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妈妈问:儿子 3 岁半了,尝试分房睡一个月了,依然没有成功,只要我一离开他的床,他就嚎啕大哭,还养成了睡前咬指甲的习惯,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几岁小孩分房睡比较好?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几岁小孩分房睡比较好(孩子多大分房睡)

几岁小孩分房睡比较好

有妈妈问:

儿子 3 岁半了,尝试分房睡一个月了,依然没有成功,只要我一离开他的床,他就嚎啕大哭,还养成了睡前咬指甲的习惯。

想问我有没有什么分房睡的好办法?

睡前咬指甲?

孩子怕是在用这种方式缓解紧张带来的焦虑啊,而且孩子才 3 岁半,为啥要着急分房呀?

原来这位妈妈在担心:

我家是儿子,总跟我们一起睡容易性早熟。

网上说了,3 岁以后必须要分,否则会影响孩子的独立性。

这时候不分,以后就晚了!

孩子大了需要分房,可什么时候,晚一点分房竟成了各种问题的源头?分房睡的年龄都要一刀切,这就有点教条主义了。

遵循所谓统一的断奶年龄、辅食年龄、如厕年龄、分房睡年龄的机械式育儿,名义上是为了孩子,但到最后伤害的,也是孩子。

说到底,我们着急忙慌地让孩子分房,是在担心什么呢?

担心孩子不独立

说来心酸,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所谓的独立,就是把孩子推出去。只要他不再依赖父母,就算是完成了独立。可是,果真如此吗?独立的基础,一定是源自内心力量的强大,相信世界是安全的,同时也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去探索世界的。独立,是我们内心安全感的外化。就像一面镜子,孩子内心的安全感有多充足,独立镜子里的他就有多强大。反之,都只能是伪装的虚张声势。3 岁前,是孩子安全感构建的关键时期;3 岁后,安全感充足的孩子会主动向外伸出尝试独立的脚步。硬逼着孩子分房,只会让孩子破坏好不容易搭建起来的安全感,也会让孩子对亲密关系感到无力和绝望。

担心孩子性早熟?

性早熟是一种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跟分不分房根本没关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吃了很多含有激素的物质,性早熟的案例才变多了起来。第一次当妈,我们都难免诚惶诚恐,所以很容易偏听偏信。因为害怕自己行差踏错,我们小心翼翼地一手看着标准,一手养着娃。可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立而不同的个体,不必用同一个冷冰冰的标准去对比。

其实,孩子分房睡并没有统一的年龄。

「3 岁 4 岁不分房,5 岁 6 岁悔断肠」是谣传,而「6 岁是孩子的最晚分房年龄」也是不切实际的。

不顾一切的「分房训练」,只会害了孩子。

一位从事心理咨询的朋友,曾跟我说起这样一个案例。

看起来乖巧可爱的小姑娘,到了晚上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总是莫名紧张焦虑,一点小事就大哭大闹。

后来才知道,父母在孩子 4 岁时对孩子进行的严格分房训练:

没有经历分床的过程,就让孩子自己放在小屋睡,而为了防止她半夜跑回大床,父母竟狠心的把小屋的门锁上了。

结果,房是分成了,也在孩子心理留下了不小的阴影。

周围的黑暗,孩子看似适应了,而心中的这片黑暗,不知道父母要花多少时间,再去点亮呢?

所以别再着急把他推出去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时间表,待他准备好了,自然会主动分房。

正如马伊琍所说,孩子迟早都会的事,我们又着急什么呢?

要求孩子分房睡,不应该一刀切,更不能不顾孩子的内心需求,生搬硬套不管不顾。

但完成分房这件事,始终需要父母的引导。

就像花开需要阳光和雨露滋养一样,我们也可以用爱,为孩子的分房睡温和助力。

分房可以从分床开始

娃出生之后,即便我们一早就准备了小床,他依然喜欢半夜滚到大床上,以至于我一度认为,小床根本没什么用。可一次外出住亲子酒店时,小家伙因为太喜欢酒店的小帐篷竟然晚上独自在里面睡着了。回到家后,我给他选了他最喜欢的红色小汽车床单,摆上了一个类似的床上小帐篷。没想到,这成了他最喜欢的空间,分床睡这件事,就这么简单地被搞定了。再后来,我们试着把小床和大床的距离拉开,中间还拉了一个超大号红色小汽车的窗帘,半分房的这件事,也水到渠成地实现了。这个方法,作为分房前的过渡,或者作为因为房间小而没有儿童房家庭的选择,都超级推荐。

建立分房的仪式感

别看孩子小,仪式感这事儿超级有用。我曾在网上看到一位聪明的爸爸,他在和儿子分房前,曾多次铺垫:一脸得意地跟孩子讲起,自己小时候拥有一个独立空间,是一件多么自豪的事儿。不是每个孩子都随随便便就有独立空间,只有那些已经长大的孩子才能获得这样的荣誉。结果这个孩子就一直盼望着,自己能像爸爸一样,也获得这样的荣誉。

结果这个孩子就一直盼望着,自己能像爸爸一样,也获得这样的荣誉。当爸爸觉得差不多了的时候,就特意准备了一份「长大证书」送给孩子。这份仪式感,给儿子也带来了巨大的勇气,为孩子心中的安全感加码,分房睡就这样变得顺理成章起来。除此之外,和孩子一起布置儿童房、在里面放置孩子喜欢的玩偶、玩具,陪孩子在里面玩耍,也都会增强孩子和小屋子的感情。

而这些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千万不要指责。

因为,只有孩子们相信,回头时「爸爸妈妈一直都在」,他们才可能,鼓起勇气,再次上路。

哪有人天生会当妈,育儿路上我们难免会犯错。

如果说,有什么规律可以遵循,我想那也只有遵循母婴发展的自然规律了。

在磨合中,放弃标准,不断看见孩子的内心和真实需要才能帮孩子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