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绕不过去的一位巨人,就是孔子,那么今天就说一说孔子和他的思想构成,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什么是孔子思想的基本内涵?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孔子思想的基本内涵(什么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什么是孔子思想的基本内涵

春秋时期,绕不过去的一位巨人,就是孔子,那么今天就说一说孔子和他的思想构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年轻时曾以“儒”为职业,就是为贵族之家操办丧事协助礼仪事务,后做鲁国卿大夫季氏的家臣,由此一度步入政界,在三年内历为鲁大夫、司空、大司寇以至摄相事三个月,但很快因政治中失意而弃职,当时已经五十多岁。孔子三十岁左右就开始收徒讲学,传说他的学生有三千人,学业较好的也有七十多人,弃职后带领学生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宣传其见解并从事讲学活动。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并整理了孔子的言行,著成《论语》二十篇,是研究孔子生平、学术的最可靠依据。

《论语》是一条条片段记事与语录组成,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而其思想的重心是对于“仁”的阐释、提倡与论断,因此孔子学术成就的主旨是建立一个仁学的思想体系。在《论语》中,仁字前后出现一百多次,从各个角度论断了其中含义,这是当时其他人物、其他著述所没有的。“仁”从字形字义上看为“二”与“人”的组合,表示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正义和优良品格。春秋时期“仁”概念出现且渐渐流行,是旧的天命论观念衰退,在天人关系上重人事的新思想兴起的反应,孔子的仁学即处于这个进步思想潮流的前列,其特点着眼于人际关系,探寻人与人相处的原则和方式,将学术的立足点置于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对于天命、鬼神,孔子不是激进的否定,而基本上是淡化与回避的态度,他也言天谈命,但有时是在无力解决迫切问题时的无奈或精神寄托,有时是悲痛、感慨等情绪的发泄,有时是将“畏天命”、“知天命”作为人所达到的境界。只有在自觉淡化鬼神观念后,才能将哲理性思考集中到人际关系问题上,建立起系统的仁学学说。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深层结果是新政治体制、新生产关系的成长壮大,而直接可见的现象就是诸侯国之间战争起伏,一国之内政治斗争不断,君臣杀弑、父子兄弟相互谋害,财产与权力再分配中充满阴谋和残害。在整个华夏境内,没有一个政治家、思想家能看出历史的趋向,没有一国显示出统一宇内重建新秩序的力量,甚至没有产生统一的欲望和思想。在这种背景下要达到社会秩序安定,恢复周礼、实施礼制乃是最自然而然的考虑。孔子思想的特点就在于强烈的希望社会秩序的平稳安定,而且是着眼于整个华夏区域而不是某一诸侯国,于是将恢复周礼作为理想,反对任何阶层违礼僭越。那怎样恢复周礼呢?孔子的总体设想不是靠一种强力来推行,而是靠每个人的自觉“克己”修养,修养的目标是达到“仁”,仁是最高的人生境界,是最高的品德、素质。真正做到“仁”当然不易,孔子认为连颜回也只能做到连续三个月没有违背仁的念头。用仁占据人的思想领域,不仅可以“复礼”,一切社会问题都能得到解决,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孔子仁学要求的品德修养首先是针对执政的统治者,为政者从修身起步,要“修己以安百姓”,执政者必须人格正派,政令的推行需要统治者以身作则,要靠执政者人格的力量,即有好人掌政才会有好的政治,这是典型的“人治”主张。于是,孔子提出“举贤才”的政治见解,要求已在官场的人应“举尔所知”,并且还列举历史事例说明任用贤才的重大作用。“人治”思想与“举贤才”主张都与西周的礼制格格不入,甚至有所对立。西周政治制度实行的是以“礼”为本的“礼治”,礼治依据的是宗法关系下天生的身份等级,而不是人的素养,孔子主张以人为本的“人治”打破了宗法制度对人格的漠视,是历史的进步。按照西周礼制,不但周王、各诸侯地位按宗法世袭,而且卿大夫也以身份等级不分贤愚的自然袭任,即所谓“世卿世禄”。孔子提出“举贤才”、“学而优则仕”,是极进步的思想,是对周礼的一项否定。

因此,孔子为了谋求社会秩序稳定,疾呼“克己复礼”并身体力行,表现为保守复旧,而按其仁学思想探寻人与社会政治问题时,则得出进步的新见解。从思想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仁学才是孔子思想学术的核心,“仁”不仅是最高的道德、伦理规范,而且也成为政治行为的原则,形成一个思想体系。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样,“仁”又被视为一种比生命更宝贵的神圣节操,具有无可比拟的崇高性,成为儒家学派用于修身治国的精神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