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陶春燕 张丽娜

9月1日,聊城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田身泉介绍了《聊城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有关情况。

聊城通往新机场的道路规划图(聊城将基本形成)(1)

“十四五”《规划》是聊城市第一部综合交通运输五年规划,也是全面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规划》确定了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强化引领,适度超前原则。准确把握交通强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有序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布局,强化薄弱环节,确保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合理配置、适度超前,更好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二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原则。围绕聊城市区位与发展基础,遵循建设东引、西拓、北融、南联“桥头堡”的发展定位,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领域,聚焦短板弱项,着力加快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发展,强化对外快速通道建设,提升交通路网质量。三是人民满意、优质普惠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打造高效便捷的运输服务体系,加快提升均等化服务水平和效率,重点引导农村客运公交化发展,满足群众高质量多样化出行需求,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四是绿色安全,智慧创新原则。注重绿色集约、安全可靠、智能先进的统筹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的红线意识、底线思维,提升交通运输本质安全水平,打造智慧交通,绿色交通。

聊城通往新机场的道路规划图(聊城将基本形成)(2)

《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底,基本形成与聊城市经济社会、产业功能相匹配,与空间布局和生态环境相适应,对外综合交通骨架网更加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迈上新台阶、运输服务品质实现新提升、支撑保障更加有力,“安全、便捷、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1座现代化、立体化、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实现高速铁路、民用航空双突破;建设快速交通网、骨干运输网、基础服务网3大网络;布局京九、德-聊-单、济郑、鲁中-聊邯长、聊-济-青“两纵三横”五大通道,逐步形成“东引、西拓、北融、南联”的对外综合运输通道。

基础设施方面。加快建设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主骨架,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成和在建对外快速通道达到13条;实现5黄6卫跨河通道;基本形成“1航(1聊城机场)5轨(京九铁路、邯济铁路、济郑高铁、京雄商高铁、聊泰铁路)10高(G20青银高速、G22青兰高速、G2516东吕高速、G0321德上高速、S1济聊高速、S28莘南高速、S37高东高速、济南至临清高速、济南至东阿高速、东阿至阳谷高速)17线(17条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的综合交通网发展格局。到2025年底,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迈上新台阶,高铁里程达到115公里,高铁枢纽站3个,县(市、区)覆盖率达到37.5%;普通铁路达到260公里,铁路专用线新增6条;高速公路达到646公里,六车道以上高速公路占比18.5%;普通国省道达到1200公里,一级以上占比达到53%;农村公路力争100%中心村、60%以上行政村实现6米以上公路通达。

运输服务方面。一是优化客运体系,提升城乡客运一体化水平,创新城乡客运发展模式。二是优化货运结构,加快推进公铁联运发展,引导公路运输向铁路运输转移。三是创新运输服务,开创“交通 ”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交通 旅游”“交通 制造业”“交通 农业”取得新进展。

行业治理方面。完善平安交通、绿色交通、数字交通、行业管理“四个体系”,从推动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完善“大交通”规划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加快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升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水平,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交通运输治理新格局。

田身泉表示,下一步,聊城市将建立健全由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实施、市直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推进体系。发挥好综合交通运输工作专班等议事协调机构作用,建立起上下联动、左右协同、整体有序的推进机制。

做好与山东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聊城市国民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等上位规划的协调配合,坚持“适度超前”原则,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布局和相互协调。建立稳定有效的资金筹措机制,积极探索交通运输投融资体制改革模式,加大项目推介力度,发挥交通投资平台融资功能,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根据建设发展目标的用地需求和规划的实施进程,合理统筹平衡各阶段的用地指标,保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持续稳定和综合运输体系的结构调整优化,主动化解项目落实中的各种矛盾,确保《规划》目标任务的落实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