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慈恩塔下提名的白衣公卿

时间唐代,一个春日,新科进士们在曲江参加皇帝赐宴,席间歌舞升平好不热闹。席罢,他们三五一群簇拥着来到了大雁塔,这些踌躇满志的“白衣公卿”们聚集于提名屋,各报姓名,预将其姓名提报在大雁塔的砖壁上,按惯例,通常都会推举一位书法出众者作文一篇,以记盛事。

此刻,一位白衣进士走到众人面前,轻轻一笑,随口一句“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此句一出,无人不和,作文自当非此人莫属。一语秒杀众人的,正是白居易,白居易也不会想到,当年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千年之后成为一段佳话。

哪位20多岁高僧入大雁塔(慈恩塔下题名处)(1)

白居易

白居易27岁时中了进士,在唐代,考中进士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是非常之难事,所以在普通人眼里,中进士之人,未来就是一路坦途的出将入相之才,因此唐人有谚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三十岁考上明经科,已算是年老,而五十岁登进士第,尚属年轻。可想而知,二十七岁的白居易当时何等荣耀,傲气十足。

每年一次的科举考试,让更多的人有了“雁塔提名”的荣耀,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做到了卿相,还要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

尽管新科进士们诗兴不减,而塔壁毕竟空间有限,不久,白墙不见。更加影响严重的是,导致了某些人的嫉妒心。据说,唐武宗时的宰相李德裕不是进士出身,故深忌进士,不仅下令取消了曲江宴饮,还让人将新科进士的题名也全数除去了。

哪位20多岁高僧入大雁塔(慈恩塔下题名处)(2)

雁塔提名

不管是不是宰相的心胸狭窄,大雁塔也由于多次的毁坏和重建,已经不见当时的雁塔提名,不过,现在大雁塔有的门楣和石框上,还有前人的部分题诗留存。如果你来大雁塔景区,一定要看看,感受那些文人学子们曾经的风华正茂时的意气风发。

二、大雁塔的由来

从“雁塔提名”的故事,不难看出大雁塔,在当时文人墨客心中的地位,为何大雁塔在当时被如此高的推崇呢?这就要从雁塔名字的由来说起。

哪位20多岁高僧入大雁塔(慈恩塔下题名处)(3)

玄奘和大雁塔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很早就有雁代表“信”和“礼”的记载。公元前523年,孔子问道老子,见面礼就是“雁”。苏武牧羊用鸿雁传书最后南归大汉,所以大雁还是信义的象征。大雁有了这么多象征意义,也就不难理解玄奘法师给雁塔起名的初衷。

哪位20多岁高僧入大雁塔(慈恩塔下题名处)(4)

玄奘取经

关于大雁和佛教的渊源也究之甚远。古印度也有关于大雁的传说,传说在揭陀国有一座寺庙,有一天飞过寺庙上空的一只大雁离群摔死在寺庙之内,方丈认为是菩萨显圣舍身布施,为了别人牺牲自己。寺中僧人大受感动,从此不再吃肉,以雁为尊。为了纪念这只菩萨化身的大雁,便在雁掉落的地方建造了一座五层的佛塔,名为雁塔。

无独有偶,在释迦摩尼身上,也有关于大雁的传说。

在释迦摩尼成佛之前,他一度也像其他人一样修苦行僧。有一天佛在树下打坐,身体十分饥饿和疲惫,这时天上飞过一群大雁。佛祖依然入定苦修。为了考验佛的意志,一只大雁忽然坠落在佛的脚下。可是佛祖丝毫没有动摇自己的心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佛祖的意志,就将藏佛经的塔称为雁塔。

哪位20多岁高僧入大雁塔(慈恩塔下题名处)(5)

大雁塔

在我国民间,曾有关于玄奘法师与大雁的传说。唐玄奘西天取经途中迷路被困沙漠,濒临死亡,突然飞来一大一小两只雁,玄奘法师对大雁行礼并道明身份,表示如果大雁能够带他走出沙漠,那么他取经回到中土之后,一定修塔谢恩。鸿雁听后便带着玄奘法师平安走出沙漠,为了兑现诺言,玄奘特地在回归之后,建筑了大小两座雁塔。

哪位20多岁高僧入大雁塔(慈恩塔下题名处)(6)

玄奘取经图

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在慈恩寺的西院,建造了为藏经而用的佛塔,起名“大雁塔”,他也成了这里第一位方丈住持,由于玄奘精通佛教圣典中之经、律、论,所以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从此之后,大雁塔无论朝代如何更迭,虽然也经受了战争、地震、火灾,但仍然屹立在西安这座城市中,成为城市代表性的建筑。

三、倾斜的大雁塔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诗人岑参曾在诗中赞叹大雁塔的恢弘气势。大雁塔是今天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古塔之一,几经损毁和修复,至今依然保持着唐朝建造时的形制。一千三百多年以来,这座佛塔经受过战争、地震和火灾的洗礼,外表虽没有大的变化,但也没能逃过“十塔九斜”的命运。

哪位20多岁高僧入大雁塔(慈恩塔下题名处)(7)

倾斜的大雁塔

1996 年媒体曾经报道了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陕西省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 大雁塔,塔身倾斜幅度已经超过 1 米,塔身也一直在持续沉降。大雁塔这座千年古塔的命运,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其实,大雁塔的倾斜早已有之。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康熙年间,大雁塔就已经向西北方向倾斜了198 毫米,这个数字一直被当朝官员记录在案。

1941 年,国民政府还对大雁塔进行过新的测量,发现倾斜变成了 413 毫米。人们认为古塔十有九斜,没啥奇怪的。

但当倾斜数据变成 1010 毫米的时候,人们再也不能无视了,人们开始担心大雁塔这样倾斜下去,会不会倒塌?

在历史上,大雁塔有过四次重修的记载,但并没有因此倒掉。

玄奘初建大雁塔时只有5层60米高,仿照西域古塔形式建造,但建成不久就倒塌了。

武则天长安年间(公元701年—704年),女皇武则天带领王公贵族,施钱在原址上重新建造,这也是大雁塔第二次建造,新建为十层青砖塔。

公元931年,五代时后唐时期对大雁塔进行第三次改建,将其降至七层。唐末以后,慈恩寺寺院屡遭兵火,殿宇焚毁,只有大雁塔独存。

哪位20多岁高僧入大雁塔(慈恩塔下题名处)(8)

文献中的塔图

大雁塔第四次维修再造,是在公元1604年(明朝万历二十三年),在维持了唐代塔体的基本造型上,在其外表完整地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层,使其造型比以前更宽大,即是现今所见的大雁塔造型。

虽然历经千年,但在历史的四次维修再造中,大雁塔不断加固,现在看来,倒掉的担心是多余的。

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朝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 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唐代高僧玄奘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注:慈恩寺--648 年太子李治为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而扩建。扩建之后,唐玄奘由弘福寺迁往慈恩寺,在此,他耗费了 19 年时间翻译了 74 部佛经,并且在这里创造了佛教慈恩寺。慈恩寺由此声名远播,香火不断。)

哪位20多岁高僧入大雁塔(慈恩塔下题名处)(9)

雁塔上的古迹

雁塔的结构复杂,在科技和工具并不发达的古代,我国工匠能有如此成就,更让人叹为观止。

大雁塔是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砖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现通高为64.517米。塔基高4.2米,南北约48.7米,东西45.7米;塔体呈方锥形,平面呈正方形,底边长为25.5米,塔身高59.9米,塔刹高4.87米。

塔体各层均以青砖模仿唐代建筑砌檐柱、斗拱、栏额、檀枋、檐椽、飞椽等仿木结构,磨砖对缝砌成,结构严整,磨砖对缝坚固异常。

哪位20多岁高僧入大雁塔(慈恩塔下题名处)(10)

登塔远看

塔身各层壁面都用砖砌扁柱和阑额,柱的上部施有大斗,在每层四面的正中各开辟一个砖拱券门洞。

塔内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层均有楼板,设置扶梯,可盘旋而上至塔顶。一层二层多起方柱隔为九开间,三四层为七开间,五六七八层为五开间。塔上陈列有佛舍利子、佛足石刻、唐僧取经足迹石刻等。

哪位20多岁高僧入大雁塔(慈恩塔下题名处)(11)

二圣三绝碑

传说中的“二圣三绝碑”,就在大雁塔的底层南门洞两侧,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所书,内容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李治的《述三藏圣教序》,很多学习书法的人都临摹过此圣教序,而塔底四面的石门上的线刻佛像和阿弥陀佛说法图,以及上面富丽堂皇的宫殿图画,据说都是阎立本的手笔。

哪位20多岁高僧入大雁塔(慈恩塔下题名处)(12)

大雁塔近景

一座傲然屹立了千年的古塔,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产生倾斜吗?站在大雁塔前的广场之上,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其略有倾斜。

其实早在1719年,大雁塔就被发现塔身倾斜,到1985年已倾斜了998毫米。自1985年起,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对大雁塔进行测量。至1996年发现,古塔向西北方向倾斜达1010.5毫米。

经过考证,专家们认为,致使大雁塔倾斜幅度变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大雁塔自身因素造成的。塔身本身的基础就不均衡,结构缺乏整体性,而且水流的排放性能一直不理想。更重要的是,大雁塔已经伫立了千余年,它的构成材料出现老化。这些原因都能导致大雁塔倾斜。

哪位20多岁高僧入大雁塔(慈恩塔下题名处)(13)

大雁塔结构

另一方面,跟大雁塔周围环境的破坏有关。在西安的地质结构上,有四个类似翻斗的下沉结构。一般来说,下沉结构的地表是不能修造大型建筑物的,但大雁塔就恰好落在其中一个下沉结构的边缘地带。再加上周围居民不断挖土、挖井,使地下水过址被抽取,造成水位下降,地表下陷。于是,大雁塔也跟着下陷的地表歪曲了起来。

大雁塔倾斜的严重性,引起了各有关部门的重视,为保护千年文物,有关部门开始大规模整治周围环境,弥补由于地下水位下降而引起的地表下陷甚至裂缝的问题。

经过有效的整治,从 2006 年开始,大雁塔的倾斜幅度开始逐渐收缩变小。专家认为,如果按照这种进程发展下去,在确保环境不受破坏的基础上,大雁塔将会在千余年后回归正常位置。这确实是令人振奋的好消息,至少我们可以把真实的历史面目和文化,还原给未来的人们。

哪位20多岁高僧入大雁塔(慈恩塔下题名处)(14)

雁塔广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