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以上的职场定律(经济学家谈职场悖论)(1)

现在有两个职场悖论,一年轻人等于便宜,二是三十五岁就淘汰。

近日经济学家储殷教授在某访谈中以自己为例,谈年轻人比以前父辈年轻时压力更大的话题。“当年本科毕业时月薪三千,当时北京房价也是3000多一平,租房吃饭都可以自己养活自己;现在很多年轻人毕业企业依然是3000月薪,但北京房价均价早已涨了10倍不止,无论租房还是吃饭现在都是难题。”

员工问财务,你是不是给我算错工资了?我来的时候老板明明说一天给我480元一天,一个月工资只有3500?财务答,没错啊,一天有24小时,480元平均每个小时就是20元,咱们一天工作8小时制,周末双休,一个月工作22天,算下来不就是不就是3520元吗?而且你每天吃饭上厕所的时间吃饭老板都没说什么,明明是你占便宜了。

这就是职场最常见的薪酬结构套路。同样是月薪一万,有人是无责任底薪一万,另一个人是底薪三千 绩效 考勤等等,看起来总是一样,实际大有故事。比如缴纳五险一金,他是一万的基数缴纳,你就是按照3000元的基数,再比如你绩效没完成,说好一个月完成一千万销售额任务,你只完成了999万,是不是没完成?你见了领导居然不鞠躬问好,是不是工作态度有问题?那扣点绩效是不是应该?

所以干一样的活,甚至你要更努力,能拿到一半的薪水已经算不错了。还有的行业收入全凭加班,你工作是按30天算全勤的,但老板算工资是按工作日算的,再精确到小时,这也合乎劳动法规定。而且现在不少企业都会核算员工一天上了几次厕所,喝了几次水,吃饭用了多少时间,午睡要了多少时间,大数据管理下工资单显示得清清楚楚。

35岁以上的职场定律(经济学家谈职场悖论)(2)

还有很多人觉得既然这样的管理方式会不公平,为什么不选择“能者多劳的计件制”?还真有这方面的研究数据,统计结果表明,随着员工的技能越来越熟练,生产速度越来越快,工价就会慢慢降低……从马克思时代到现在两百多年的时间不断证明证明,所谓计件制,只能罚懒,不能奖勤。

现在的商业文明,总结出了太多管理手段。在职场你不仅要能做事,也要明白这些说明的含义:工资上不封顶就是底薪肯定不高;工资6-8千,一般就是3000;工资面议,就是太低不好意思说,说了你可能就不来面试了;公司氛围好,除了你其他人都不干活;要求抗压能力强,钱少任务重,加班没有加班费;上班弹性工作制不用打卡,下班也要弹,一弹就到后半夜,弹走所有个人休息时间;五险一金齐全,除了法定必须执行,其他就真的拿不出手了……虽然管理本质是为人服务,但“人口红利”并不是每个人的红利。

很多人喜欢说年轻人一代不如一代,从80后到90后再到00后,每一代人都被说是“垮掉的一代”。年轻人吃不得苦,娇生惯养,但天天工作996、007、周末加班、过年开会,上班上的灵魂出窍,加班加得七窍生烟的不都是年轻人么?和赶上时代红利买几套房就能躺赚的人相比,甚至和父辈上班可以看报纸,到点就能下班相比,现在的年轻人工作还得憋屎憋尿,因为上厕所超过次数是要扣钱的……到底谁更能吃苦呢?

所以现在的年轻人真的比父辈年轻时压力更大的话题,你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35岁以上的职场定律(经济学家谈职场悖论)(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