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门走进中央音乐学院,第一眼便能看到书店、纪念品店、银行、文印中心等集中在正对大门的一座楼宇中出入其间的人们或许并不知道,在这幢楼里,还有一处闹中取静的所在坐电梯上7楼,U型楼体的北侧,有间面积不大却内容宏大的房间,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漂亮小房子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漂亮小房子的故事
从西门走进中央音乐学院,第一眼便能看到书店、纪念品店、银行、文印中心等集中在正对大门的一座楼宇中。出入其间的人们或许并不知道,在这幢楼里,还有一处闹中取静的所在。坐电梯上7楼,U型楼体的北侧,有间面积不大却内容宏大的房间。
房间一面是窗,另三面码放着书柜。柜中或是一函函古籍,或是一个个白色盒子。无论古籍或盒子,其中盛放的文稿、相片都与一宗乐器相关。屋中间还有几个玻璃展柜,其中一个放着一幅山东武梁祠汉画像石拓片,旁边题字曰“琴箫合奏画像”。这宗乐器便是古琴。显然这些书籍、手稿、画作的主人,与古琴有着密切关系。他是谁?墙上还挂着一篇纸张陈旧、毛笔书写的《查阜西先生简介》,简介对面墙壁上是查先生大幅照片。不言自明,这些物品的主人便是査阜西。这个房间是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查阜西特藏室。
熟悉古琴的人,对查阜西不会陌生,他是现代著名古琴演奏家、教育家、研究者。查阜西先生,江西修水人,早年学习琴、箫、笛,兼及昆曲、民歌,曾参与组织琴社,1945年赴美国演出、授课。查阜西和同时代大部分琴家一样,琴只是业余爱好,并不以此为业。查阜西早年从事教育工作,1920年代投身民主革命,后赴香港,参与组织策划“两航起义”,后来回到北京任民用航空局业务处长、顾问。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3000年未有之巨变。特别是20世纪,西方文化全面进入,对中国固有文艺产生巨大冲击。以音乐教育而言,以往都是师带徒,不管是民间艺人之间的传授,还是文人间以古琴为代表的音乐活动,无不如此。音乐不曾进入院校教育。何况院校教育这个概念本身也是从西方引入的。
20世纪初,高等院校兴办教育,各类中国传统学问艺术,也逐步走入大学校园。音乐方面,1918年蔡元培聘请山东琴家王露到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做国乐导师,教授古琴、琵琶。此后,刘天华等人也在北大音乐研究会教授国乐。其他学校也有老师传授国乐,其中古琴虽有教授,但并没有成为大学里的一个学科。1955年,中央音乐学院开设古琴专业,古琴才正式成为大学专业,这个专业最初的导师就是査阜西。査阜西还被聘任为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主任。
伴随西方文化进入而来的是对传统的否定,音乐亦如是。相比西方管弦乐团的气势恢宏,声乐技法的完备,似乎国乐也可被取而代之。当此之时,一批国乐研究者站了出来,承担起传承、发展国乐的重任。如杨荫浏等一方面搜集整理国乐作品,一边学习西方音乐,一边在大学中教授国乐。同时,虽然战火纷飞影响了文人雅集活动的开展,但文人琴社并未完全中断,还顽强存在着。
待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生活渐趋安定,文化艺术活动得到恢复。张伯驹、管平湖、溥雪斋、查阜西等人倡建“北京古琴研究会”,开展古琴演奏、教学活动。此时,国内能进行古琴演奏的琴家,已不足百人。作为纯粹的文人艺术形式,有3000年历史、3000首古曲,几乎是中国最古老乐器的古琴,站在消亡边缘。而书斋中的琴声,又与窗外热烈的社会主义建设无直接关系。古琴当向何处去?领导、研究者、教育者没有任由古琴消亡。陈毅元帅题词称古琴为“古代极美丽的花朵”,各音乐院校开设了古琴专业。查阜西在受聘中央音乐学院同年,组织3人小组赴全国各地,采录了60多位琴家的200多首作品,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为人称道的8张古琴唱盘,即所谓“老八张”。
自1960年起,查阜西又历15年,搜集整理古代琴谱,主持完成字数超千万的《琴曲集成》,完成了自己青年时“当集诸家琴说,参以新知,辑为琴谱,以图振弊起废”的夙愿。
1977年,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演奏的古琴曲《流水》作为美国“旅行者”二号无人外太阳系空间探测器携带的“地球之音”铜质镀金唱片收录曲目之一,承载起人类与外星文明沟通的使命。2003年,古琴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今,我国从事古琴演奏、教学和业余学习的已有近百万人,古琴几成民乐最热门品类。
查阜西是当代古琴教育、古琴研究的参与者和开创者之一,他为今天古琴的大繁荣,积蓄了力量。在中央音乐学院这区区斗室,一个人、一件乐器、一种文化,合而为一。如果有机会走进这里,你能看到琴谱、手稿,能相见查阜西孜孜不倦的工作成果,更能感知中华文化旺盛不绝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