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已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古代,一位学士带一家奴,前去游览江南风景圣地莫干山,途中学士欲讨杯茶小酌,道观主持见其衣着简朴貌似落魄秀才,随意吩咐道童:坐!茶。两人聊了片刻觉得对方有一定学识,随换了稍好的房子言:请坐,敬茶,继续长谈。又聊了一会儿,感觉对方谈吐高雅,非同凡响。随邀请对方到自己的客厅正堂切磋,很恭敬的言:请上坐,敬香茶。秀才告辞时,道人让其留下墨宝。随之狂草:“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原来秀才便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学士。

上至达官显贵,下到庶民百姓,喝茶已成为习惯。通常所说的茶是一种开水冲泡的饮品。而秦岭南麓的略阳罐罐茶却是一种可供食用的早餐型面茶,独具风格。世代流传于山村民间,已成为略阳地方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山里许多老人如早上不喝罐罐茶,一整天会疲惫不堪,打不起精神。

略阳县徐家坪正宗罐罐茶(略阳罐罐茶)(1)

略阳西部山区的家家户户都有一处火塘,吊一大鼎锅,煨两个陶瓷罐罐。冬天,全家人围着火塘烤火,现烧现喝罐罐茶,有滋有味,其乐融融。在生活困难的年月里,家里来了贵客,有时晚上也煨起罐罐烧茶待客,只是调料比平常增添了许多种类。童年,去外婆家拜年,外婆总是早早起床料理烧罐罐茶招待我们,睡梦中常常听见油炸、油炒调料的声音,伴有浓浓的、喷香的调料味萦绕在梦中。几千年来,这种烧茶喝茶的习俗,像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一样成为山里人的生活情趣,每天太阳还没有升起,农家火塘闪烁的火苗就拉开黑夜的帷帐开启新的一天,一家大小几口喝了罐罐茶,就各干其事融入了沧桑悠远的岁月!茶碗里洋溢着浓浓的、幸福的生活情致和韵味,散发着略阳淳朴的民风。

熬制罐罐茶首先要准备调料,女主人在火塘里搭上炒瓢,倒上油,炒核桃仁、韭菜鸡蛋、麻花,油炸黄豆、锅巴片、豆腐丁、洋芋丁、腊肉丁、瘦肉丁等等,这些都是农家的土特产,用时十分方便。备好料后,烤上馍馍,煨起罐罐烧茶,一个罐罐熬上茶叶水,另一个罐罐配有生姜、霍香、红香、葱根、花椒叶等煮水。熬好水后,倒入提前搅好的面糊糊,再添上熬好的茶叶水,不断用筷子翻搅。有的为了简单省事,直接把两个罐罐的作用合并为一体,熬煮一次进行。待微熬十多分钟后倒入碗中,看上去酽酽的、浓浓的,不糊不清,均匀成黄褐色。调上香脆的调料搅匀,浓浓的清香就飘逸而出。肉丁沉在碗底是第一层,豆腐、洋芋丁浮在第二层,鸡蛋浮在第三层,核桃仁、锅巴浮在第四层,表面是麻花、黄豆等为第五层,这就是被称为五层楼的略阳罐罐茶。食用时,喝一层又一层,十分顺口,嚼着香脆,回味无穷。茶的调料在烹制中十分考究,就象领导处理棘手问题一样,一定要把握好炒料炸料的火候。否则,调料要么炸的过干,浮在表面;要么炸的不够火候,沉在碗底,就喝不出“五层楼”的感觉。

略阳县徐家坪正宗罐罐茶(略阳罐罐茶)(2)

喝着爽口的茶,嚼着香脆的调料,边喝边吃烤黄的馍块,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小时候,我们就是喝罐罐茶,吃金黄的包谷面馍馍长大的。半碗茶下肚后,神清气爽,似有一种微微的热力在浑身回荡。由于用料健胃、舒活神经、提神、增热,有一定保健作用。冬天,喝了罐罐茶一天都感觉浑身暖和,常年食之干活不累,耐时不饿。年长的山民饮茶成瘾,如有一天不喝茶,就感觉一天到晚无精打彩,恹恹欲睡,干活无力,像生活中缺少了一种什么依托似的。姑娘小伙们饮茶后,脸上泛起红晕,青春旺盛,活力剧增;中老年长辈们食之则神清气爽,干活不知苦累,像一根根嘉陵江上的纤绳张弛有力,负重逆流而不颓废。

二十世纪初,国务院督学专家组来略阳验收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品尝了略阳罐罐茶,意犹未尽,念念不忘,即兴赋诗:“东西南北大鱼虾,不如略阳罐罐茶”。走出略阳的后生,常常忘不了浓浓的油茶情,久别后在略阳下了火车,第一件事就直奔西街饮食城,喝久别的罐罐茶。

据山民们介绍,他们每年杀两头猪,其中一头猪的肉和油就在每天的罐罐茶中耗掉了。这十多种调料的油炸油炒,一家数口的终日劳作,天天如此,耗去一头猪显然是毫不夸张的。

略阳县徐家坪正宗罐罐茶(略阳罐罐茶)(3)

传说,唐朝丞相权德舆南下巡查,路过兴州(略阳古称兴州),难耐对家乡的思念,途中回了趟三岔子(现为金家河镇),乡亲们为他熬制了罐罐茶接风,喝了阔别多年的罐罐茶,十分高兴,以为乡亲们的日子真的好过了。临走时,他发现嫂子在悄悄抹眼泪。十分诧异,问其真相,原来是左邻右舍你拿一点黄豆、茶叶、面粉,他拿一点核桃、鸡蛋、腊肉等做的罐罐茶。回到县衙后,他久久不能平静,怎么也吃不下县衙的大鱼大肉,就用略阳罐罐茶勉励县令勤政为民,造福百姓。数月回到朝廷后,他常常以罐罐茶自勉,依然保持了清政廉洁,忠君报国的风范。后来,忠君正义伤害了朝廷的奸诈利益裙带,遭到奸臣陷害,权丞相辞官隐居家乡兴州,改“权”为“钱”,多年后朝政派员寻找权老,当地百姓都言,此地有姓钱的,无姓权的。至今,在山环水绕,群山绵延的略阳三岔子仍有姓“钱”的后裔。

作者:裴惠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