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毛泽东从朝鲜秘密召回的陈赓(被毛泽东从朝鲜秘密召回的陈赓)(1)

文/王建柱

东海路、西海路、郑和路、奥列霍夫路、世昌路……独特的道路名称将这所学校为船为海为国防的使命与担当书写得淋漓尽致……67年前,陈赓大将以军事家和教育家的胸襟气魄在这里建成了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因校址在哈尔滨,所以又简称哈军工。哈军工因强国兴军的使命而诞生,由于为共和国培养了众多国防科技人才,被誉为“中国的西点军校”,曾与清华北大齐名。

欣然受命,哈军工应运而生

1952年6月23日,正在朝鲜前线指挥作战的志愿军代司令员陈赓收到一纸调令,指示他回国述职,同时任命邓华为志愿军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当时,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把美军从鸭绿江赶回三八线之后,在历时两年的时间里,敌我双方正处于胶着状态……在战争难以推进之时,调司令员回国述职,似乎有些不合常理。

而事实上,早在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斯大林就向毛泽东建议,办一所集陆海空三军为一体的军事学院。朝鲜战争打响后,我军使用的坦克、飞机和火箭炮都是苏制,也缺少专门的技术维修人才,这使毛泽东感到军队现代化的紧迫性。毛泽东在听取了彭德怀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汇报后,更加意识到在现代战争中军事技术与现代兵器的重要,因此需要培养大批军事技术人才。

被毛泽东从朝鲜秘密召回的陈赓(被毛泽东从朝鲜秘密召回的陈赓)(2)

1952年7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在中南海召见了陈赓大将。毛泽东说:“我们要建立一所高等军事技术院校,培养技术军官。这次调你回来,就是要你来当这个院长兼政委。”陈赓当时没有丝毫思想准备,连忙站起来说:“不行不行,我是行伍出身,办学与打仗隔行,我恐怕办不好。”毛泽东说:“你办不好,谁能办好?有困难找总理给你解决,还有苏联顾问的帮助,凭你陈赓的才智和干劲,一定能干好。”周恩来也说:“你住过黄埔军校,办过红军步兵学校,还带过红军干部团。你干不了,别人恐怕连你这点儿经验也没有。就这么定下了。”陈赓不再推辞,欣然受命。其实,在朝鲜战场时,亲眼看着我军战士用手榴弹打榴弹炮,用燃烧弹打坦克车,建设现代化人民军队的想法早就在陈赓心中落地生根了……考虑到为了保密,周恩来建议去掉“技术”两个字,就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1953年8月,毛泽东在为哈军工签发的训词中写道:“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我们的陆军、空军、海军都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这一切都不能离开复杂的专门技术……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迫切而光荣的任务。”

1953年9月1日,哈军工因强国兴军的使命而诞生。从那一天起,这所学校便与国家意志、国家使命紧密地联系在了—起。

选址哈尔滨,党政军聚首齐献策

北京市西城区灵境胡同41号是陈赓的故居。当年,筹委会的办公地点没有落实以前,这里就是哈军工最早的筹备处。据说陈赓每天在这个小四合院里调兵遣将,指挥各路人马向北京集中。

1952年7月底的一天,陈赓迎来了第一批苏联客人,他们就是哈军工的首席顾问奥列霍夫中将及随行的4人专家组,包括一名炮兵少将、一名内燃机专家、一名海军上校和俄文翻译。陈赓随后与他们一同北上,将校址最终锁定在了哈尔滨。

被毛泽东从朝鲜秘密召回的陈赓(被毛泽东从朝鲜秘密召回的陈赓)(3)

哈军工校址之所以选在哈尔滨,主要是尊重了苏联专家的意见。这一年夏天,苏方奥列霍夫中将在对中国北方和南方几个大城市进行了一番考察后,提出校址的选择应本着邻近现代国防工业及工科大学、距国防前线较远、有较集中及适合教学要求的房舍可资利用等这样几项原则展开。其中的工科大学指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对此,陈赓在1953年的一份报告中证实:“军委选定哈尔滨为院址时,其中原因之一,是因为哈尔滨有一所经中央指定的作为全国工业大学典型示范的哈工大。”另外,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援助中国的大批重点国防建设项目许多都集中在哈尔滨,也为哈军工的办学和学员实习提供了便利条件。正是因为哈尔滨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缘优势,使之被选定为哈军工的最佳办学地点。

1952年9月5日,哈军工筹委会成立后的第5天,应陈赓请求,国务院召开联席会议,专门讨论学院的筹建问题。总理周恩来、副总理陈毅、财政部部长薄一波、人事部部长安子文、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建筑工程部部长陈正人,以及军委4总部主要负责人和空、海、炮、装、工各军兵种司令员等数十位党政军领导人同室而坐,为办学献计献策,为中国教育史上之首例。

在会议上,陈赓向大家一一抱拳道:“我才疏学浅,寝食难安,祈求各位军政首长,扶我一把……”陈毅最先声援,其余人也纷纷表态,愿意鼎力相助。在散会前,陈毅忽然收敛笑容,认真地说:“诸位老总,我还有一条建议。今后,我们的子女高中毕业了,要带头报考军工,这样就会影响社会,使青年学生们也跟着报考军工,让全社会都知道建设现代化国防的重大意义。”言毕,全场掌声雷动。

呕心沥血为哈军工

1953年4月25日,陈赓大将挥臂铲了第一锹土,揭开了哈军工校园建设工程的序幕。

哈军工校区是在南岗区原哈医大传染病院的旧址上进行建设的。在最初进行校区勘定与规划时,陈赓看到院区内有3000多个坟墓后说:“一个也不能留在校区内。”他又走进文庙,说:“这是应保留的文物,可利用它做图书馆,把大成殿作阅览室,让孔夫子陪伴咱读书。”他说:“咱们办的是亦文亦武的军事大学校,能在文庙阅览图书,还可以使教员、学员常常想到孔子教导他的门生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要学员上课好好学理论,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学深学好学扎实。”

被毛泽东从朝鲜秘密召回的陈赓(被毛泽东从朝鲜秘密召回的陈赓)(4)

在马家沟河边,陈赓说:“就以小河为界,南岸做职工宿舍区,北岸是教学区。”他从文庙街向西走到一曼街,说:“这条文庙街要作为院内道路,教学区里要肃静。以后教学区、院办公大楼建成后,院直机关要全部集中在一个大楼里办公,这样联系方便,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陈赓在转了一大圈后,建筑总体布局就基本上定下来了。

1952年9月,苏联将中长铁路交还中国,在哈尔滨铁路局工作的苏联专家陆续撤走,空闲下来许多房子,其中就有大和旅馆。

陈赓得到消息后,立即给周恩来总理写报告提出,援助哈军工建设的苏联专家正陆续到达哈尔滨,请批准将大和旅馆交给哈军工,作为苏联专家的宿舍使用。

11月5日,陈赓回到北京,拿上报告亲自去找周恩来。当时周恩来正在开会,趁着总理中间上厕所,他站在厕所门口等总理出来,送上报告说:“请总理批一下吧,晚了怕抓不到手。”周恩来一边接报告,一边说:“什么事这么急,连解手的时间你都不放过。”陈赓说:“你不是要求我抓紧时间建设哈军工吗?”周恩来开玩笑地说:“你真有办法,找到厕所来要我办公,这是你的一个发明,以后应写到你的自传里。”

哈军工有着闻名全国的五大教学建筑楼群,分别为一系空军、二系炮兵、三系海军、四系装甲和五系工程兵。每个系都可从其楼角的装饰看出这是什么系,比如空军系,楼角飞檐上是一排飞机雕塑;炮兵系是大炮雕塑;海军系是军舰雕塑;装甲兵系是坦克雕塑……这五栋教学大楼皆为灰瓦大屋顶,屋脊上的“仙人骑凤”均以我军骑兵的形象取而代之,脊兽则将传统的龙改为啸天虎,这个设计备受陈赓大将的称赞。如今,这5栋楼的风采依旧,已经成为哈军工的象征。

在紧张地建造这五座教学大楼时,每个工位都有陈赓的足迹,每个楼的脚手架都有陈赓的手印,每一层楼板都留下了陈赓的脚印和汗水。哈军工院舍建筑速度快、质量高,这与陈赓亲自在第一线“督战”是分不开的。钱学森来学院参观时说,在我国现有条件下,短短三四年时间能这样快地建成一流现代化军事工程学院,这在世界上也是个奇迹。

“两老办院”留下宝贵财富

1953年9月1日,哈军工举行了第一期学员开学典礼。中央军委代表张宗逊副总参谋长在开学典礼上宣读了毛泽东主席给哈军工写的《训词》,并授予学院军旗。陈赓立正敬礼,双手接过《训词》和军旗,军旗立即转交给李懋之副教育长,由护旗兵举旗立正站立在队列排头。

被毛泽东从朝鲜秘密召回的陈赓(被毛泽东从朝鲜秘密召回的陈赓)(5)

1953年9月1日是军事工程学院诞生之日,第一期开学之日,也是“榜上有名”、直归中央军委领导、正式列入解放军序列之日,这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和庆祝的日子。

陈赓大将后来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等职,但一直兼任哈军工院长。他不时地奔走于京哈两地,对学院工作关怀备至,为培养最高水平的技术干部耗尽了心血,直到1961年3月16日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上海。

作为创办者,陈赓大将为这所学校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陈赓院长的重要办学理念,其中著名的“既要承认两万五,也要承认十年寒窗苦”,即“两老办院”的主张成为哈军工办学成功的思想基础。

“两老”是指老教师(高教六级以上的知识分子)、老干部(从部队调来的领导干部)。陈赓认为老教师和老干部都是学校的主力,只有这两股力量拧成一股绳才能办好学校,因此他要求老干部们要团结好专家和教授,尊重他们,发挥他们的才能,不要因为他们没有经过战争的考验而轻视他们……在1952年底召开的一次全体党员干部会议上,陈赓特别强调:我们学院,既有经历长征两万五的八角帽(指老红军),也有经历十年寒窗苦的四角帽(指博士),八角帽上过井冈山,四角帽去过旧金山,都是国家的宝贝,是建设国家的财富。我们要办好军事工程学院,完成党中央毛主席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既要依靠老干部,也要依靠老教授,我们的口号是“两老办院”,大家必须要团结一致,必须借助这两部分人才的力量才能将学院建设好。

陈赓大将尊重知识分子、关心老教授,并身体力行,给哈军工人留下了难忘的回忆。哈军工刚筹建时,住房非常紧张,陈赓院长下令让教授们住有暖气、煤气,上下水条件相对较好的房子,而自己却住在小平房里。一些老教师回忆说:“那时,陈院长是教师家的常客,他脚上负过伤,拄个拐棍成天在大院里转。哪个老师家水龙头不好使、下水道不通、暖气不热、墙上有霜他都知道,并亲自打电话叫营房处去修。”来院工作的绝大多数老教师十分感激陈赓大将的知遇之恩,从陈赓大将和其他领导干部身上认识了共产党,认识了人民解放军。一些教师由不安心变为安心,由做客思想转化为主人翁思想,决心在学院干一辈子。在陈赓重视、信任、关心知识分子的作风影响下,哈军工上下形成了“两老办院”的好局面、尊师重教的好风气。哈军工能在十几年的时间内成为中国著名的大学,是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即“以教师为本”的办学理念分不开的。

陈赓大将对哈军工乃至国家的高等军事技术教育事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高标准、高速度创建了中国一流大学—哈军工。在陈赓大将的推动与带领下,哈军工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在一片荒地上一跃成为当时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它的高起点创建与跨越式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二是推动了哈军工与时俱进,勇攀高峰,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为促进我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立巩固的国防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三是培养了哈军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模范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好传统,成为哈军工及其后继者宝贵的精神财富;四是以毛泽东主席的《训词》为统领,提出了以“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为核心的治校理念,使哈军工在建院初期顺利完成了顶层设计。

被毛泽东从朝鲜秘密召回的陈赓(被毛泽东从朝鲜秘密召回的陈赓)(6)

哈军工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新中国国防科技发展史。哈军工的办学实践充分证明:没有陈赓大将,就没有哈军工的奇迹与辉煌;没有陈赓大将,就没有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如今,那些跋涉的艰辛已成过往,但陈赓大将当年所提倡的办学理念和军工作风都已经深深浸入到了每一个哈军工继承者的思想里。哈军工虽然已成为历史,但哈军工的精神将一直被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