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歙县到泾县一路雨,一直心心念念的泾县在烟雨笼罩中即将从梦想绽放眼前。

隶属宣城市的“泾县”这两个字无比厚重,厚重在哪里?泾县,最早建县于汉初,也就是两千多年前,之后有过行政区划的些微变更,但名字始终未变,注意了,始终未变!坚定不移的承载着两千多年的兴衰更迭和世事纷繁。

要知道,我们国家的地名变更伴随着悠久历史变迁那根本就是常态,比如“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扬州,曾被称为广陵、江都、维扬等,大名鼎鼎的广陵散就出自这里,因晋时这里叫广陵嘛。北京的曾用名更多了,据说有60多个,我们熟知的就有冀州、渔阳、涿郡、范阳、中都、大都、顺天等等。个人认为换朝代、换领导、换体制改名都很正常,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改做西安也尚可吧,金陵,优雅且韵味深远,改成南京也算可以接受吧,但有些城市的名字改的那叫一个无语凝噎。比如保定,一提到历史文化名城保定就不由想起小时候一谜语,谜面:屁股上绑棉垫,谜目:打一城市名,曾经的奉化、泰州、幽州等自我感觉都比保定好。再就是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的兰陵,这名字,美的不可方物,现在可好,枣庄,满眼满心大枣味啊。再就是我的出生地石家庄了,唉,“即墨龙文光照曜,常山蛇阵势纵横”的常山啊,换成石家庄试试,那种威武雄壮荡然无存,“常山赵子龙”的慨然之气更烟消云散。

穿越历史烟尘,方知一路走来两千多年依然是这两个字“泾县”多么不易!她承载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情谊,轻吟着“长安若问江南事,说道风光在水西”的明媚,摇曳着“乘君素舸泛泾西,宛似云门对若溪”的淡雅,澎湃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愤慨。两千年金戈铁马,两千年风云变幻,泾县,会以怎样的面貌迎接我们?!

我们第一站毫无悬念直奔宣纸文化园。宣纸,“始于唐代,产于泾县”。因唐代泾县隶属宣州管辖,故因地得名宣纸。“纸寿千年绢八百”,宣纸对文化的承载是绝无仅有的,对宣纸,一直崇敬有加又喜爱莫名。

一庭一园九境院藏诗意盛景(一纸尽显宣城意)(1)

停车场一下车抬眼旁边山坡上铺晒的是像棉絮样东西,还嘀咕,这下着雨,晒什么不得淋湿发霉啊。之后才知道这就是制作宣纸一百多道工序中的一道,即把蒸煮、洗涤、晒干、撕选后的皮胚拿到山坡上经历日晒雨淋,经过大自然洗礼后的皮胚才有韧性和生命力。

宣纸文化园依山而建,我们仿佛走在云雾氤氲的水墨画里,不知是雨还是非节假日的缘故,来访人很少,所以讲解员只服务于我们。

这里的讲解是整点开始,且是免费的,我们正好赶上早上9的,所以暗暗窃喜赶得巧。还有一个巧的,这个文化园是中国宣纸集团,安徽红星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修建的,早在20多年前我就操作过这个公司发行的股票:海螺型材,可笑的是当时完全就是觉得他的股票代码数字好:000619,完全没想到20多年后能来到这里,听讲解员娓娓道来红星宣纸的前世今生,人生多奇妙,玄机在每一个转角。

以前总不解,为什么叫宣纸,中国那么大,产纸的地方那么多,从小用来书写绘画的这薄薄一纸,为什么只有宣城泾县才能出产?!

我们知道最早造纸原料有藤、麻、树皮什么的,宣纸的主要原料是青檀皮,也就是青檀树的皮,而这里青檀树的品质最适合,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宣纸的原始归属。

“青檀树花开的时候

是我的生日

青檀树生长的地方

也生长诗

青檀树长得很高

很朴素

浅灰色的树皮

后来成了董其昌和张大千

笔下的宣纸

青檀树上

是北方的土地

青檀树上

是南方的风

青檀树里

有我生长的影子”

这是汪国真写的《青檀树》,宣纸博物馆张贴了他跟吴冠中、郭沫若等书写宣纸的诗文,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汪国真是何人,他彷佛一个符号,或者说一个时代,跟席慕容、罗兰一起,带领我回到那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教室里,那个不知被谁刻划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课桌旁。

一庭一园九境院藏诗意盛景(一纸尽显宣城意)(2)

宣纸博物馆后面是三丈三超级大宣纸制作厂房还有展示厅,当时制作这比三层楼还高的纸时中央电视台专门录制了纪录片以留下宝贵视频资料,亲眼所见,绝对震撼。

走出宣纸博物馆,讲解员带我们来到后面的制作工坊,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宣纸的具体操作步骤,宣纸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共有一百多道,在这里就不一一冗述了,但我特别想给身边朋友推荐,如果对宣纸有兴趣,如果对中国文化有兴趣,可以过来这里一览。

实话说,宣纸,我是从小就用的,可看到一张宣纸要经过这么繁复的步骤,经历一年多的时间,经过这么多师傅通过他们日积月累的技艺和经验的加持才可以铺到我的书桌上,那种感觉,怎么说呢,近乎神圣。

小日本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他们曾把泾县的青檀树移植到日本,把制作宣纸的工匠也高薪聘请到日本,按照我们宣纸制作的原料、配方和工艺全程复刻,但制作出来纸的品质跟我们的宣纸竟是云泥之别,他们自己都不好意思叫他们生产出来的纸为宣纸,而叫“和纸”,无论怎样复制也是大和民族的纸而非中华民族的宣纸。

通常自信对应于自卑而言,当人真正不自卑的时候也就无所谓自信不自信了。你随便学,你随便模仿,无论怎样你依然无法达到我们宣纸品质之十一,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底气和风范。

奇妙的是,外人都潜心学习和模仿于制作宣纸的当下,我们国人对宣纸的冷落却是空前的,这难道仅仅是对宣纸的冷落?!

参观宣纸作坊工人师傅具体操作后我们亲身体验了制作宣纸的关键步骤——捞纸,在将调匀的纸浆倾入纸槽后,两个师傅同时握住纸帘斜向插入,待浆料均匀附着在纸帘上,迅速将纸帘提出水面的过程,不说其他,就是纸联插入的角度,纸联在纸槽中等待纸浆附着的时间,以及提出水面的力度等,每一个步骤都要火候精准,好的捞纸师傅至少三到五年才可以出师,再就是两个人的配合也及其重要,一个主捞,一个配合,主捞师傅都是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只干这一项工作,他的经验直接决定了宣纸品质。

一庭一园九境院藏诗意盛景(一纸尽显宣城意)(3)

在老师傅的带领下,我也体验了捞纸,当把纸联从纸槽中提出时,那瞬间的沉重让自己有满满充实感,感觉满手满身被什么力量填充了,说也巧,刚捞完纸同行友人去看宣纸展厅的时候,接到朋友电话约晚饭,说去海底捞,我给她说在外面去不了,刚捞完纸,她笑说我们一会儿捞肥牛肥羊,你去捞中国文化了。

捞纸的纸联上有暗纹,这样捞出的纸上就会有相应的图案,我选了一帧“福”字暗纹的和一帧兔子暗纹的,静候些时间,自己捞的纸烘干完成,装到盒里拿在手中,心里满足而充盈。

告别泾县,恋恋不舍。

了解方知伟大。

在我们陶醉于欧颜柳赵的绝妙精湛,苏黄米蔡的意气风发,成铁翁刘的精到严谨时,一张宣纸铺陈,薄如蝉翼,润如朝云,她讴歌的是大唐璀璨,她诉说的是两宋风云,她描绘的是元明百态,她勾勒的是清、民国以至近现代中华民族的屈辱和抗争,风云流转,白驹过隙,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张宣纸,她承载的是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她展现的是东方这片热土亘古以来的丰厚且璀璨的精神传承。

她可以成为厚重和珍贵的代名词,且毋庸置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