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孟遏云个人简介(最早的秦腔女演员)(1)

孟遏云,生于1923年,陕西长安人,是秦腔演员孟广华的女儿。孟广华是易俗社早期演员,工须生,他在易俗社的十多年间,演过《烙碗计》《八件衣》《三回头》《芦花河》等折戏,更多地是参与新编的如《桃花泪》《燕山恨》《燕子笺》《复汉图》《青梅传》《侠凤奇缘》等大本戏的演出。在孟遏云出生后不久,大概在1924年左右,因为当时易俗社须生演员较多,孟广华就带女儿离开了易俗社,开始了在各地搭班演出的生活。

孟遏云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戏曲演员家庭,经常浸泡在秦腔戏班里,她所见的、她所听的都是慷慨激越的秦腔。生活虽然很苦,但小孩子爱唱爱动的天性,喜欢模拟的习惯,却让孟遏云从小迷上了秦腔,后来也能唱上好多秦腔唱段,表演几出简单的小戏。但在那时,整个秦腔的大环境没有坤伶唱戏,就连易俗社这个以“移风易俗”为己任的新型秦腔班社,也不招收女学生学戏,真要在西安这个大城市走上唱戏这条路也非易事。30年代初,孟广华搭班牖民社(苏牗民原是易俗社早期著名丑角演员),也是这个社的主要须生演员,1932年开始在西安连续演出四年之久。1936年2月6日晚场,仅14岁的孟遏云,首次在南院门牖民社亮相,演出剧目是《柜中缘》。不过当时她不叫孟遏云,戏报标明其名“孟小光”。2月11日,她再次演出《柜中缘》。2月13日演出《三回头》。2月16日演出《小姑贤》。她每次演出,孟广华也同台演出折戏,如《释放》《劈门》,还在《三回头》中扮演父女俩,也是对孟遏云初次演出的一种关照和支持。两个月后,4月17日,正在西安演出的新汉社,特约孟小光演出一场《柜中缘》,戏报上首称“特烦坤伶”演出,这也是剧社以此引起观众的关注。

这几场演出,既是孟遏云演出生涯的首次尝试,也是在西安秦腔舞台上第一个坤伶的亮相,也让观众认识了这位秦腔第一个女演员。但是,西安几个规模较大的秦腔班社,如易俗社、三意社、正俗社等,从未有过女演员登台演出,所以孟遏云的演出似乎并未产生大的影响,此后再未见孟遏云在西安演出了。

在牖民社演出后,孟广华又带着孟遏云离开西安,远走陕西、甘肃各地搭班演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孟遏云不断加强演出实践,她演戏越来越多,演出水平越来越好,她的名声也日益增大。到了30年代末,已长成十七、八岁的孟遏云,特别是她那一条高亮清脆的好嗓子,赢得了陕、甘一代秦腔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秦腔孟遏云个人简介(最早的秦腔女演员)(2)

著名电影演员刘晓庆说过: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名女人尤其难。孟遏云的出名,既给她带来声誉,也带来更多的不幸。由于孟遏云在陕、甘的影响,引起甘肃大军阀马步青的注意,他以演戏为名,派人延引她父女到民乐社(实际是马步青的戏班),被迫她们到了马公馆所在的凉州。在民乐社,孟遏云很少有演戏的机会,经常被叫到马公馆,深更半夜陪着打牌,以至遭到马步青的污辱。尽管孟广华也做过一些努力,但在马步青的权势之下,一切都无济于事。后来,孟遏云被关在一个花园里,还派一个副官监视她。从此,她再也没有见到父亲,过着任人践踏、以泪洗面的生活。两年以后,马府家一个仆人赵大娘见她可怜,探听到孟广华的信息,行了个方便,让她父女见了一面。赵大娘还给孟遏云出主意,让她以父病为由,向马步青苦苦哀求,赵大娘也从中解脱,这样在1940年春节,孟遏云终于逃离了虎口。但是,在西安,厄运并没有完全远离她,周围军队和地方的种种邪恶势力,为了将她霸为己有,采用明的或暗的手段迫害她,甚至将她的父亲关进过大牢。(参见孟遏云《我随祖国新生》)好在孟遏云始终没有动摇演好秦腔的信念,观众也对她的演出抱有热情和好感,所以她的演艺生涯尽管时演时停,充满曲曲折折,但孟遏云并没有倒下去,依然在秦腔舞台上随时可以听见她的响遏行云的秦腔。

秦腔孟遏云个人简介(最早的秦腔女演员)(3)

民国戏报显示,孟遏云40年代回到西安以后,大多时间在集义社演出。戏报上冠以“坤伶花旦”“驰名坤伶”,并起用“孟遏云”的名字,从此秦腔第一个女演员孟遏云名闻遐迩。1941年3月2日,孟遏云在集义社第一次贴演折戏《赶坡》。开始一段时间,她以演出折戏为主,如《柜中缘》《三回头》《小姑贤》《镇台念书》《起解》《断桥》,后来大多演出本戏,如《五典坡》《玉堂春》《棒打无情郎》等。1942年是孟遏云演出最多的一年,她演出的本戏,最多的如《五典坡》前后本演出21场,《玉堂春》13场,《棒打无情郎》8场。9月26日,戏报冠以“誉满西北坤伶泰斗孟遏云新排新演”,首演三意社的原创剧目《家庭痛史》,此后成为她经常上演的剧目之一。1944年,孟遏云在云声社领班演出,仍以演本戏为主,除了《五典坡》《玉堂春》《棒打无情郎》,还演出《家庭痛史》《玉虎坠》《蝴蝶杯》等。秦腔名家何振中、刘易平、颜春苓、马振华、董化清等,也在云声社参加过演出。1946年,孟遏云还在尚友社、三意社演出《五典坡》《玉堂春》《家庭痛史》等本戏,此后在戏报上再没有她的演出信息。

新中国成立以后,孟遏云获得了新生。1950年,她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第一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宣传队(即陕西军区五一剧团前身)。1952年夏天,她和父亲孟广华同时调到易俗社,不久又与多年失去联系的母亲团聚,从此有了一个温暖安定的家庭。孟遏云以一个新文艺工作者,堂堂正正为广大群众演出,心中充满了快乐和自豪。孟遏云最初多演一些折戏,如以唱功为主的《断桥》《起解》《探窑》《赶坡》等。后来就参与了许多大本戏的演出,如《游龟山》《三滴血》《三打祝家庄》《盗虎符》《夺锦楼》,还排演了《琵琶记》《秦香莲》等新戏,成为易俗社举足轻重的旦角演员。

秦腔孟遏云个人简介(最早的秦腔女演员)(4)

孟遏云演出《三回头》剧照

在易俗社,孟遏云有机会参加各种大型演出活动,如1953年10月,她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参与演出《游龟山》并荣获演员三等奖;1955年6月,与秦腔名家苏育民、张新华等,参加文化部组织的第一届戏曲演员讲习会;1956年6月,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参与演出《游龟山》并荣获演员一等奖;1957年秋,参加陕西省电影演出团,参与第一部秦腔彩色电影艺术片《火焰驹》的拍摄;1958年11月,参加陕西省戏曲赴京演出团,参与演出《三滴血》《火焰驹》等;1959年9月,参加陕西省戏曲演出团,赴京参加国庆献礼演出,此后又随三大秦班下江南,在十三个省市进行巡回演出;1960年6月,参与第二部秦腔电影艺术片《三滴血》的拍摄……参加这些十分难得的演出活动,让孟遏云极大地开阔了眼界,观赏了许多大艺术家的精彩演出,与各地戏曲名家进行了艺术切磋和交流,明显地提高了她的艺术才能和演出水平。

孟遏云作为一位旦角演员,有一条天生的好嗓子,开始多演小旦戏,后来更多地演出以唱功为主的青衣戏。她的嗓音清脆高亮,无论道白还是唱腔,伴随着她清晰的吐字发音,都能响亮地送到观众的耳中,让人们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特别是她的唱腔,经历过从男旦到坤旦的过渡,既有秦腔男性旦角的沉稳有力,又有女声特有的细腻和委婉,加上她在演唱时充沛的感情色彩,对声音高低与节奏快慢的把控能力,有一种悦人耳目的艺术魅力。深谙昆曲艺术的老作家叶圣陶,看了孟遏云演的《探窑》,称赞她的唱腔既“合乎规格”,又有“独自的风格、独自的味道”,令人感觉到那种“顺适跟舒服”。叶老说的那种感觉,实际就是一种艺术享受,他描述说:“听她一句一句唱下去,你心中再不起旁念,光受她的唱段支配。她的风格含着种种味道,领略那味道是一种愉快,一种享受,你唯恐错过了一丝半毫的愉快跟享受,哪有功夫还想别的?”

特别是孟遏云后期演出的《游龟山》《火焰驹》《三滴血》,她扮演的田夫人、李母和王妈等角色,性格鲜明,光彩照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游龟山•献杯》一场,田夫人正为儿子闯下大祸而愁云满面,当见到胡凤莲时,开始表现出对她假冒亲戚告状的不解与无奈,继而听到龟山之事就急切切追问那位少年的去向,她全神贯注地倾听胡凤莲讲述并不时插话,最后知道了儿子下落又猜想到她俩情投意合的满怀喜悦……孟遏云通过清晰的唱念与准确的表情动作,将田夫人感情的变化和内心的活动表现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特别是“好一个英明女有识有胆”一段,孟遏云在原本悲剧气氛中用[花音二六板]演唱,这段唱腔高亢明亮,又充满柔情,节奏鲜明,悦耳动听,极好地表达了田夫人此时为有这样一个好儿媳妇极其喜悦兴奋的心情。这段唱腔由上海唱片公司灌成唱片,流传非常广泛。在《火焰驹•打路》一场,孟遏云扮演的李母,却是另一种场景,她在奔赴杀场的路途上,遇到了她以为害死其子的未婚妻黄桂英,见面后李母怒火在心中燃烧,不问三七二十一,举起拐杖劈头盖脑就打;等弄清是非曲直,她心中悔恨至极,连忙安慰受了委屈的儿媳,又责备大儿媳她打时不拉她。孟遏云的戏不是很多,但把李母又恨又悔的情绪做得恰到好处。正如京剧大师梅兰芳说的:“戏中打路一场,非常动人,把观众带进极度震荡人心的境地,和这对婆媳同悲共戚。”他还说:“孟遏云是秦腔中的正工青衣,这次她在《火焰驹》中演李母,出色地创造了这位爱子心切的母亲形象。他不是用贫婆子那种路子去简单刻画正工官宦人家的老太太,而是恰切地表达李母的身份,可以看出她吧青衣和老旦的演技熔合在一起了,这是一个成功的创造。”

秦腔孟遏云个人简介(最早的秦腔女演员)(5)

孟遏云、宁秀云、杨天易演出《游龟山》剧照

正当孟遏云在艺术上日益长进之时,60年代开始的“文革”彻底将她打入地狱。她年轻时的苦难遭遇,竟被诬陷为“国民党军阀的阔太太”等等,惨遭无休止的批斗,身心再一次受到极大的伤害,被迫赶下她珍爱的秦腔舞台。粉碎“四人帮”后,孟遏云获得了平反。198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到西安为老艺人抢录秦腔精品,孟遏云参加了《游龟山》的演出(还是扮演田夫人),她还主动提出录制了《探窑》,但她的嗓子已塌中,再也无法找回昔日辉煌的孟遏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