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4096,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奖励的恶果》。

艾尔菲•科恩是美国著名的作家、演讲家。他出版过十多本著作,作品主要集中在人类行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领域。

自从本书在1993年首次出版以后,其开创性的见解已经说服了无数的父母、老师和管理者,他们曾经试图用外在激励操控他人,这在短期内看起来取得了效果,但最终还是归于失败,甚至还造成了长久的伤害。通过对数百项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科恩宣称人们在受到金钱、评级或其他外在刺激的影响时,实际上表现得更差。我们越多地使用人为刺激物来激励人们,人们越是对所做之事丧失兴趣。

利用奖励来改变人们行为的激励计划从长期来看都是无效的。承诺给孩子好处以使他们听话,除了带来暂时的顺从以外,产生不了任何益处。即使表扬也会成为一种让孩子依赖于我们认可的口头贿赂。

奖励和惩罚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但这枚硬币却没有什么购买力。我们真正需要的,科恩解释道,是在用奖惩控制人们之外找到替代的方法。本书的最后几章为父母、老师和管理者们提供了如何超越大棒加胡萝卜哲学的建议。通过老练地运用幽默和熟悉的事例,本书呈现了一个让人们感到不安、但却绝对不容错过的争议。

管理就是胡萝卜加大棒(为什么说胡萝卜加大棒有害无益)(1)

01、为什么奖励是“不道德”的

奖励为什么是不道德的,并且从最终结果来看,也是没有效果的?现在的大多数企业、学校,都把 “胡萝卜加大棒”当作激励别人行为的机制。在现代管理学中,胡萝卜加大棒指的是把奖励和惩罚并行,用来激励别人的管理方式。现在,有不少管理者、老师和家长,都知道惩罚是不好的。这本书告诉我们,奖励和惩罚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都是通过外在力量去控制别人。作者在这本书里,介绍了奖励有害的几个原因。

1、让自己觉得被控制

奖励会让你觉得自己被控制了,失去了自主权,还会产生负面情绪。其实奖励和惩罚本质上是一回事,都把人当作被动的木偶,只要有外界刺激,就能控制别人。作者认为,这就是奖励不道德的地方,它损害了人们的人格尊严。被控制后,人就会迷失自我,也忘了最初的目标。

比如,在奥运会中拿了银牌的杰出运动员,他们也非常优秀,但总觉得和金牌只有一步之遥,拿了银牌比拿了铜牌还要难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外来的奖励盗取了我们对自我价值的评价标准。你明明做得挺好的,但是一比较就不好了,奖励让你没法客观看待事情好坏了。

2、影响你和别人的关系

为什么呢?因为为了得到奖励,往往要竞争,而竞争就会伤害人际关系。作者认为,奖励是一种人为造成的“稀缺”,那些能把奖励成功抢到手的,永远是极少数人。人们会为了升职加薪在老板面前献媚争宠、打小报告,这些做法对上司、同事、朋友都会造成欺骗和伤害。

3、不创新、不冒险

奖励还会导致你不创新,不冒险,不做有难度的事。在工作中,你是不是为了保证奖金不被扣,总是尽量少说话、少做事、少担责,只做那些简单重复的分内活?奖励的机制最后会背离奖励的初衷,从“因为做得好被奖励”变成了“为了奖励只做能得到奖励的事情”,不鼓励我们去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因为,如果我们做成现在这样,就能获得奖励,那精益求精还有什么意义?

4、掩盖本身缺陷

在美国,一些公共政策为了让家庭贫困的青少年能坚持去学校上学,就采取了奖惩手段。如果他们能正常上课,就给一些额外的公共资助款。如果辍学了,就削减福利,不给父母资助款,逼迫父母强迫孩子们去学校。

作者就质疑,这些制定政策的政治家们为什么不去反思一下,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贫困?课程设置是不是有问题?

再比如,在公司,领导发现员工没有积极性,如果只用绩效驱赶人干活,不看看公司制度是不是哪里不对,这对公司长期发展也是不好的。总之,奖励就是治标不治本的速效药,掩盖了生病的真正原因。

管理就是胡萝卜加大棒(为什么说胡萝卜加大棒有害无益)(2)

5、影响内在动力

研究证明,内在动力才能让我们高质量地做好工作。书中提到,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马克·莱帕发现,提高班的学生只有在老师给了奖品的情况下才玩学习类的游戏,奖品没有了就不想做了。而在学生可以自己选择玩什么游戏的普通班级,学生们都很乐意玩学习类的游戏。于是,莱帕和同事做了一个实验。他们选了51个儿童,用神奇记号笔画画对大多数这个年龄的孩子都是有吸引力的。莱帕对其中一部分小孩说,如果他们用神奇记号笔画画,就能得到一个很漂亮的表扬证书,而对另一部分小孩,什么也没说。心理学家们观察了几周后发现,那些事先被告知用记号笔画画能得到证书的孩子,不如其他没被告知的孩子对画画感兴趣。

这个实验说明了,事先许诺的奖励会让我们对本来有兴趣的事都变得没兴趣了。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被告知“做了A就能得到B”这句话时,暗含了对“A”的贬低。

比如,“看了这本书就奖你500块钱”,这句话暗示了,书是不值得喜欢的,看书是痛苦的,只有花钱才能缓解这种痛苦。

02、如何避免奖励的恶果

既然物质奖励有害,口头表扬也有害,那人和人之间就不需要表达善意和关心了吗?作者认为,物质奖励和口头表扬都是有条件的,只有当对方做成功了一件事之后,才能得到奖励和表扬。有几个注意事项需要我们注意。

1、不事先许诺,把奖励变成意外

比如,在办一个重要活动之前对员工说,“这次要是做得好,我就给每个人奖励一个最新的iPhone 10。”

有研究证明,奖品越引人注目,奖励的危害就越大。所以,如果你忍不住,可以在事后悄悄奖励,给对方一些小小的意外惊喜。不少研究也证明,事后给一些出人意料的小玩意儿虽然帮助不大,但也没什么坏处。

2、让对方决定奖励什么

你要让别人自己决定,自己想被奖励什么,用什么方式。作者认为,如果我们在奖励的方式和内容上有自主选择权,奖励的破坏性就会小一些。

比如,当孩子安静地看完了一本书之后,如果你想夸夸他,你可以这么问“你今天读书很认真,你有什么愿望吗?我可以帮你一起实现。”并且还有一点要注意,你的奖品最好跟任务本身有一定联系。比如孩子看完了一本书,就可以奖励给他另外一本书,这样也能减少奖励对读书兴趣的影响。

管理就是胡萝卜加大棒(为什么说胡萝卜加大棒有害无益)(3)

3、对事不对人

赞美的话要真诚、具体。什么是对事不对人呢?简单来说,就是夸别人做事的过程,不夸这个人本身。

比如,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讲了一个故事,她的老师当着大家的面说:“故事的结果你改了三次,花了很多时间和心思。”作者认为,老师的这种鼓励方式,把对人的赞美,转换成了对做事过程的评价。这样夸的好处是,让孩子关注过程,而不是计较结果的胜负。

4、避免让别人比较竞争

千万不要在给别人奖励和赞美别人的时候,让别人互相比较、竞争。因为,这样会破坏对方的人际关系。怎么理解为奖励设置比较和竞争呢?生活中经常见到,老师公开地把被表扬的学生拿来做比较。

比如,在上课的时候说 “小红是班上最听话的孩子,大家都应该向她学习”,这句话会有什么后果呢?你可以想一想,我们小时候对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是不是都羡慕嫉妒恨,不想跟他玩儿?没错,给奖励设置比较和竞争,就会给被奖励者的人际关系埋雷,别人会把他当作竞争对手而不是合作伙伴,甚至校园里有一些霸凌现象,都可能跟老师的公开夸奖有关。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激发人的内在动力呢?这本书强调了“动力3C”理论:第一个C,Collaboration,指的是明确任务的合作性;第二个C,Content,指的是任务的内容;第三个C,Choice,指的是人们的自主选择权。合作性、工作内容和选择权,它们决定了我们的内在动力。

管理就是胡萝卜加大棒(为什么说胡萝卜加大棒有害无益)(4)

第一个C,团队合作能让人有动力。这是因为,在一个运行良好的团队里,成员之间不仅可以交换才能和资源,还可以得到情感上的支持。如果你在团队中找到了归属感和价值感,你会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做的事情对这个团体非常重要”。比起单打独斗的人,在团队里的人对工作更有动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会强调共同的价值观和凝聚力。注意领导不要把员工分成互相竞争的对立团队,对表现好的团队进行集体奖励。

因为,这种方式会激发团队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冲突。外部冲突指的是团队之间的互相敌视,这就破坏整个公司的氛围了。内部冲突则是,员工就会盯着看谁拖了团队的后腿。到最后还是吃了奖励的恶果。所以,要想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让人们自我激励,需要投入大量的组织管理智慧。

第二个C,工作内容也影响了我们的内在动力。有时候,就算管理方式合理,团队氛围也很不错,但工作内容本身没劲,人还是会觉得没劲。

比如,一些在大企业做行政管理工作的朋友就有这种感受,明明单位福利不错,竞争压力不大,同事之间也很和气,为什么还是不喜欢工作呢?这就要从工作内容上找原因。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曾经说过:“懒散、冷淡和不负责任是对无聊工作的正常反应。”他还说,“如果你想让人们积极地做好某一项工作,那么就给他一项好工作。”什么是好的工作呢?作者认为,好工作的标准是,愉悦、专注和意义感,三者不可或缺。最理想的状况是,工作过程能让我们愉悦并且全神贯注,工作的结果也能让我们感到有意义。

最后一个C,尽量让员工自己选择做什么、怎么做。比如,很多人觉得,下班之后,特别心累,感觉身体被掏空了。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往往不是因为加班太忙事太多,而是工作没有自主权和意义感,被控制得太严了。在如今极细的社会分工下,有的工作是属于回避风险的,有的工作是追求创新的。这两种工作是完全不同的体验。如果你是一个追求挑战和创新的员工,找了那些不许出错、回避风险的工作,你对工作的自主选择权非常小,更容易感觉到压抑、无聊。如果你是一个聪明的老板,你就应该鼓励员工参与公司的管理,自己决定怎么安排工作。比如,可以这么对员工说:“这是我们需要达成的目标。你来决定我们怎么完成。”而不是直接粗暴地分配任务。

管理就是胡萝卜加大棒(为什么说胡萝卜加大棒有害无益)(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