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言论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

【主题概括】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引申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富贵不能淫》本文通过反驳景春的观点,指责公孙衍和张仪之流只顾顺从君主之意,不能称之为大丈夫,提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文通过摆事实和正反对比,有力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课文笔记】

记得关注我奥,每天更新更多更优质的学习资料!

初二上册语文23课孟子三章翻译(八年级语文上册二十二课孟子三章课文笔记)(1)

初二上册语文23课孟子三章翻译(八年级语文上册二十二课孟子三章课文笔记)(2)

初二上册语文23课孟子三章翻译(八年级语文上册二十二课孟子三章课文笔记)(3)

初二上册语文23课孟子三章翻译(八年级语文上册二十二课孟子三章课文笔记)(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