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前秦究竟败在哪里)(1)

公元383年,统一了北方的一代雄主苻坚同志寂寞难耐,不顾自己的“北朝诸葛亮”王猛同志的劝告——王猛同志死前反复劝告苻坚同志不要急着进攻东晋,举全国之兵,要和偏安一隅的东晋政权决一死战。

这场由强大的前秦发起的进攻之战最终发生在淝水一带,历史上称之为“淝水之战”

此战一方是横扫北方的霸主前秦,一方是偏安江东的弱者东晋;前秦投入的兵力是近百万,东晋满打满凑也只凑集了18万;前秦的单兵战力方面,前秦那些套马的汉子也是要远超于东晋那些钟鸣鼎食的汉族士兵的;而且,前秦是早有准备的进攻方,而东晋是仓促迎战的防御方;另外,前秦的主帅苻坚也是身经百战的名帅了,而不是什么不知兵事的糊涂虫。这一战,怎么看,胜利的天平都是倾向于强大的前秦的,留给东晋的机会不多了。

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前秦究竟败在哪里)(2)

可是,这一场改变历史的战争最后广为流传,却恰恰是因为它出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转折,前秦不光没打赢,还是前所未有的溃败,只留下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样的成语供世人贻笑大方。

甚至在这场彪炳史册的战争中,我们几乎都没有看到两军有什么激烈交锋、流血漂橹、空前惨烈的记载,完全是前秦军在卧底朱序“秦军败了”的响亮谣言的影响下,溃退得一发不可收拾,秦军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

前秦败得一塌糊涂,也败得莫名其妙!那么这场堪称空前绝后的“大型公共恐慌性安全事故”究竟是什么导致的呢?它在逻辑上究竟合理还是不合理呢?

淝水之战的整体背景

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前秦究竟败在哪里)(3)

寂寞空虚冷,有时候就是一种病,而且是一种很严重、很可怕的病。前秦的皇帝苻坚就有这种病。

王苻坚虽然是一个氐族人,但是人家对汉文化学习得非常好,吸收得也十分充分。用汉文化的优势来侵略和统治中原文明,这一点不得不说他做得很好。所以,他身上的胡人粗鄙野蛮之气蜕化得十分干净,反而是更像是一种备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明君。

那个时代的其他胡人统治者一般都是采用一些简单粗暴的统治方式,对外不服就干,对内不顺眼就杀,比如前秦的前任统治者苻生就是这样。苻坚就觉得自己堂哥苻生这种统治方式很不友好,也不科学,这都搞得人人自危了,谁还愿意给我们老苻家卖命呢?

反正苻生这种人劝是劝不过来的,只能以其人之道还治起身。公元357年,苻坚发动了政变,来不及跟堂哥说声“对不住了”,就成功弑君夺位,自称“大秦天王”

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前秦究竟败在哪里)(4)

争权,在封建时代是避免不了的

但是,有些东西只要你得到的时候不是那么名正言顺,也就不要怪别人时时觊觎了。公元367年,苻坚的宗族兄弟们——晋公苻柳、魏公苻廋、燕公苻武,赵公苻双等五个公爵向伟大的“大秦天王”致敬,发动了五公之乱,试图篡位。

以下犯上的武装政变在中国历史上的成功几率其实一直很小的,苻坚自然也不会容许这种小概率事件在自己身上应验,手到擒来地平定了五公之乱。对于那些个不安分的宗族兄弟,杀了两个牵头的,留了三个助威的,又玩了一把恩威并施的好把戏。

苻坚为了集权,虽然并不抗拒杀戮,但也真心不太喜欢纯粹的杀戮。不光在自己家族里争权,他尽量做到能不杀就不杀;就连在其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对于那些被他灭掉的前燕、拓跋代、前凉等国,也都没有采取斩草除根的杀戮政策。

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前秦究竟败在哪里)(5)

苻坚铜像

北方的江湖和庙堂一致认为:苻坚同志是一个好同志!但好同志一定会有好运气和好结局吗?不一定!有些人说你是个好同志,是因为你能让他活着,他活着才有机会有冤报冤有仇报仇,才有机会把他失去的东西加倍夺回来。

一将功成万骨枯,你苻坚建立这么强大的前秦,那都是从尸山血海之中刨出来的,你身上焉能没有几笔血债?

367年-368年12月,平息五公之乱;369年-370年,灭前燕;371年,灭仇池;373年,拿下汉中和蜀地;376年,灭前凉和代国;378年-379年,第一次伐晋;380年,讨北大都督苻洛叛乱;看看,苻坚这些年虽然口里一直念着仁慈,但是手里的刀却一直没停过。

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前秦究竟败在哪里)(6)

氐族人口少是个大问题

当然,苻坚一边降妖伏魔,一边劝别人立地成佛,也是有深层次原因的,主要就是因为氐族人口太少。据相关学者研究,氐族最强盛的时期人口也不过100万左右,对比之下,鲜卑族建立的前燕在被苻坚灭掉之后,有户口245万,人口998万。小分队要想统治大部队,靠一味的杀戮肯定是不行的,你得防止狗急跳墙。尤其是自家人不能杀得过多,因为杀一个少一个,后面的问题就会更严重。

苻坚在建立和巩固前秦的统治时,采用的常规方法就是类似于中国历史上的分封制,每占领一个地方,就分封一部分嫡系人员去坐镇。比如在平息苻洛叛乱之后,苻坚就将氐族中的十五万户分封到地方重镇,以便迅速稳住局势。

看到苻坚的这种小体量团队吞食大体量市场的弊端没有?那就是他必须不断地分兵才能稳住局面,他核心力量的浓度在不断稀释,地盘越大,他的核心力量其实越薄弱,容易被别人局部反超和突破。比如,苻坚在占据关中时,把拓跋鲜卑、铁弗匈奴等近20万户鲜卑、杂夷和汉人豪强都迁到了关中,就直接导致了氐族势力在关中不占统治优势!

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前秦究竟败在哪里)(7)

王猛是真的猛人

最先看到前秦政权这种致命弊端的人是谁呢?正是苻坚的政治导师王猛。王猛是历史上少有的杰出政治家,被誉为“功盖诸葛第一人”。苻坚也正是在他的耳提面命之下,才一路披荆斩棘却又有惊无险地创下了偌大一份家产。

王猛一直是主张边扩张边建设,边吞食边消化,他和苻坚亲密合作,励精图治,确保前秦在扩张过程中能够开辟田畴、充实府库,增盈人口、夯实基础。

王猛的这一套方案原本是在不断调理前秦政权有先天性缺陷的体质,假以时日,前秦一定可以变成真正无懈可击的霸主。可是遗憾的是,到了375年,王猛就病逝了。

王猛一去,就再也没有人可以苻坚愿意心甘情愿地按部就班了。虽然王猛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临终前反复劝说苻坚不要急于征伐东晋,攘外必先安内,咱前秦虽然目前看起来是个巨无霸,但是还有很多东西没有消化,内部矛盾重重,容易生乱。再说,东晋目前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又有长江天险作为屏障,不好打。若是战事不顺,估计咱们内部就会先乱起来了。

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前秦究竟败在哪里)(8)

苻坚信了王猛,但最终也错误地信了自己

王猛的意见,苻坚一辈子就没怎么怀疑过。所以对于王猛的临终遗言,苻坚一开始还是挺上心的,并没有搞什么大动作,只是顺势把北方的一些残余小势力给收拾了,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但一个征战四方、雄才大略的君主是很难得真正闲得下来的,这种人满腔热血,若长时间没有一个合适的人给他透透风、泼泼水,是很容易暴走的。王猛死后第7年,苻坚终于坐不住了。

啥攘外必先安内?现在北国大地上,谁敢对我说一个不字?啥消化吸收好了才更有力气去打敌人?我感觉自己现在吃得饱饱的了,浑身都是劲!啥东晋有长江天险?我有百万大军,“投鞭可以断流”。

苻坚说:“我要讨伐东晋!必须,马上!”但他的那些心腹大臣,包括他最坚定的拥护者弟弟苻融、太子苻宏、最宠爱的妃子都蒙圈了,别人不知道,但我们还不知道咱前秦是外强中干吗?皇上,您得冷静下来呀!

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前秦究竟败在哪里)(9)

一代枭雄慕容垂

但他们都不是王猛,他们的意见苻坚听不进,苻坚表示:咱不罗嗦行不行,直接开干好不好?花花江山、万世功名不都是打下来的吗?哪有在家里等出来的!

苻坚的这种想法让他曾经征服的对手们心里窃喜,NND,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机会终于要来了。于是,以前燕慕容垂、羌人姚苌为代表的其他胡族首领都极力赞成和支持苻坚。

苻坚一看自己的想法是这么深得民心,更加坚定了伐晋的决心,此时,时间定格在公元383年。

淝水之战的战前分析

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前秦究竟败在哪里)(10)

司马曜运气不错,但结局很惨

黑云压城城欲摧,形势如此危急,此时的东晋政权又是如何一个状态呢?

不得不说,东晋的运气还不错!因为这段时间正是司马政权难得的平稳时期,他们司马家自从偷了老曹家的桃子之后,似乎就把家族的运气给掏光了。西晋那些蝇营狗苟的事情就暂且不说了,都被胡人打得寄人篱下了,也没什么好说的!单说东晋,其实权柄就一直没有拽到他们司马家手里过,东晋政权的本质是门阀共治。而此时,恰巧是门阀大佬相继离世却又后继无人的空闲时期,所以朝堂之上相对平和。

当时东晋的皇帝是孝武帝司马曜,这家伙和自己的好弟弟司马道子通过一连串的阴谋阳谋总算是收拢了一部分皇权,而且当时东晋的两大家族桓家和谢家也握手言和了,桓温的弟弟桓冲与宰相谢安相处十分融洽,朝廷秩序整体上十分稳定。

也就是说,当时的东晋有外患但没有内忧!这是东晋唯一的利好条件,也是最大的利好条件。因为东晋的军权基本上都掌握在那些世家大族手里,如果世家大族像之前那样貌合神离、明争暗斗,这仗根本就没法打!

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前秦究竟败在哪里)(11)

桓温已经

军中两位大佬,桓家的桓冲镇守着荆州,手下有桓石虔、桓伊、毛虎生等一众出色的将领,还有一位未来在淝水之战中的关键人物——朱序。而谢家最杰出的将领——谢玄377年10月被任命为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在镇所京口(今镇江),他招募了彭城刘牢之、东海何谦、琅邪诸葛侃、乐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晋陵孙无终等以骁猛之士,重建了一支由北方流民为主的武装——北府军!这是一支在南北朝大放异彩的传奇军队!

此外,东晋从375年就开始休养生息了,也算是为连年征战的东晋恢复了一些国力,同时也是在为重返北国家园在积蓄力量。

整体上,东晋的统战基础和条件还是相当不错的,只是整体实力上与北方前秦差距太大,一直处于被动防守的角色。

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前秦究竟败在哪里)(12)

前秦远没有表面上那么强大

反观一心想要统一天下的前秦,其在北方已经横扫一切对手,大有天下无敌之势。只是苦于东晋的长江防线实在让人头疼,而王猛同志在临终前又反复提醒苻坚要小心自己内伤爆发,在内伤没有被完全治愈的情况下,千万不要强行攻打东晋。

把东晋视为自己成功登顶前最后一个障碍的前秦一直在等机会,当然,他们也不会一直干等。378年四月,前秦就曾经对东晋发动过试探性进攻,这就是淮南之战。苻坚先是派前秦征南大将军苻丕率步骑7万人进攻襄阳,后又另派10万多人,分三路合围襄阳,总计投入兵力就是17万,准备一举拿下襄阳这个南下的关键通道,为日后大军南下提前做好准备。

当时襄阳的守将就是朱序,他率领着不到2万人在死守了近一年后,城池被攻破,朱序被俘,被迫投降。苻坚没想到朱序是诈降,继续玩他礼贤下士的那一套,对朱序予以重用,任命他为度支尚书(管财政的)。他更没想到自己这一招收买人心,成为了5年后关乎两国国运的淝水之战的胜负手。

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前秦究竟败在哪里)(13)

淝水之战成了不朽的谈资

383年7月,决定南征的苻坚,对于自己王图霸业中最后一块硬骨头东晋,还是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即将一锤定音的大业,必须要有大场面。他全国征兵,一共征集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看得出,他是想大干一场,也是想干最后一场。

八月初八,苻坚亲率前秦前军从长安出发。前秦军组成有3万羽林军(苻坚)、前锋军25万(主将苻融),幽冀兵团(主将未详),龙骧将军姚苌的梁益兵团凉州兵团(主将梁熙)。南征军声势浩大,前后绵延千里。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前秦军中的3万羽林军其实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因为这支军队都是一些富家公子哥组成的,他们到战场上去只有两件事:凑个人数和陪好领导,然后战事一结束就算镀金完成了。

古代打仗,一般都是将军队分为前、中、后三军,前军负责冲锋陷阵,中军负责坐镇策应,后军负责后勤供应。所以,苻坚的前军才是淝水之战中直接与东晋对决的兵力,而不是其号称的百万大军。

可是,前军中除了3万羽林军是凑数的,据相关史料记载,幽冀兵团在淝水之战中正开赴彭城;羌人老大、龙骧将军姚苌率领的梁益兵团受阻于巴东,和东晋守将毛虎达成了巧妙的对峙;凉州兵团在淝水之战前才刚刚到达咸阳;也就是说前秦军真正参与淝水之战的只有苻融率领的25万人。但即便如此,从账面上来看,前秦兵力也是远超东晋的。

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前秦究竟败在哪里)(14)

战前形势图

为什么苻坚征集了87万大军,实际上真正能在淝水之战发挥作用的只有自己家族苻融率领的25万人呢?聪明的读者是否读出了一点不一样的意思呢?没错,就是因为其他的州郡兵团从将领到士兵大部分为鲜卑、羌、羯诸族的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们的心思并不是真正和苻坚站在一起的。

东晋王朝一听说苻坚这个老小子失心疯地要过来找茬,压力山大,因为他们毕竟不知道苻坚的百万大军中有那么多弯弯道道,就算他们知道苻坚的实际兵力就是那25万人,那也不是强于自己的实力呀。但关乎国运,这仗硬着头皮也还是要打的!

怎么打?把自家底子都搬出来打呗。桓冲麾下的10万桓家军在荆州、襄阳一线,荆襄防线是不能丢的,否则江东的门户就丢了。淮河防线就只能交给老谢家了,谢石被任命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率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建威将军戴熙等共八万人出征。

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前秦究竟败在哪里)(15)

谢玄即将一战成名

因此,历史上的淝水之战,双方在前线对垒的兵力实际上应该25万对8万,虽然双方实力没有史书中那么悬殊,但是压力还是集中在东晋一方。据传,前秦大军渡过淮河时,东晋朝野上下震恐,气氛凝重至极。谢玄入朝,询问谢安破敌之策,谢安只能安慰性地说一句“已有打算”,就一言不发了。

总结一下,兵力优势、战力优势、心理优势、后勤优势,明面上所有的优势几乎都倾向于前秦,但前秦有一个巨大的劣势,那就是他的内伤随时会发作,他的阵营之中,人心不齐,有太多定时炸弹,东晋如果要赢,必须在短时间引爆那些定时炸弹。

详解淝水之战全过程

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前秦究竟败在哪里)(16)

寿阳是决战场

来吧,直奔主题吧!

淝水之战全局的第一个关键点在寿阳,也就是三国时的寿春(因避孝武帝司马曜的皇后郑阿春讳而改名寿阳)。寿阳作为淮河第一重镇,总括了中原诸水系,东晋选择了支流淝水作为确保淮南之地的预设阵地,但因为双方是以陆战为主,最终的决战迟早要集中到寿阳。

前秦的战斗经验十分丰富,自然也看到了寿阳的战略价值,于是率先对寿阳进行抢攻。383年十月十八日,前秦阳平公苻融攻克寿阳,俘虏了平虏将军徐元喜等人,慕容垂则攻下了郧城(今湖北安陆),前秦卫将军梁成率领五万人据守在洛涧,沿淮河布防。相当于前秦已经抢先布防了淝水之战的核心阵地,占据了战场的地利之先。

形势对东晋来说,越来越不利,被实力数倍于自己的敌人率先抢占了优势地利,这对于军事战争来说是致命的。

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前秦究竟败在哪里)(17)

刘牢之功不可没

好在天不灭东晋,名将刘牢之率领北府军五千精兵直插洛涧,顺利破局。在敌人布置的牢不可破的大口袋里,最有效的破局方法就是找到一把锋利的锥子,出其不意地扎破这个口袋,敌人要么赶快分兵来补口袋,要么任由你继续扎下去。

刘牢之率领五千北府军精兵气势如虹地直奔梁成扼守洛涧的5万人,以惊人的战斗力和誓死不退的精神大败前秦军,斩杀主帅梁成,并切断了敌军后退的渡口,兵败如山倒的前秦军死伤无数。

这一战,东晋斩杀了前秦十名大将,消耗了对方五万主力,并为东晋主力向前推进战线创造了条件。谢玄随即率军推进到淝水东岸,与前秦军队隔水对峙。

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前秦究竟败在哪里)(18)

草木皆兵的成语出来了

为什么军事主帅的心理素质必须要非常强?因为战场的形势瞬息万变,心理素质不过硬,就容易失去冷静和理智。所以,战争心理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很多战争其实败就败在心理崩溃上。

苻坚得知己方在洛涧遭受一场惨败之后,心理上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这些南人什么时候这么能打了?5000人就能干掉我5万精兵,他们难道有什么秘密武器?他站在寿阳城南望向晋军,只见对手军容肃杀,心想对方主帅肯定也是个狠角色,对方肯定也是搞出了大场合,迷迷糊糊之间,八公山上的草木他也觉得那就是一个个杀气腾腾的晋兵。

我们也不要在此嘲笑苻坚的疑神疑鬼,毕竟绝大多数人在遭遇重大挫折和创伤时,精神上都容易进入不同程度的幻觉,这和很多人一遇到点事便会觉得天要塌下来了是一个道理。

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前秦究竟败在哪里)(19)

朱序同志要开始发挥了

心里发虚的苻坚却偏偏又想玩一下心理战,他决定派东晋降将朱序去东晋军中劝降,好的想法还是要有的,万一成功了呢?即便不成功,借朱序的嘴吓唬吓唬你们也是极好的。

可是,苻坚不知道中国有句老话叫“身在曹营心在汉”,朱序的心一直紧紧地系在东晋人们身上。他到了晋军大营之后,不但没有劝降,还把前秦军队的底细和盘托出,并且提出建议:寿阳的大军虽然只有不到三十万,但战力还是很强的,关键后续部队还在陆续向战场靠近,若等到他们都到位了,那就没法打了!所以,同志们,大家必须趁着前秦还没有达到最强状态,一下把他打痛、打怕、打垮,才有机会赢!

朱序的建议引起了东晋军方高层的慎重考虑,因为他说的确实是唯一的获胜机会,但是风险又极大,毕竟就是提前决战,己方的赢面也是很低的,有点送上门给人家吃肉的感觉。后来在辅国将军谢琰(谢安的第二子)的劝说下,原本准备稳打稳扎的谢玄终于决定梭哈了,渡河决战。

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前秦究竟败在哪里)(20)

晋军进军路线

可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呀!你要决战,你得前秦愿意和你决战才行,你得过河或者让对方过河才行呀!不然隔着淝水打嘴炮或者各自凭借淝水打阻击战,那能行吗?

怎么办?协商呀!看看,打仗这种你死我活的事情都能协商,还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协商的?所以大家在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一定要学会沟通协商,在沟通协商之中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谢玄派人跟苻坚说:“我知道这次你们是想彻底弄死我们,说实话,我们也是这么想的。但是,按照目前这种状况,估计你一下也弄不死我,我一下也弄不死你,这样下去变成持久战了!咱们也别婆婆妈妈了,干脆利落,一把定输赢行不行?其实你心里肯定是这么希望的!这样,你让你的人马往后退一点,给我们挪出一个过河的地,我们过了河就和你们痛快地打一场,如何?”

强者有时候会有强者的偏见,那就是会认为弱者的主动靠拢都是给自己送吃的。苻坚心想,我正愁没有机会跟你硬碰硬,你现在却送上门来,天予不取,反受其乱,我实在没有理由拒绝你!你过了河,被我们击败了,退路都没有了,到时候不就是一击功成了?再说,我还有增援部队在路上,你们啥也没有!苻坚越想心里越美,自然就答应了东晋的请求!

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前秦究竟败在哪里)(21)

谢玄还是抓住了机会

前秦的将领都是军事经验十分丰富的人,自然也有很多人提出了“半渡而击”这一经典战术。可是,半渡而击一则不能实现全歼的目标,二来需要极强的资源调动能力,几十万大军的进退不是一句话的事,而且东晋要求的安全距离也不是瞬息可达的。

东晋在前秦军队后退之后,立即军集中最核心、最精锐的八千人全副武装渡过淝水,并迅速组成阵型,冲杀敌阵!

东晋这种做法很聪明,因为前秦的军队刚刚撤退,正是旧力已消、新力未生的混乱时期,再加上前秦也想不到他们会如此迅速地主动出击,正好打他们一个出其不意。若是他们中规中矩地在过河后摆好防御阵容,为后面的主力部队过河做好保驾护航,不光贻误了战机,随着前秦调整好阵容之后,又将再次陷入被动。

前秦被突然袭击之后,迅速陷入了一片混乱。老大不是说带我们出来打别人的吗?怎么现在挨打的却变成我们自己了?人心一乱,那就是真正的天干物燥,要小心火烛了,这个时候只要有人在往混乱的局势之中,抛下一个火苗,场面就会瞬间失控。

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前秦究竟败在哪里)(22)

溃败,是难以遏制的恐怖

就在这节骨眼上,卧底朱序当当机立断地站了出来,四处大声呼喊:“秦军失败啦!”

这种火上浇油的行为,对于那些不明所以的士兵是最有效的,大多数人都只能打顺风仗,敢于败中求胜的永远只是极少数。听闻己方已败的秦军阵脚大乱,人马互相踩踏,死伤无数,溃不成军。

越来越多的晋军冲入敌军,愉快地割着麦子,而前秦军队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节节倒下。

前秦军队的战场总指挥苻融见势不妙,率领亲卫军企图稳住阵脚。但是,有时候大场合有大场合的弊端,苻融那点亲卫军根本就稳不住这么大的阵势,几十万大军的倒灌,不是一般的力量可以止得住的。最后,苻融自己也死于乱阵之中,群龙无首的前秦大军彻底崩溃。

痛打落水狗这事谁都会干,晋军乘胜追击,追杀了三十里地,收复寿阳,一直杀到寿阳城西才鸣金收兵。

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前秦究竟败在哪里)(23)

油画:淝水之战

前秦这次是彻底被打痛了。人,有时候就是这样,之所以会觉得无所畏惧,是因为自己受到的伤害不够严重,当自己真正被打怕了,就会觉得什么东西都是敌人的拳头,杯弓蛇影。奋力逃命的前秦兵卒彻底肝胆俱裂了,听到风声鹤唳,也以为是晋兵追杀过来了,所以一路上根本不敢停。

大家能想象几十万人一窝蜂往前挤的场面吗?自相践踏而死的人绝对少不了,再加上冻死的、饿死的、受伤不治的,前秦军队损失得七七八八,算是差不多了。

此战,东晋收复了之前所有丢掉的地盘。而苻坚同志也在战斗中身中流矢,光荣挂彩,最后只带领少数人退回淮北。顺便说一句,前秦军队中,唯有鲜卑慕容垂部的3万人马尚完整无损。这个信息细思极恐,王猛当年搞金刀计要杀掉慕容垂和慕容垂后来成功复国,都不是没有原因的!

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前秦究竟败在哪里)(24)

前秦就此崩盘

失败,有时候就像是病毒,它的扩散足以摧毁一个看似很强大的生命体。强大的前秦经此一败,彻底引发了自己的内伤,那些本就与氐人同床异梦的胡人枭雄纷纷开始在背后谋算了起来。不久,丁零、翟斌、慕容垂、慕容泓、慕容冲、姚苌等各族枭雄趁机先后起兵反秦,强大的前秦就此被瓦解了。

淝水之战,不光破灭了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还直接导致了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其他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苻坚本人就是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的,前秦随之灭亡。

思考与评价

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前秦究竟败在哪里)(25)

前秦的失败并非偶然

很多人都觉得淝水之战,前秦败得不可思议,但其实存在即是合理,现实之中没有那么多诡异。虽然前秦在账面上,主要是兵力上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是如果真正了解战争的本质,大家就会发现,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从来都不只是兵力或者实力。

如果战争的胜负只依靠兵力的强弱来决定,那历史上的战争将会失色许多。战争其实是一场综合博弈,它牵涉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资源调配、信心士气、战略战术、时机地形、应变决断,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改变它的结局。

就前秦来说,它在表面上看起来确实比东晋强大许多,但是大有大的难处,大有大的弊端,你的强大是你短时间内不断兼并而形成的,你学的是速成班,就必须重视自己基础不牢靠的问题。就像练武功一样,你用吸功大法吸过来的内力,能比得上自己一步一步修炼出来的内力吗?

所以,王猛才是前秦最清醒的人,早就看清了前秦这个严重的弊端。但一直仰慕汉文化的苻坚,却并没有学到汉文化的精髓,他其实并不懂什么叫做厚积薄发,而是会在表面实力的迷惑下丧失清醒和理智,所以他会逐渐遗忘王猛的劝告。

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前秦究竟败在哪里)(26)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我们生活之中也会有很多如苻坚这样的成功者,但是我们一定要对自己的成功有清醒的认识,自己的成功是否稳固?是否有后遗症?不要盲目地用成功者的优越感与自信感去看待问题。放心,那些一取得一点成绩,就不知道自己爹妈姓什么的人,迟早会把吃进去的东西加倍吐出来。

另外,在前秦那里,我们一定要明白,有些东西放在碗里,不代表就是你能吃得到的;吃到嘴里的,并不代表是你已经消化了的。你使劲地往自己嘴里扒拉扒拉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到会不会撑到自己。要是感觉吃撑了,一定要停下来慢慢消化一下。任何东西都是过犹不及的,很多事情不是越多越好,越快越好,要学会永远掌握对自己最有利的节奏。

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前秦究竟败在哪里)(27)

前秦的壮大背后也是一部血泪史

前秦四处吞并,那些被他打得国破家亡的人真的不想重建家园?苻坚步步升高,那些臣服于他的乱世枭雄真的心甘情愿当他的垫脚石?你打下的江山越大,需要的维护成本越高,你的核心力量就在逐渐被稀释,当你在某个点上的控制力被稀释到不足的时候,那个点就会变成一个动乱因子。这个时候以不变应万变才是王道,静下心来培养自己的新力量,加强控制力,或者磨掉其他人等待的希望和耐心,你就赢了。

所以,苻坚在淝水之战的惨败不是没有原因的,首先,他选择的时机就不成熟,看看那些辅助兵力是什么态度就知道了,人家摆明就是隔岸观火,见机行事。

当然,从客观上来讲,苻坚发动淝水之战并不是完全没有胜算。但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这事你不能急。你不能七月征兵,八月就开干;你不能大部队还在集结,自己就带人先上;说得腹黑一点,你不能把外人留在后方,自己先顶上去。你最科学、最理想的方式是,把鲜卑和羌族的武装力量先集结起来,把他们给先推到前面去,即便败了,你的损失也会降到最低,不会败一次就彻底崩盘。

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前秦究竟败在哪里)(28)

还是王猛清醒

从具体战术上来看,苻坚犯下的主要错误有两个:轻敌和激进。

虽然你实力占优,但没有必要瞧不起对方,人家打的是绝地反击的生死战,一定会拿出拼命的态度和你死磕的。你得瑟个啥劲?打赢了再得瑟不行吗?特别是被人家突袭消灭了5万主力后,还不长记性。人家说怎么打,你就怎么打?看不起谁呢?

总想着把人家一锅端,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状况。这种人手里有5万块钱,他便敢装出500万的逼格来。晋军要过河,可以,拖他几天,等外围势力逐渐到场了不行吗?你20几万的大军分批后撤不行吗?或者你保持战斗序列撤退不行吗?又或者你就半渡而击,先吃掉你一部分实力再说,不行吗?老想着和时间赛跑,老觉得怎么玩自己都赢定了,这不是一个干大事者的风范。

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前秦究竟败在哪里)(29)

淝水之战意义深远

当然,朱序的临阵反水和东晋的上下一心、临机应变也极大地影响了这次战斗的胜败,鉴于篇幅,就不一一分析了,毕竟这些都是一些偶然因素,可遇不可求,对现实没有太大的必然参考价值。

总而言之,淝水之战,苻坚败得并不冤枉。因为成大事者,永远不能过于迷信自己手里的牌面,而是要根据自己的牌面,去严谨地、合理地制订和选择自己的战术方案,不能投机取巧,更不能急于求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