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是海但不为我波涛汹涌(你心是否澎湃如昨)(1)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八,古诗有云,“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又到一年观潮时,钱塘江涌潮为世界一大自然奇观,中秋前后为观潮最佳时节。观赏钱塘秋潮,早在汉、魏、六朝时就已蔚成风气,至唐、宋时更盛。无数文人骚客慕名而来,感受潮涌的波澜壮阔,同时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词作品。今夜,让我们共听潮声,同赏佳作。

听潮 · 观潮 · 赏潮

你的心是海但不为我波涛汹涌(你心是否澎湃如昨)(2)

《忆江南》(三首其二)

唐·白居易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赏析

白居易写杭州之秋,两句词便是两种境界。“山寺月中寻桂子”的“山寺”,指的是西湖西边的灵隐寺。传说灵隐寺的桂花树是从月宫中掉下来的。中秋节桂花飘香,那境界令人难忘。

然而杭州还有另一种境界——“郡亭枕上看潮头”。钱塘江潮是大自然的奇观,潮头可高达数丈,词人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看着那卷云拥雪的潮头,显得趣意盎然。“郡亭枕上看潮头”,以幽闲的笔墨带出惊涛骇浪的景色,与上句“山寺月中寻桂子”的静谧而朦胧的美的境界形成鲜明的对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你的心是海但不为我波涛汹涌(你心是否澎湃如昨)(3)

《渡浙江问舟中人》

唐·孟浩然

潮落江平未有风,

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

何处青山是越中?

赏析

钱塘江江面宽阔,而渡船不大。一叶“扁舟”,是坐不了许多人的。“舟中人”是来自四方的陌生人。“扁舟共济与君同”,淡得有味,虽说彼此素昧平生,却在今天走到同条船上来了。“同船过渡三分缘”,一种亲睦之感在陌生乘客中油然而生。

诗中并没有穷形极象的景物描写,唯略点“青山”字样,而越中山水之美尽从“时时引领望天末”的游子的神情中绝妙传出。“何处青山是越中?”使用问句作结,语意亲切,令读者心荡神驰,使意境顿形高远。“寄至味于淡泊”(《古今诗话》引苏轼语),可能是对此诗最好的评价。

你的心是海但不为我波涛汹涌(你心是否澎湃如昨)(4)

《浪淘沙》(九首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赏析

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湍急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着两岸的山崖。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

诗由开头的动态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它的气概——波涛卷起的沙堆似座座雪堆。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

你的心是海但不为我波涛汹涌(你心是否澎湃如昨)(5)

《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潘阆(làng)

长忆观潮,

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

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

梦觉尚心寒。

赏析

此词对于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

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你的心是海但不为我波涛汹涌(你心是否澎湃如昨)(6)

《催试官考较戏作》

宋·苏轼

八月十五夜,

月色随处好。

不择茅檐与市楼,

况我官居似蓬岛。

凤咮堂前野桔香,

剑潭桥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

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

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

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

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

门外白袍如立鹄。

赏析

这首诗是熙宁五年八月,苏轼监考贡举时作。贡举是封建社会朝廷开科取士的地方选拔阶段,宋制:贡举的考试放榜例在中秋节日。这一年却迟了两天——八月十七日放榜,不消说那些考生们是等得颇为焦急的,所以作者有催试官之作。较,能校。考校是指试后的阅卷、评定。

立鹄,即鹄立,形容伸着脖子、颠着脚盼望的样子。全首诗仅此二句是催促之词,以上说中秋月,说钱塘江潮,似不相干,实则作者说月说潮以过节、看潮戏催试官,叫他们快点发榜。“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成为了千古流传的描写钱塘江潮的佳句。

你的心是海但不为我波涛汹涌(你心是否澎湃如昨)(7)

《望海潮》

宋·柳永

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

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

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

归去凤池夸。

赏析

《望海潮》是柳永首创的,词牌与词的内容以及地域性特点密切结合。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江潮的壮观,词中用“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有气势的语言,词句短小,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而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时,文字优美,词句变长,节奏平和舒缓,终于出现了“三秋桂子”这样干秋传诵的佳句,继之又用“羌管弄晴”等句不断地加以点染,美丽的西湖就更加使人心旷神怡了。

《十七日观潮》

北宋·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

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

晚日浮沉急浪中。

赏析

诗起笔就描摹了一派极其雄壮的场面:潮水方起,仅如银线,被江岸约束,渐渐隆起,中高边低;潮头似白虹,形象地道出了外观、颜色与气势;“走”字描绘远处潮水逼近的情况,不是身临其境,感受不出它的妙处。潮水涌到面前,人间的物象已不足以形容,所以改用神话想象,说天神倾翻了玉杯造成了这样气势浩大的潮水。

三、四句诗写江面汹涌的波涛,却不直接写水怎么样,而说天空在水中的倒影颠簸起伏,西落的太阳忽上忽下,进一步渲染了水势、浪头的巨大。四句诗各自选取了一幅特写,连在一起,便展现了观潮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观的赞叹。

你的心是海但不为我波涛汹涌(你心是否澎湃如昨)(8)

《观潮行》

清·郑板桥

银龙翻江截江入,

万水争飞一江急。

云雷风霆为先驱,

潮头耸并青山立。

百里之外光荧荧,

若断若续最有情。

崩轰喧豗倏已过,

万马飞渡萧山城。

钱塘岸高石五丈,

古松大栎盘森爽。

翠楼朱槛冲波翻,

羽旗金甲云涛上。

伍胥文种两将军,

指挥鲲鳄惊鼍蟒。

杭州小民不敢射,

荡猪击彘来相享。

我辈平生多郁塞,

豪情逸气新搔痒。

风定月高潮渐平,

老鱼夜哭蛟宫荡。

赏析

郑板桥的这首《观潮行》想象丰富,意境开阔,语言豪壮有力,将钱塘潮写得波澜壮阔,气势雄伟。开篇“银龙翻江截江入,万水争飞一江急”,为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万水争流、翻江倒海的宏大场面。后面六句以夸张的笔法渲染潮水的声音、颜色和速度。

再往后,作者的想象力更为丰富,他从神话、历史故事中描绘潮水的骇人气势,把钱塘潮想象为战场,让人不由得不为之心惊胆战,以至于诗人因观潮也激发起豪情逸气。诗歌最后想象潮水平息后水底的老鱼为之哭泣,又为潮水的强悍力量加上一笔。

你的心是海但不为我波涛汹涌(你心是否澎湃如昨)(9)

《钱塘观潮》

清·施闰章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

鸱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赏析

首联紧扣雨中观潮之特点,以雨为背景,突出“涛飞江上台”,为下文进一步描绘钱塘江潮的磅礴声势作铺垫。颔联,以千万匹骏马飞驰而来比喻钱塘江潮震天动地的涛声,以其仿佛席卷着群山奔腾而来比喻江潮不可抵挡的气势。

颈联,将状写潮涌之声势与吟咏弄潮儿的弄潮之气魄结合起来。写弄潮儿,却不明言,而以“轻舟”借代。驾驭“轻舟”的正是勇敢矫健的弄潮儿,故写“轻舟”,也即写弄潮儿。不写斯人,而斯人自见,这是其精妙之处。江潮汹涌澎湃,“绝岸愁倾覆”,可“轻舟”偏要投身急流之中,“故溯洄”。这里,诗人未具体描写弄潮之场面,而以“愁”与“故”相对照,突出了钱塘江潮惊涛拍岸的气势,更衬托出了弄潮儿迎潮而上、不畏艰险的气魄,可谓这两句诗的又一妙处。

尾联抒发诗人观潮之慨。史载,春秋时楚国人伍子胥,其父伍奢、兄伍尚都被楚平王杀害,他逃奔吴国,先佐吴王阖闾伐楚国,后又佐吴王夫差(阖闾之子)打败越国。最终,夫差听信伯嚭的谗言迫伍子胥自杀,并下令将其尸首装入“鸱夷革”抛进江中。后来传说伍子胥怨恨吴王夫差,死后驱水为涛,因而,钱塘江潮又有“子胥潮”之称。尾联笔墨转换自然,耐人寻味。

这些诗词里的哪一句,

最让你心潮澎湃?

文/央视新闻综合 图/网络、视觉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