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频一拖一的定义:一台室外机通过一组管与一台室内机连接运行的变频空气调节系统。

变频多联机技术(变频多联机组简要知识)(1)

变频一拖多的定义:一台室外机通过一组或多组管与多台室内机连接运行的变频空气调节系统。

变频多联机技术(变频多联机组简要知识)(2)

模块化变频多联机的定义:一台或多台室外机并联后通过一组管与多台室内机连接运行的变频空气调节系统。

变频多联机技术(变频多联机组简要知识)(3)

变频空调的工作原理:

电控工作原理图:

变频多联机技术(变频多联机组简要知识)(4)

变频多联机技术(变频多联机组简要知识)(5)

多联机产品内部结构:

变频多联机技术(变频多联机组简要知识)(6)

变频多联机技术(变频多联机组简要知识)(7)

主要部件:

变频多联机技术(变频多联机组简要知识)(8)

变频多联机技术(变频多联机组简要知识)(9)

变频多联机技术(变频多联机组简要知识)(10)

变频多联机技术(变频多联机组简要知识)(11)

为了保障产品可靠运转,在产品上还设置了很多温度传感器等:

1、室外环境温度传感器:适时检测室外温度,判断能力需求并进行修正,智能化霜模式选择及高低温保护;

2、室内环境温度传感器:适时检测回风温度,室内机能力修正,并控制室内机电子膨胀阀开度;

3、室外冷凝器出口温度:冷凝器高温保护及智能化霜模式判断;

4、压缩机排气温度:排气温度判断;

5、室内蒸发器中部及出口温度:制热防冷风判断及内机能力修正。

变频压缩机:

变频多联机技术(变频多联机组简要知识)(12)

A、内部主要零件:定子、转子、动涡旋盘、定涡旋盘、轴承

B、变频工作原理:通过改变定子的电磁频率来改变转子的机械运转频率, 然而转子通过轴承与动盘连接,转子的机械运转频率发生改变后,动盘运转频率也相应发生改变,从而改变了压机的吸排气量及能力输出,实现变频调节。

C、自适应排油管:可把压机油池内多余的润滑油,通过排油管排出压机,其排油原理为“虹吸原理”。

2、单向阀:正向导通,逆向截止功能。

选型要点:

1、单向阀逆向泄漏量,在10Kgf压差下<20mL/min;

2、寿命100万次以上;

3、开阀压差0.1kg以下,阀口流通面积>2/3主管流通面积为宜;

A、锥型单向阀,此类型阀芯多为尼龙材料。

变频多联机技术(变频多联机组简要知识)(13)

变频多联机技术(变频多联机组简要知识)(14)

3、油气分离器

把从压机排气口带出的润滑油分离出来,然后通过底部回油毛细管再送回压机吸气口,避免压机因缺油而干摩擦损坏。

油分原理:采用离心原理分油,利用油、气比重的不同将油和气分离开来,比重较大的润滑油落在底部,通过回油毛细管带回压机,而比重较轻的气态冷媒则从顶部排出;

油分设计指标:控制冷媒沿着油分周壁的流速为<5米/秒,此时分油效果最佳,如果流速过快的话容易二次带走润滑油;

变频多联机技术(变频多联机组简要知识)(15)

4、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检测系统运行压力用;

工作原理:给压力传感器输入 5V电压,当压力传感器内部压力不同时其对应的内部阻值也不同,从而输出的电压也发生改变,利用这一对应关系,只要检测从压力传感器输出的电压,便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出压力传感器的内部压力;

P=(Vout/Vdd-0.1)/0.4; Vout:输出电压;Vdd:输入电压 5V。

变频多联机技术(变频多联机组简要知识)(16)

5、高压储液罐:

A、在小负荷运行时用于存储系统中多余的冷媒;

B、用来保证制冷、制热时节流前为液态冷媒,提高制冷、制热能效;

变频多联机技术(变频多联机组简要知识)(17)

6、电磁阀:用于关断、导通冷媒,其流向一般都是单向导通,与单向阀的区别是:单向阀为机械式,不受电控控制,而电磁阀可由电控控制,目前常用的流通口径为¢1.8和¢6.0;电磁阀焊接时一定要做降温处理,保证阀体温度小于120度。

变频多联机技术(变频多联机组简要知识)(18)

7、电子膨胀阀:

A、在系统中起节流降压用,与毛细管的区别是:毛细管流量不可调,其节流方式为整段式节流,节流噪音较低,而电子膨胀阀流量可调,其节流方式为单点式节流,所以节流噪音偏大;

B、为了降低节流噪音一般都会把电子膨胀阀前后的连接管设计成回转式,起到缓冲降噪作用;

C、电子膨胀阀焊接时一定要做降温处理,保证阀体温度小于120度。

变频多联机技术(变频多联机组简要知识)(19)

室外机回油:

A、压机自身回油:如下图所示油分出来的润滑油直接回到压缩机吸气管,保证压机的充分润滑;

B、系统回油:一般的系统设计每隔两小时就得给系统回一次油,用来保证进入室内外连接管和室内机的润滑油能回到室外机;

变频多联机技术(变频多联机组简要知识)(20)

多联机的设计一般具备如下保护功能:

1)压缩机排气温度保护

T排气>98℃,压机限制频率上升;

T排气>100℃,液旁通阀打开为压机喷液;

T排气>115℃,压机停机保护;

2)高压压力保护

P排气>3.6MPa,压机限制频率上升;

P排气>4.2MPa,压机停机保护;

3)低压压力保护

P吸气<0.15MPa,压机停机保护;

4)电流保护

电流保护分电源一次侧保护和压机二次侧保护,具体保护电流的大小要视压机不同而定;

5)其它常规保护

防冻结保护、冷凝器高温保护、室内机模式冲突保护等;

变频风机控制功能:

室外变频风机是用于制冷时给室外冷凝器散热,制热时给室外冷凝器吸热;

1)制冷时以系统排气压力为控制依据:

当系统排气压力较高时提高室外风机转速,当系统排气压力较低时降低室外风机转速,以便把系统排气压力控制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内;

2)制热时以系统吸气压力为控制依据

当系统吸气压力较高时降低室外风机转速,当系统吸气压力较高时提高室外风机转速;以便把系统吸气压力控制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内。

多联机产品应用要点:

设计流程:

变频多联机技术(变频多联机组简要知识)(21)

室内机选型注意要点:

根据负荷计算结果、房间的使用特点、天花造型、内部布置情况和室内机组国

工作的特点(尤其是气流组织形式和具体操作控制方式)选择室内机;

注意要点:

对于天花高(3.5m以上)的场合不宜采用天花机,可采用标准静压、高静压风管机;

风管机的摆放朝向应该是出风口吹往外墙;

低静压风管机,出风口不得连接风管;

一台风管机不得将回风口布置在一个区域,送风口分置在不同的功能区;

室内机能力必须满足最不利工况下的室内最大负荷需求。

室内机布置时,为了达到较好的气流组织,建议风口或内机的距离距建筑外围2 ~3米左右;

变频多联机技术(变频多联机组简要知识)(22)

天花机的送风距离一般为3~5米,建议两台之间的间距6~10米。

系统分区及室外机选择注意事项:

根据负荷特性或使用特性进行分区;

考虑施工条件合理布置机组分布。

室外机位置选择原则:

媒管长越短越好,需满足系统管长限制的要求;

室外机摆放空间越空旷越好;分层摆放需进行静压校核和散热校核。

限制条件:

室内外机组的配置系数;

室内外机组之间的配管长度;

室外机组可连接的室内机组数量限制。

变频多联机技术(变频多联机组简要知识)(23)

冷媒配管限制:

1、关于内外机之间高落差设计:当室外机在上,且落差超过20米,建议在主管气管上,每隔10米,设置1个回油弯;当室外机在下,当落差超过40米,建议液管管径增大1号。

2、如条件限制,第一分歧管与最远室内机长度需超过40米时,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所有第一分歧管至最后一个分歧管之间的主配管尺寸须放大;

计算配管总长时,所有第一分歧管至最后一个分歧管之间的主配管长度放大一倍计算,且总长必须满足小于1000米的要求;

室内机支配管长度必须小于40米;(常规条件下,限定为20米);

最近与最远室内机之间的配管长度差必须小于40米。

限制原因:

1、容量配比限制:上限130%:室内机容量较大,全开时间较长时,压缩机处于超高频超负荷运转,长时间易导致压缩机过热、压缩机能力不足,而导致压缩机缺油和室内机效果变差;

下限50%:室内机容量过小,压缩机长时间处于低频运转,压缩机转速较慢,回油能力不足;同时设计大马拉小马,会导致能源浪费。

2、管长限制及台数限制:管路过长、台数过多(分歧管数量过多),冷媒在管路中压力损失过大时,容易出现闪发现象,导致液态冷媒量不足,出现远端室内机能力不足的现象;同时压力损失过大,润滑油难以带回至压缩机导致缺油。

3、多台室外机并联时,室外机须尽量在同一水平线上。

变频多联机技术(变频多联机组简要知识)(24)

变频多联机技术(变频多联机组简要知识)(25)

室外机实际能力=(50~130%)×修正系数×名义能力

室内机实际能力=(单台容量/内机总容量)×室外机实际能力

室外机安装位置选择设计:

多联机外机距离:进风侧面对墙,应至少保证600mm的距离,使得有足够的空间方便以后的保养维修;换热器面对百叶,至少保证300mm距离,确保外面杂物等不会被吸入外机;

变频多联机技术(变频多联机组简要知识)(26)

外机导风管:当设备上方有障碍物,且高度低于5米时,应设置导风管;导风管风速建议设置在4~5m/s;

当须设置百叶窗时,建筑:叶片宽度90mm,叶片间距100mm,叶片与水平夹角小于15°,保证通风率80﹪以上。

若叶片宽度大于90mm,则叶片估算最小间距为:叶片宽度*sin15°*5=1.16叶片宽度。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暖通南社整理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