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的一天,朱仲丽正在屋子里收拾行李,准备返回湖南长沙探亲。

叶子龙突然走进来,轻声问道:“听说你要马上回家探亲?”

“是的。”

“毛主席叫你代他去探望杨开慧的母亲杨老太太,可不可以?”

“当然可以的。有什么叫我做的,我一定办到。”

“叫你带封信,还买点儿东西,亲自给杨老太太和开慧的哥嫂杨开智夫妇。”叶子龙悄声说。

朱仲丽痛快地说:“你告诉主席,我乐意当这个特使,保证万无一失。”

“太好了。”叶子龙高兴地走了。

毛主席让朱仲丽当这个“特使”,确实是再合适不过。

1949年朱仲丽回湘探亲(1949年朱仲丽回湘探亲)(1)

朱仲丽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爱国主义者和革命家朱剑凡的小女儿。

朱剑凡早年同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一起到日本留学。回国后,他用全部积蓄,创办了一所近代女子学校——周氏家塾。

杨开慧和嫂嫂李崇德都是该校的学生,师从朱剑凡。朱、杨两家是世交,关系非同寻常。

1920年,毛泽东应朱剑凡之邀,寄宿在周氏私塾(此时已经改名为周南学校),两人遂结为忘年交。

朱剑凡有八个儿女,都先后参加革命;朱仲丽是家中最小的一个,聪明伶俐,活泼可爱。

朱仲丽五岁的时候,就与毛泽东相识,她亲切地称他为“毛叔叔”,而毛泽东则亲昵地称她“八妹子”。

大革命失败后,由于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通缉,朱剑凡举家迁到上海。在上海,朱剑凡开了一家小酒馆,作为地下联络站,继续从事革命工作。不幸于1931年因病逝世。

朱仲丽后来考上了上海东南医学院。从医学院以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八路军驻长沙办事处的安排下,朱仲丽于1937年底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到了延安后,毛主席对这位昔日老友的幼女十分照顾。朱仲丽继承了父志,对革命充满了热忱。

1939年春,在毛主席的牵线下,朱仲丽与王稼祥结成夫妻。

朱仲丽长期担任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保健工作;建国后,与王稼祥一同住在中南海,和毛主席是邻居。

正因为有着这几层特殊的关系,毛主席才托朱仲丽去探望杨开慧的母亲和家人。

1949年朱仲丽回湘探亲(1949年朱仲丽回湘探亲)(2)

几天后,叶子龙将一个小包袱和一封信交给了朱仲丽,信封上是毛主席的亲笔字“杨老太太启”。

接着,叶子龙又拿出一叠钞票递给朱仲丽。

叶子龙轻声嘱咐道:“信是主席亲笔写的,要交给杨老太太。这包东西是一件大皮衣,这二百块钱也是主席过去存下来的稿费,请你买点儿礼物送给杨老太太一家人。”

朱仲丽不知道买什么东西合适,有点为难地说:“叫我去买?买什么才好呢?”

“毛主席说交给你去办,没说买什么礼物。”叶子龙边说边向朱仲丽做了一个手势。

聪明的朱仲丽立即会意,毛主席叫她带信、带东西,拜会和慰问杨老太太一家人,没有和江青商量,怕江青知道了惹麻烦。

回到长沙的第二天,朱仲丽就带上毛主席的嘱托,来到了杨老太太家。

“这是毛主席叫我带给老人家的信。”朱仲丽边说边把毛主席的亲笔信,端端正正地放在杨老太太手中,然后又把礼物送上。

杨老太太打开信,杨开智和李崇德夫妇也凑过来看。信件的内容是:

杨老太太,开智夫妇:

你们好吧?现在托朱小姐之便,前来看望你们。皮衣料一套,送给老太太。另衣料二套,送给开智夫妇。

杨老太太和杨开智夫妇,反复看着信,低头拭泪,默默无语。

1949年朱仲丽回湘探亲(1949年朱仲丽回湘探亲)(3)

杨老太太当时已年近八旬,自从杨昌济先生去世后,特别是女儿杨开慧牺牲后,她坚强不屈,终于盼来了革命的胜利。

朱仲丽说:“这几年,您老人家身体可好?毛主席叫我亲自来看望您老人家,向您问候。”

“多谢朱小姐,我们身体都好,只是这几年国民党威胁恐吓我们,使我们安生不得,但没有把我这条老命送掉。....今天看到了他的亲笔信,心里畅快多了...润之是我家姑爷,也是人民的领袖,我祝福他....”杨老太太激动地说着往事。

“润之在学生时代经常到我家来讨论社会问题,探求救国之道。他特别喜欢这个大书柜。”杨开智指着那个褐色倚墙而立的书柜,深刻地回忆道:

“家父藏书很多,润之有时候一读就是很长时间,忘了坐下来,忘记喝茶水,一直站着低头看。家父不敢打扰他,让他看个饱。有时我进来,家父做个手势,挤挤眉眼,我便赶紧走开。每次他读后,这书柜上的书和报纸刊物,便参差不齐了,有时书掉在地上他也没有发现。”

“当时他多大?”听到毛主席的这些往事,朱仲丽十分感兴趣。

“当时润之有二十四五岁,又瘦又高,那双眼睛总是雪亮的。开慧也只有十六七岁。”李崇德接着回忆道:

“记得一次正值暑假,润之穿着草鞋,拿把雨伞,褂子被汗水湿透一大块,他是走了120里路到我们家的,那时我们住在板仓。。。”

往事重提,杨老太太想起女儿,眼泪又忍不住流了下来,她用衣袖不断擦拭着。

朱仲丽怕杨老太太过于伤心,连忙安慰道:“你该天天高兴啊!我想不久你们也会到北京去见毛主席。”

“我们当然盼着这天到来!”

屋子里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告辞时,杨老太太抓住朱仲丽的手,似乎有什么话梗塞在咽喉。但是,她没有讲出来,只是请朱仲丽带给毛主席一封回信。

1949年朱仲丽回湘探亲(1949年朱仲丽回湘探亲)(4)

不久,朱仲丽回到北京,放下行李就匆匆走进了中南海菊香书屋。

“主席,你叫我办的事,已经办好了!”。

“好,好!”毛主席十分高兴。

“我见到了杨老太太、杨开智夫妇。信和礼物都交给了他们。全家一遍两遍地看着你的亲笔信,又喜又悲,也非常想念你,让我转达对你的问候。他们一切都好,要你不要挂念。”

说着,朱仲丽把杨老太太的回信递给了毛主席。

看过信后,毛主席陷入了沉思,似乎又回到了当年那段美好的时光,一时思绪难平。

“这次,在杨老太太身边,得到了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他们和我说了很多往事,介绍了许多你当年从事革命的活动。”朱仲丽打破了沉默。

“奥,都给你讲了?”毛主席微笑着问。

“虽然不是全部,也令我深受教育。”

“我把开慧和孩子们送到板仓那年,正是蒋介石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之时,我在八七会议上,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观点和主张......随即着手组织了秋收起义,没有料到和开慧生离死别。。。”毛主席深情地回忆着。

看得出来,毛主席对杨开慧仍是十分眷恋。

1949年朱仲丽回湘探亲(1949年朱仲丽回湘探亲)(5)

杨开慧和毛主席一起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杨开慧至死深恋着他,而毛主席也终生思念着她。

杨开慧牺牲后,毛主席给妻兄杨开智的信中写道:“开慧至死,百身莫赎”。并托人寄去了30块银元,为杨开慧修墓立碑。

墓碑上刻:毛母杨开慧墓,男岸英、岸青、岸龙刻,民国十九年冬立。

1949年8月5日,湖南和平解放。当天,杨开智致信毛主席,告诉他母亲杨老夫人尚且健在,并询问外甥岸英、岸青以及女儿杨展的情况。

由于当时正在忙着筹备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和建国的大事,毛主席便委托前往长沙探亲的朱仲丽代他去看望了扬老太太一家。

1950年春,毛主席对长子毛岸英说:“你现在可以回家一趟了,代我给你母亲扫墓。带些东西,代我为老太太上寿。再到湘潭老家看看,向乡亲们问好。”

毛岸英听后十分兴奋。

接着,毛主席深情沉重地说:“你妈妈是个很贤惠的人,又很有气魄,对我帮助很大。你外公杨昌济老人是个进步人士,对我资助不少,你外婆也是一个贤德高尚的人,她全力支持我和你妈妈的事业.。。。我很怀念。。。”

说着说着,毛主席的眼睛湿润了,声音有些哽咽。

1949年朱仲丽回湘探亲(1949年朱仲丽回湘探亲)(6)

4月13日,毛主席分别给杨老太太和杨开智夫妇写了信。

给杨老太太的信文如下:

向老太太尊鉴:

欣逢老太太八十大寿,因令小儿岸英回湘致敬,并奉人参、鹿茸、衣料等微物以表祝贺之忱,尚祈笑纳为幸。

给杨开智(字子珍)、李崇德夫妇的信文如下:

子珍、崇德同志:

来信收到。你们在省政府工作,甚好,望积极努力,表现成绩。小儿岸英回乡为老太太上寿,并为他母亲扫墓,同时看望你们,请你们给他以指教为荷。

毛岸英带着父亲的叮嘱,先是到了长沙看望了外婆和舅舅、舅妈。然后回到板仓给母亲扫墓。

在母亲的墓前,毛岸英放声大哭:“妈妈!现在解放了。爸爸要我替他回来给您扫墓!妈妈!我们想念你啊!”

后来,全国由供给制改为薪金制后,毛主席按期从工资中给杨老太太寄去生活费,以尽半子之仪。

1949年朱仲丽回湘探亲(1949年朱仲丽回湘探亲)(7)

1960年4月25日,百般忙碌的毛主席没有忘记这一天是杨老太太的90大寿。他写信给杨开慧的堂妹杨开英,向老太太祝寿:

开英同志:

杨老太太今年九十寿辰,无以为敬,寄上二百元,烦为转致。或买礼物,或直接将二百元寄去,由你决定。劳神为谢!

1962年春,新婚不久的毛岸青和邵华从大连回到北京,在中南海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笑着对小俩口说:“新媳妇总该去认认门,让外婆和亲友们看看嘛!”

当时,毛岸青的组织关系在总参谋部,毛主席就让他向罗瑞卿请假,带着邵华回湖南探亲。

遵照毛主席的嘱托,毛岸青和邵华一同回到湖南。他们先到板仓给母亲扫墓,又到韶山看望乡亲们。然后回到长沙,看望外婆、舅舅、舅妈。

同年11月,杨老太太在长沙病逝。毛主席立即给杨开智发去悼念电文:

开智同志:

得电惊悉老夫人逝世,十分哀痛。望你及你的夫人节哀。寄上五百元,以为悼仪。葬仪,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夫人同穴。我们两家是一家,是一家,不分彼此。望你节哀顺变。

毛主席对杨老太太的牵挂和关怀,寄托了他对恩师杨昌济的尊敬,也是对妻子杨开慧的思念。

1949年朱仲丽回湘探亲(1949年朱仲丽回湘探亲)(8)

毛主席有一首著名的千古绝唱之词:《蝶恋花·答李淑一》。

这首词寄托了他对妻子杨开慧的深切思念,其中有一句“我失骄杨君失柳”。章士钊曾请教过毛主席,词中“骄杨”作何解释。

毛主席十分沉痛地说:“女子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

后来,毛岸青夫妇请父亲为他们写一幅这首词,以留作纪念。

在给儿子和儿媳写这首词时,毛主席又改了第一句,将“我失骄杨君失柳”改称“我失杨花君失柳”。

毛岸青和邵华以为父亲写错了,忍不住问道:“爸爸,不是“骄杨”吗?”

毛主席意味深长地说:“称“杨花”也很贴切。”

说罢,他笔走龙蛇,一挥而就,写完了这首词,十分郑重地交给了毛岸青夫妇。

“骄杨”、“杨花”是毛主席对妻子杨开慧的礼赞和怀念。

永远致敬和怀念伟大的革命烈士杨开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