的称号,这也是促使安东妮娜出版其回忆录的契机。令人称颂的是,这被他们营救的300多名犹太人中,除了两人下落不明外,其余人在战后均有迹可查,这也使得斯宾斯基夫妇壮举的真实性不容置疑。像影片中描述的那样,当时他们年仅15岁的儿子理查德(Ryszard)也参与了对犹太人的帮助,并一直活到2009年。

影片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出生于1892年的德国动物学博士、柏林动物园园长卢茨·赫克 (Lutz Heck),他曾是扬·斯宾斯基的前同事。在影片中,在战时大权在握的卢茨因为对安东妮娜心生爱慕之情,所以帮了他们夫妇俩很多忙。真实的卢茨是不是也真的有这种想法?至少在安东妮娜的日记中提到,她的一个闺蜜曾告诉她,安东妮娜让卢茨想起了自己曾真正爱过的一个女人——当然这和影片中卢茨多次想占安东妮娜便宜的行为还是有些许不同的。

二战犹太父子的真实故事(二战波兰动物园长夫妇营救300名犹太人)(7)

真实的卢茨及其影视形象

在影片中,卢茨把动物园的绝大部分动物都打包去了柏林,这显然是影片对他的美化。但事实上,卢茨一开始曾向安东妮娜保证,他会保障华沙动物园在德国人占领下的正常运行,但在1940年新年的一次酒会上,喝得烂醉如泥的卢茨及其党卫军同伙们在动物园里杀害了大部分动物,只有大象图津卡等绝少数珍惜动物才有机会被运往柏林。由于并非纳粹核心人物,所以战后卢茨在西柏林过得还是挺惬意的,一直活到了91岁。

在影片还数次出现(客串)了一位带着犹太儿童们艰难生活、最后一起登上死亡列车的波兰老大爷,此人正是波兰二战史上著名的犹太孤儿救助者雅努什·柯扎克(Janusz Korczak)医生,60多岁的他在犹太人区抚养了200个犹太孤儿,并最终与孩子们一起丧生在奥斯维辛的毒气室,其事迹曽于1961、1975和1990年三次被联邦德国和波兰拍成电影。

二战犹太父子的真实故事(二战波兰动物园长夫妇营救300名犹太人)(8)

扬·斯宾斯基企图劝柯扎克医生离开

很多观众也许会感到奇怪,在影片开头,人畜无害的华沙动物园为什么会成为德军飞机轰炸的目标?影片没有提到的是,动物园成为德军目标的一个原因是附近有一个波军防空炮台。一直到1949年,饱经沧桑的华沙动物园才重新开门迎客,扬·斯宾斯基因为与苏波当局理念不同,而于两年后辞去了动物园老板职务。之后他就职于波兰国家自然保护委员会任职,并撰写了 60 部科学书籍。

最后,总的说来,如果满分是10分的话,笔者只能给这部影片打5-6分,所以原则上笔者并不强烈推荐此片,其平淡的节奏不一定能符合战争影视作品爱好者的口味,更像是一部展现乱世坚强女性形象的温情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