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讲述瑜伽人故事的栏目,主角就是你我他。倘若这个故事能撩拨到您的心弦,哪怕只有一霎那,足矣!)

Janna是那种精力旺盛型的女生,喜欢保持身体的良好状态,像健身、跑步都是她的兴趣爱好。虽然在海拔甚高的西藏工作,气候也不太友好,但她说自己有点强迫症,每天定时定点总要去做锻炼,这很像一天的必修课程。

每次她在健身房的强度比较大,先做有氧练习,再找私教训练特殊部位,而锻炼过后浑身上下冒出的酸痛对她而言只是家常便饭,见怪不怪。

偶尔,她也会想,健身练得那么狠,是不是该做做拉伸,把肌肉拉得修长一些,这样也不错。2010年,怀揣着练着玩的心情,她在健身房体验了瑜伽课,感觉瑜伽只是一种拉伸,练完也不太累,适合在力量练习后做一做。

不过,让Janna完全放弃健身,而全身心投入到瑜伽的怀抱有两个契机。其一,她做事情一向很沉浸,但有段时间她对撸铁的热情渐渐消失了,天天在撸铁,却不知自己在做什么,还挺累的,找不到坚持下去的动力。其二,有一次撸铁时,她意外受伤了,手指甲遭受了重创,从此她就对撸铁心存了些芥蒂。

每天定时定点练瑜伽,她有点不可自拔!

此后的几年,Janna在当地瑜伽馆规律练习,由于身体条件还不错,她感觉自己打得比较开,会不断挑战一些难度高的体式。于是乎,她跟阿斯汤加瑜伽相遇了。那时,瑜伽馆的馆长刚从印度Mysore回来,专门开设了一个月的阿汤早课,听到馆长对于课程的描述,早起、规律练习、考验人……她一下子就被触动了,决定试试看。这一试,她才发现,“如此规律的瑜伽练习,完全长在她的点上,每天定时定点干同样的事情,我都有点不可自拔了。”

那时的阿汤早课每天都是口令课,与传统阿汤教授不同,瑜伽老师都是带领学员整体练习,至于每天能练习到哪个体式,完全看大家的练习状态和接受程度。Janna在那一个月,学了阿汤一序列的全部体式,之后她开始规律地自己熬汤,外加在网上寻找一些视频进行跟练。

2019年,Janna来到北京上研究生的课程,重新开启了在瑜伽馆的打卡生活。瑜伽馆的两位老师会去Mysore练习,但教授时依旧采用口令课的形式。不过,老师在课堂中会穿插一些瑜伽哲学,这充分激起了她的好奇心,让她在众多学员中有点不太一样,也收获了老师额外的指导。

Janna的性格比较急,在练习中,总是急于做到各种体式。那时,她还做不到倒立,每次就不厌其烦地练习,上课时练,下课时,学员们都在聊天,她还在各种跳跃,尝试倒立。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便会找她单聊,让她意识到那样的练习状态和练习方式是不对的。

在瑜伽馆跟练一年后,Janna觉得那里的氛围已经不再适合她了。在口令课上,老师会兼顾大部分学员的状态,对阿汤一序列的体式也会做调整,一般练习到坐立体式,再加上头肘倒立,一节1小时的课就该结束了。而Janna一直都跟着视频上的一序列口令课练习,自然觉得上课的内容有点少,她会把心中的疑惑与老师分享。这时,老师建议她找专门的机构进修阿汤。

通过一番搜索与对比,Janna发现在国内学习阿汤,一个月不包吃住,要花费将近2万元,而她的老师在印度Mysore待了3个月,算上吃住,才花了1万多。在她的心底,有点蠢蠢欲动,想去阿汤的源头看一看。

去印度求学,但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谈及去印度是否有任何担心或焦虑,Janna胸有成竹,因为她一直都很独立,早已习惯了一个人出门旅游,包括到国外,比如日本、澳大利亚等。这次去印度求学瑜伽,她觉得是一种很特殊的经历,很想试试。“不管怎样,出去了,饿不死,我就能活着。”这样笃定的描述,其实反馈出了她的一种自信和内在的力量。

出发前,在老师的帮助下,Janna报名了印度阿汤总院的妈妈班,一切都安排妥当,但在印度海关的一个小插曲,让她差点放弃此行,起因不过是让人难懂的印度英语。神奇的是,当她都要放弃时,又被放行了,也许这就是天意。

到了Mysore, Janna与一位日本女孩合租,住在公寓里。那个公寓的顶层就是一家阿汤的培训机构,而她热情的同屋则告诉了她去印度阿汤总院报道的各种细节。妈妈班的mysore课,从周一到周六,周日休息,而Janna是那种闲不下来的性格,索性找楼上的培训机构协商了更为划算的报名价格,她不需要教培证书,只想听课,学点知识,老师同意了。所以,Janna在印度阿汤总院上mysore和口令课之外,还会在公寓楼上学习瑜伽哲学和解剖学。

尽管Janna的老师曾给她打过预防针,描述印度阿汤总院的人满为患,到了实地,她还是被震慑到了。练习者都是人挨着人做体式,一位练习完毕,收拾好垫子,下一位需要立刻凑上去,铺开垫子,开始练习。这样的情况,她起初不太适应。

由于此前Janna已经坚持了一段时间的自我练习,在非口令课时,她会采用之前的方式开启自己的阿汤之旅。当她卡在一个体式时,比如卧龟式,助教老师会跑过来帮她深入体式,若是助教老师没看到,她便直接进入下一个体式。回顾这段经历,她总觉得自己那时候不太懂,也不太有把体式深入的理念,即便在她公寓上的瑜伽馆,精学了很多体式,在实践中依旧有很多不足,甚至感到有点丢人。

一个月的时间很快过去了,Janna看到身边很多人学得很投入,自己似乎只了解了一些皮毛。尽管这趟印度之旅帮助她养成了自我练习阿汤的习惯,但遗憾还有很多。当时,她无法理解,为什么在阿汤总院门口有那么多人要拍照留念,而理性的她只拍了个街景。如今回头看,她觉得那是一份崇拜之心,对掌门人和阿汤的崇拜。那时,她也许还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就懵懵懂懂地在Mysore走了一遭。

阿汤已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人生这条漫漫长路,总会有磕磕绊绊,随之而来的是人的成长,就像Janna的阿汤之路,即便在Mysore时再懵懂,也会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一天。这一天就发生在她定居海口的那段时间。

尽管Janna保持着规律练习的习惯,但对自己的练习状态不太满意,比如很多体式做不到,关注点不在自己当下的状态,练习中的专注力在下降,尤其是对体式序列越熟悉,做体式时就很容易去想别的事情,她心里清楚,这种状态有悖于阿汤的练习准则。她开始在网上寻找瑜伽馆,幸运的是,海口竟然有mysore教室,去那里练习后,她觉得好像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Janna在自我练习时,很容易让自己的意识没有处在当下,明明在做一个体式,其实头脑中在想下一个体式,具体该怎么做,或者在琢磨刚才哪个体式做得不好,总之思绪并没有关注在当下体式的状态中。这时,老师会提醒她,不要操之过急,抱着一颗谦卑、沉浮的心去练习,做到当下的状态。

阿汤老师瘦身瑜伽(8年瑜伽馆的兜兜转转)(1)

随着练习的深入,Janna在老师的允许下,开始练习站立上下轮。此前,她曾被老师辅导过,清楚该哪里发力,要注意哪些要点。可有一天,意外发生了。练习时,她感觉右侧肋骨下方有点不对劲,但没有特别关照那里,就试着再下去一点,疼痛感立刻袭来。起初只是一小块,后来就变成一片,带着整个右侧都会疼。如果做体式涉及到拉伸肋间肌,就不太行,连手臂向上抬这种动作都比较费力。

虽然身体受伤了,Janna的心中有个声音一直在召唤她,“停下来不练习,是不可能的,倒不如感受一下在不同状态下的练习模式。”受伤后的第一天,她要观察自己的状态,就只做了108遍拜日式。做完后,虽说有疼痛感,但可以接受。

那段时间,她开始了以平时练习三分之一的速度探索着练习,意外的收获是她对关注当下的状态更有感觉了。以前,她的专注力总会跑掉,周围的人也会影响到她,但受伤的日子,她竟然极其专注,对身体感知力的理解更为深入了。

看到Janna的变化,老师给出的评价是:“她已经没有再为难自己了,受伤后的状态比受伤前更好,因为她不那么着急了,没有我执了,也学会了关注当下的状态。”就这样,体验了所有体式一步一步来的状态,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她慢慢地增加了可以练习的体式。两个月后,她的伤基本康复了,虽然如今那个位置还留有一丝感觉,但已经不会影响到她的正常练习。

在mysore教室,周围小伙伴在老师给到新体式时都会特别高兴和兴奋,那一刻,她会为同伴感到开心,但当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她似乎很平静。“就好像我每天练习阿汤,每天的身体状态都不一样,也许今天这个体式我能做到,明天这个体式我又做不到了,但无论怎样,每天都是我,做不到又怎样,我都要去接受这种情况。”

阿汤已经变成Janna生命中的一部分了。就像一个和尚每天要打坐,他不会追究打坐的原因,只是每天去打坐。“阿汤对于我,就是每天必须要去做的事情,是一种习惯。一想到,我每天起早贪黑地跑到mysore教室去练习,我没有觉得多厌烦,也没有觉得多兴奋,它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采访手记:

初识Janna,是读到了她在格子公众号上的投稿,感觉她在练习中很用心,那些感受很真实,至少有打动到我。跟她聊过之后,我才感觉到,她的阿汤之路还挺曲折的。无论怎样,她一直在前行中,厉害的。

Janna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她似乎轻描淡写地就能做到自律这件事,在很多人眼中,自律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不知是她的精力太旺盛,还是什么原因,在将阿汤变成规律练习后,阿汤的休息日里,她还会去跑步或做搏击这样比较累的运动。

从她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阿汤似乎已经改变了她的内核,如她所说,“练习者在垫子上的状态,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蛛丝马迹。以前的我很急躁,有各种情绪,而现在比较坦然,觉得该来的,总会来,没有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这话乍一看有点佛系,还带着点认命的味道,但其实不是。我懂那种变化,那是瑜伽哲学带给我们从心理上发生的质的变化,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更为从容和处变不惊,接受发生的一切,不再担心焦虑,未来会怎样,那就走一步看一步的,每个人的人生自有安排。

写完Janna的故事,我也会假设,若是她在最初的几段经历中就能遇到阿汤授权老师,她的阿汤之路会更为平坦一些吗?在她眼中,这种经历跟人生一样,平坦对她而言并不意味着是好事,好事多磨。

幸运的是,到如今,她的练习方向和感受是对的,这源自她对阿汤的热爱。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将这份热爱进行到底,那么怎样才能不浇灭那团热爱之火,护送大家用正确的方式在阿汤之路上探索呢?这是我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也是未来我会努力的方向。

(我想做100个瑜伽人的故事,性别、年龄、背景均不设限。只要您有瑜伽故事,我就能讲得“有趣”,欢迎来联系我!)

#瑜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