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少不了父母的催婚催娃,各家有各家的绝招。
不过不知道还有没有父母,会用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理由。
对这句话的第一次理解,是对农业社会生产力方式的理解。
农业社会,劳动力完全来自于体力,一个男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完完全全就是一份劳动力,多一个劳动力,也就是意味着土地能有更好的收成,面对天灾人祸也能扛过去。
这也是男权社会背后的基本逻辑——基于男性体能优势的生产力结构。
而对这句话的第二次理解,来源于儒家对于鬼神的解释。
佛教进入中国以前,先秦时代古人是相信在极北之地,存在一个阴间,一个我们死后生活的世界。
在那个世界,规则和生前世界一样,都需要衣食住行,也需要婚姻嫁娶,也有政权和司法体系。
有了死后的世界,也就是意味着我们死后会见到我们的祖先,这也意味着我们的所作所为祖先都在看着呢!
儒家本身不敬鬼神,但是也不能完全抛弃鬼神,于是就针对现世和阴间祖先之间,设立了一条规则——只有直系男性后代,才拥有祭祀祖先的权力。
换句话说,祖先在阴间能不能收到你烧的纸钱,吃不吃得上饭,穿不穿得上衣裳,完全看你有没有男性后代。
这时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就有了现实意义,毕竟祠堂里这么多的祖先,在那边是不是饿着肚子,完全看你是否为这个家族诞了个麒麟儿。
这也能理解,为什么很多奶奶那一代的人,会觉得没生儿子就愧对祖先了,就没脸见列祖列宗了!
但是这句话被单独拎出来说教之前,我们如果回到孟子的原文里,你会发现不孝有三里,无后只是排在第三。
东汉赵歧《孟子注》里说“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祭,三不孝也。”
意思是,按照儒家的礼法,第一大不孝是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不顾是非,一味顺从,陷父母于不义。
第二大不孝,父母老了,家里很穷,你还在家里啃老。
第三大不孝,才是不娶,无后。
也就是说,其实对父母言听计从,反而是最大的不孝,按照阿德勒的哲学,当你放弃的选择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放弃了责任。
反正都是你让我做的,做错了也不怪我,反正都是你们的锅。
当一个人没有了自我,把一切选择权都交出去的时候,特别是交给父母的时候,反而在孟子看来是最大的不孝。
而啃老更不用说,现代社会多了一群正大光明的啃老一族,像一个长不大的巨婴一样,觉得父母养他是天经地义的,觉得这个世界对他好都是天经地义的。
反而有没有后代,有没有生个儿子这件事,不管是基于生产力结构的变迁,还是基于科学盛行后对于鬼神一说的淡化,都渐渐少了现实意义。
所以孟子的不孝有三里,第一条对于父母的言听计从,从而把自己的人生给过得一塌糊涂,从而怪罪于父母,陷父母于不义,才是最大的不孝呀!
那么,下次如果父母再用这句话来催你的时候,你是不是可以和他们说一说,什么才是最大的孝了呢?哈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