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历史真实情况(消失的古国锡伯国)(1)

锡伯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最初生活在东北地区。

乾隆年间,朝廷为了充实新疆人口加强边疆防御,把一部分锡伯族人迁徙到了新疆地区,西迁的锡伯族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人为同一血脉。

锡伯族大多居住在辽宁省,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七,其余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吉林省松原地区、黑龙江省嫩江流域。

锡伯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和满语较为接近,锡伯文字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根据满文创制的。

锡伯族历史真实情况(消失的古国锡伯国)(2)

目前,在新疆居住的锡伯族人仍然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也有一些人精通汉语、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

留居东北的锡伯族大多使用汉语交流,生活习惯和汉族十分接近。

关于锡伯族的来源,历史上就存在着争议,大致分为三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来源与满族的前身女真族,另一种说法认为来源于古老的鲜卑族,第三种说法,认为锡伯族起源于漠北的高车人色古尔氏。

锡伯族历史真实情况(消失的古国锡伯国)(3)

源自鲜卑说的学者考证,锡伯族的口语中保留了很多鲜卑语,西伯利亚有一座与世隔绝的村庄,居民都是鲜卑族,锡伯族的语言和这些村民的语言非常接近。

另外,锡伯族姓氏有一个姓氏“拓跋”,是鲜卑贵族的姓氏,满族姓氏却没有拓跋氏。

锡伯族人有个传说,古时候,锡伯族人南迁时,在鲜卑山(今属大兴安岭)迷路了,被困在深山老林。

锡伯族历史真实情况(消失的古国锡伯国)(4)

后来,有一头“状如虎、文如狸、大如狗”的鲜卑神兽为锡伯族先民引路,才走出大山,来到呼伦贝尔草原,锡伯族至今仍保留着供奉“鲜卑神兽”的习俗。

金朝时期,锡伯族人建立了隶属于金朝的藩属国“锡伯国”,首都在锡都(今属吉林长春市双阳区),也称喜都、苏完城。

元朝末年,锡伯国衰落,明朝时期一度复国,明朝末年灭亡,先后存在了四百六十六年。

锡伯国最强盛的时候,是锡伯四部之一的“小黄头女直部”迁入锡都时期,疆域包括今天的永吉、磐石、桦甸、伊通等市县,以及长春、吉林两市交界的区域。

锡伯族历史真实情况(消失的古国锡伯国)(5)

元朝初年,锡伯人和女真人抵御蒙古人的进犯,一部分人迁徙到了森林,同鄂伦春人、鄂温克人等被称作“林中百姓”,明朝时期称作“使鹿部人”。过着“无市井城郭,逐水草为居,以射猎为业”的游猎生活。

女真人崛起之后,锡伯族人主动归附者被努尔哈赤赐予“佛(满语,旧的)满洲”称号,也称“锡伯满洲”一些贵族被封为“锡伯世管佐领”,其部众被编入科尔沁蒙古十旗。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科尔沁蒙古部落把锡伯、达斡尔等部落的一万四千多丁口进献朝廷,被称作“伊彻(满语,新的)满洲。”

锡伯族人被清廷整编成六十五个“牛录”(八旗中最基层的组织),调往齐齐哈尔、乌拉吉林(吉林市)、伯都纳(吉林扶余)等地驻防,后来又迁往辽宁的开原、辽阳、抚顺等地驻守,部分人被编入满蒙八旗。

锡伯族历史真实情况(消失的古国锡伯国)(6)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朝廷平息准噶尔叛乱之后,为加强伊犁防务,将栖居在辽宁的锡伯族人强行迁往新疆驻防,官兵及家属共有五千余人,实行“兵屯”垦田制度。

清朝灭亡后,锡伯族官兵全部解甲归田,大多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