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采诗制度:西周到春秋时期,又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于是出现了《诗经》;汉朝时期,汉武帝设置乐府,成为了汉代采诗的机构,于是出现了《汉乐府》。到魏晋南北朝,乐府机构一直延续。南北方的王朝继续采集诗歌,配合音乐演唱,形成了地域特征鲜明的南北朝民歌。本文就简单介绍其中的南朝民歌。

一,南朝民歌的风格

南朝民歌大部分内容都是情歌,富有“浪漫主义”的情调。这和东晋南朝的自然环境、商品经济发展和士族的喜好有关。江南地区,为温柔水乡,山川明媚,花木繁荣,人们生活在“桃花渌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自然会产生浪漫情思。

南朝民歌最具代表性的是(多情源于浪漫主义的情调)(1)

东晋到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商品经济逐渐繁荣,出现了一大批工商业城市。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传统的道德观念遭到了冲击,人们在感情方面每每“先时而婚,任情而动,故皆不耻淫佚之过,不拘妒忌之恶”,这些行为在民歌中表现得突出。同时,南方士族生活也十分腐靡,他们爱好伎乐,因而采摘风情小调来充实自己的生活,所谓“王候将相,歌使填室,鸿商富贾,舞女成群,竟相夸大,互有争夺。”

南朝民歌最具代表性的是(多情源于浪漫主义的情调)(2)

南方民歌的内容浪漫激情,哀伤愁怨,和传统的儒家文化格格不入。如《子夜歌》有“已许腰中带,谁共解罗衣。”南方民歌多以女子的口吻出现,有的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有的则控诉男子的三心二意。在语言方面,南朝民歌“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如芙蓉出水,没有多余的雕饰。在修辞手法方面,多用双关隐喻,如诗中出现最多的“莲”代指“怜”,有怜爱之意。

二,《吴声歌》

南朝民歌均收录于《清商曲辞》中,现存468首。清商曲是古代主要的通俗乐曲,许多民歌都要配合这种音乐来演唱。《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和《西曲歌》:《吴声歌》是以建康为中心江南吴地的民歌,现存326首;而《西曲歌》是长江中游一带的歌谣,现存142首。两地的歌谣风格大体上是接近的,不过细微处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吴声歌》中主要有《子夜歌》、《子夜四时歌》、《读曲歌》、《华山畿》、《前溪歌》、《懊侬歌》等。《子夜歌》现存42首,均以爱情为题材,相传其曲调是晋代名为子夜的女子所创。历来古人对《子夜歌》的评价都很高,如郑振铎说“《子夜歌》没有一首不圆莹若明珠。”

子夜歌(选四)

宿昔不梳头,丝发披两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揽裙未结带,约眉出前窗。罗裳易飘飏,小开骂春风。

气清明月朗,夜与君共嬉。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

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南朝民歌最具代表性的是(多情源于浪漫主义的情调)(3)

《子夜四时歌》是《子夜歌》的变曲,现存75首,分别以四季题材,也是爱情歌谣,其中春歌二十首,夏歌二十首,秋歌十八首,冬歌十七首。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说,《子夜四时歌》的水平远高于《子夜歌》,并且有明显文人雕琢的痕迹,如“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堪称千古名句,是文人对民歌的在创作。

子夜四时歌(选八)

春歌

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夏歌

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

青荷盖渌水,芙蓉葩红鲜。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

秋歌

掘作九州池,尽是大宅里。处处种芙蓉,婉转得莲子。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冬歌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白雪停阴冈,丹华耀阳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南朝民歌最具代表性的是(多情源于浪漫主义的情调)(4)

《读曲歌》现存89首,为现存吴声歌曲中,保存民间歌辞最多的一类。《读曲歌》为徒歌独曲,类似于今天的独唱,不施以管弦。其中不用男女赠答与和送声。原始的《读曲歌》含有哀歌、挽歌的成分,因而声音哀苦。后来《读曲歌》也被民间当情歌来唱,其风格也就接近于《子夜歌》了。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暝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不见心相许,徒云脚漫勤。摘荷空摘叶,是底采莲人。

执手与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

桃花落已尽,愁思犹未央。春风难期信,讬情明月光。

《懊侬歌》现存14首,据《古今乐录》记载:“《懊侬歌》者,晋石崇绿珠所作,唯‘丝布涩难缝’一曲而已,后皆隆安初民间讹谣之曲。”可知《懊侬歌》是东晋安帝时期民歌。“懊侬”即“懊恼”之意。

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

寡妇哭城颓,此情非虚假。相乐不相得,抱恨黄泉下。

我有一所欢,安在深阁里。桐树不结花,何由得梧子。

三,《西曲歌》和《杂曲歌辞》

《西曲歌》现在保存有140多首,数量上远远比不上《吴声歌曲》,但是其种类更多,主要的有《石城乐》《乌夜啼》《襄阳乐》《三洲乐》《那呵滩》、《作蚕丝》等。这些歌谣都是以江汉荆襄一带的民间故事作为题材,由于形式新颖,曲调婉转,因而得以广泛流传,所谓“家竞新哇,人尚俗谣”。

南朝民歌最具代表性的是(多情源于浪漫主义的情调)(5)

东晋到南朝时期,荆州一带的商品经济繁荣,涌现了荆州、襄阳等著名的商业城市。各大城市之间以水路交通,人们则因水而居,因舟而渔。《西曲歌》中就有大量的歌曲是和江汉水路、商业城市有关,如《襄阳乐》《寿阳乐》《江陵乐》《浔阳乐》《长干行》等。这些作品反映了荆州一带居民从事商业活动的艰辛和成就。

上水郎担篙,下水摇双橹。四角龙子幡,环环江当柱。——《襄阳乐》

人言襄阳乐,乐作非侬处。乘星冒风流,还侬扬州去。——《襄阳乐》

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莫愁歌》

上水郎担篙,下水摇双橹。四角龙子幡,环环江当柱。——《石城乐》

丝织业也是江南地区主要的产业之一。在《西曲歌》中有《采桑度》《作蚕丝》等采用了这个题材。《采桑度》是《西洲曲》的一组优秀的诗歌,诗歌将劳动的艰辛和爱情甜蜜忧愁结合了起来,富有独特的情趣。诗中表现蚕家劳作的内容多余爱情的内容,使得本组诗有了更多的现实主义色彩。

采桑度

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

冶游采桑女,尽有芳春色。姿容应春媚,粉黛不加饰。

系条采春桑,采叶何纷纷。采桑不装钩,牵坏紫罗裙。

语欢稍养蚕,一头养百塸。奈当黑瘦尽,桑叶常不周。

春月采桑时,林下与欢俱。养蚕不满百,那得罗绣襦。

采桑盛阳月,绿叶何翩翩。攀条上树表,牵坏紫罗裙。

伪蚕化作茧,烂熳不成丝。徒劳无所获,养蚕持底为?

南朝民歌最具代表性的是(多情源于浪漫主义的情调)(6)

《杂曲歌辞》是一些散失了或残存下来的民间乐调的杂曲,由乐府加以整理而成。《乐府诗集》中的《杂曲歌辞》许多都是人文仿照民间歌谣创作的,直接来源于民间的额较少,但是其中也有经典之作。南朝民歌的代表作《西洲曲》就来自于《杂曲歌辞》。《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在不同时节对爱人的思念,同时表现出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头。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南朝民歌最具代表性的是(多情源于浪漫主义的情调)(7)

结语

民歌,是文人进行文人创作的重要素材。魏晋时期,乐府停止了对民歌的采集,导致这个时期诗歌进一步雅化,逐渐使得诗歌变得艰深奥涩、繁复芜杂。南北朝时期民歌的兴起,让文人们重新到民间吸取营养,使得诗歌走上了雅俗结合之路,也让诗歌创作的手法更加灵活,这为后来唐诗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南北朝之后的文人继续用该时期的民歌题材进行创作,可见其影响深远。

推荐阅读

建安文学:掀起了我国文学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汉乐府诗中10篇精选:为我们展现了整个汉朝民间的生活风情

曹操的诗:东汉末年的社会画卷,称为诗史一点也不为过

才高八斗的曹植,生在帝王之家,却是怀才不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