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篇第5章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乐:这里的乐指爱好、喜好,孟子也曾提出“三乐”,其中的乐指“乐事”。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zuò)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说:“君子有三件乐事,称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没有变故、没有怨恨,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

论语童趣十则重点(论语史鉴追求志趣高雅)(1)

骄:马高六尺为骄,形声字,从马乔声。骄的本义就是马强壮,如《诗》云:“我马唯骄。”又如《诗·卫风·硕人》:“四牡有骄。”

也有一说:骄指野马,延伸指马奔逸不受控制,如温庭钧的《清明日》:“马骄偏僻幰(xiǎn),鸡骇乍开笼。”

骄引申指傲慢、骄矜,如《史记·魏公子列传》:“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又如《礼记·少仪》:“谏而无骄。”

骄也指挥霍无度,如《左传·隐公三年》:“骄奢淫泆。”又如《国语·晋语》:“骄泰奢侈”。

骄也指无礼,如《孝经》:“在上不骄。”

骄也指轻视,如《孟子·离娄下》:“骄其妻妾。”又如:《韩非子·说林上》:“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

骄也指强烈,如“骄阳烈日”。又如王安石的《孤桐》:“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论语童趣十则重点(论语史鉴追求志趣高雅)(2)

佚:形声字。从人,失声。本义:隐逸的人。如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佚民者,独乐其身之民也。”

佚也指行列,通佾如《古文苑·扬雄·蜀都赋》:“其佚则接芬错芳。”

佚也指过失,如《书·盘庚上》:“惟予一人有佚罚。”

佚也指散失,如《论衡》:“宣帝之时,得佚《尚书》及《易》、《礼》各一篇。”

佚也指弃用、逃亡,如《孟子》:“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

本文的佚通逸,放荡、放纵的意思,如《汉书》:“男女淫佚。”

论语童趣十则重点(论语史鉴追求志趣高雅)(3)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有益的爱好有三种,有害的爱好也有三种。以用礼乐调节自己为乐,以称道人的好处为乐,以有很多德才兼备的朋友为乐,是有益的。以骄纵享乐为乐,以安逸游乐为乐,以宴饮无度为乐,是有害的。”

孔子在本章提醒我们要培养高尚志趣,远离低级趣味。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感兴趣的事,而且这个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指引着人们的行动。

兴趣却有着优劣之分,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兴趣都是对人有益的。好的兴趣可以指引人们向上向善,增加知识储备,提高个人修养。

不好的兴趣则有可能把人引入歧途,乃至堕入深渊。现实中,不少人沉迷于不良兴趣中,不能自拔,最终害人害己。

孔子列举了人们应该培养的三种高尚兴趣,即“节礼乐,道人之善,多贤友”。同时提出了应该杜绝的三种低级趣味,即“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

我们要追求志趣高雅,摈弃低级趣味!

论语童趣十则重点(论语史鉴追求志趣高雅)(4)

有情有义的才女蔡文姬

《三字经》有句:“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其中告诉我们三国时期的蔡文姬音乐造诣极高,其实,蔡文姬岂止精通音乐?她志趣高雅又是个通才。她的才华常常用来鞭策、警示男人。

蔡文姬(约174年-约239年)名琰,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东汉末年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音乐家蔡邕(音yong,酱油的发明人,《琴操》的作者)的女儿。

论语童趣十则重点(论语史鉴追求志趣高雅)(5)

蔡文姬精通文学、天文数理,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

蔡邕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曾在董卓门下任职,董卓被诛杀后,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叹落泪而被下狱,不久便死于狱中,年六十。

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以班昭(东汉时期女文学家,历史学家,她的哥哥班固去世后,她续写《汉书》)为偶像,也因此从小留心典籍、博览经史。并有志与父亲一起续修汉书,留名青史。

可惜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她初嫁于卫仲道(西汉名将卫青之后),后因无子,丈夫死去而回到娘家。

后因匈奴入侵,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本已臣服汉朝,后乘东汉末年社会动乱而造反,西晋末年建立赵汉政权),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生育2个儿子。

论语童趣十则重点(论语史鉴追求志趣高雅)(6)

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想到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

蔡文姬多年被掳掠是痛苦的,但是,要结束十二年的羶肉酪浆生活,离开对自己恩爱有加的左贤王,和天真无邪的两个儿子,分不清是悲是喜,只觉得柔肠寸断,泪如雨下。

在汉使的催促下,她在恍惚中登车而去,在车轮辚辚的转动中,十二年的生活,点点滴滴注入心头,从而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

“十八拍”,即十八乐章,在歌辞也就是十八段辞。第一拍中所谓“笳一会兮琴一拍”,当是指胡笳(匈奴人的一种吹奏乐)吹到一个段落响起合奏声时,正好是琴曲的一个乐章。

论语童趣十则重点(论语史鉴追求志趣高雅)(7)

此诗的形式,兼有骚体(句中用“兮”字)与柏梁体(据说汉武帝筑柏梁台,与群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的特征,但并不纯粹,或可称之为准骚体与准柏梁体。

全篇的结构可分为为开头、中腹、结尾三部分。第一拍为开头,总说时代动乱与个人所受的屈辱;中腹起自被掳西去的第二拍,止于放还东归的第十七拍,历时十二年,分为思乡与念儿前后两个时期;最后一拍为结尾,呼应篇首,结出怨情。

歌中有“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可以想象当时蔡文姬的心情是多么矛盾,复杂,读之无不动容。

南匈奴人在蔡文姬归去后,每于月明之夜卷芦叶而吹笳,发出哀怨的声音,模仿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成为当地经久不衰的曲调。

论语童趣十则重点(论语史鉴追求志趣高雅)(8)

中原人士也以胡琴和筝来弹奏《胡笳十八拍》(现被评为中国十大古典名曲)非常盛行,唐代诗人李颀感慨道: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蔡文姬回到故乡陈留郡,但断壁残垣,已无栖身之所,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屯田校尉董祀,这年她三十五岁,董祀只有二十五岁。

蔡文姬不但有“才气”,而且还非常有“义气”,她对董祀的情义让后人敬佩!

董祀做屯田都尉,犯法该判死罪,文姬到曹操那儿去为这事求情。公卿、名士以及远方的使者宾客坐满了一屋子,曹操对宾客们说:“蔡邕的女儿在外头,今天让各位见见她。”

等到文姬进来,蓬着头,赤着脚(当时时值严冬,天气非常寒冷),叩头请罪,声音清亮,言辞犀利,显得非常辛酸悲哀,大家都因此而变了脸色。

论语童趣十则重点(论语史鉴追求志趣高雅)(9)

曹操说:“我确实同情你,但是判决的文书已经送出去了,怎么办?”文姬说:“您马厩里有上万匹骏马,还有数不清的猛士,为什么舍不得让人骑一匹快马(追回文书),救助一个将死之人呢?”

曹操被她的话感动了,就追回判决的文书,原谅了董祀的罪过。

董祀死里逃生后,对文姬的感激和敬佩终于升华成了情意。后来她们远离官场,居于南山之下,半掩柴扉,十里稻花。茅檐低小,一粥一饭,长相厮守,尽享天伦之乐。

《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真情穷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

五言《悲愤诗》节选中写到残酷的战争场面:“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柜。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以叙事详尽、细节逼真见长。

蔡文姬是历史上少有的才名盖过美貌的女子。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

论语童趣十则重点(论语史鉴追求志趣高雅)(10)

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

曹操把蔡文姬接回来,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

明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直是激烈人怀抱。”

一个博学多才的好女子,命运是如此多舛,婚姻生活如此不幸,令世人感到悲凉与叹息!

文姬亦擅长书法,其文笔在宋刻《淳化阁帖》有收录。蔡文姬一生,特别是归汉后,继承父亲的遗志,撰写了《续后汉书》,这不能不说是她对祖国古代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