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芸知道》在没上映前,就被说成是冯小刚导演的"私货",讲述的是其挚友真实的经历,无论是怀念还是致敬,出发点总是没错的。有爆料称,故事中大概百分之八十的剧情都是真实经历,不是杜撰。据说在拍完病床中生离死别的那幕戏后,冯小刚导演泪洒片场。

黄轩和杨采钰再聚首(只有芸知道黄轩杨采钰上演生死分离)(1)

这部电影取景新西兰,景美人更美,每一帧都像一幅画,美到窒息。从《芳华》,时间再久远些,到《非诚勿扰》系列,冯小刚的影片风格更向艺术片靠拢取景取得好,拍景拍的好,从三亚拍到新西兰都是青草匆匆,生机无限的美地。

黄轩和杨采钰再聚首(只有芸知道黄轩杨采钰上演生死分离)(2)

我承认,看完这部电影以后心里五味杂陈,不懂怎么言表,懂得人自然会懂,不懂得人自然不懂,这注定是一部小众的片子。有人说电影太过美好,不像现实,还有人说整个片子都太过平淡,不适合在电影院观看,更适合在雨后的咖啡馆。其实一切都有更好的解释。


"风芸际会"


影片刚开始讲述的是中年的男人隋东风(黄轩 饰)在妻子罗芸(杨采钰 饰)死后,为她完成遗愿,将妻子的骨灰带到几个不同的地方,通过三段回忆追忆妻子罗芸的一生。第一段回忆中的相遇,相知,琴瑟和鸣日久生情。再到第二段的相濡与沫,波澜不惊,平淡一生,最后第三段厄运来临,两个人最后的际会,知晓了隐瞒了多年的秘密。故事娓娓道来,利用各种穿插、倒叙,只为了故事不再那么平平无奇。这部电影的音乐是让人非常值得肯定的,配乐统一的一点,就是"柔",不管是轻音、独声还是和声,都是很柔、很慢,很悠扬,很直击人心。

黄轩和杨采钰再聚首(只有芸知道黄轩杨采钰上演生死分离)(3)

比如隋东风为了完成妻子罗芸的心愿,不远万里去租船寻鲸,终于在海面上等到难得一见的蓝鲸,在罗芸的骨灰随风而逝的时候,谭维维的嗓音催人泪下。影片中利用特写的方式,记录了这一段,很唯美文艺。影片的表现足够真实,男女主的喜欢都是从一个个小细节来发现。倒叙开头,影片分为三段回忆的剧情描述,剧本中的台词,很美很像诗,构成了90多分钟的故事,让人不会混乱却又代入其中。风与云都是漂浮不定的东西,开始女主一直不幸运,男主一直很幸运。直到他们遇见了彼此,就都变得幸运了。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一场慢节奏的电影,一段相濡以沫的爱情。那一座房子,住着一对从未见过面的男女;那一辆347路公车,有着一双彼此眼熟的人儿;那一场赌注,弥留下一段15年的婚姻。和以往的风格不同,《只有芸知道》走的是文艺爱情片的道路,遭遇了习惯拍商业片的冯小刚导演,吸引了不喜欢文艺片的观众,遭遇了票房滑铁卢,由此可见冯小刚导演也在寻求艺术风格上的转型。虽然首日票房不佳,但是依旧可以看出来,冯小刚导演的功力并没有退步。

黄轩和杨采钰再聚首(只有芸知道黄轩杨采钰上演生死分离)(4)

影片当中的镜头运用堪称文艺片的典范,比如罗芸坐在隋东风的自行车上,镜头没有拍摄她的表情,反而对准了她的腿,一些细微的肢体语言,就表现了在两人之间流淌的情愫。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而面对着大海,随东风撒骨灰镜头,同样值得对其肯定。这个镜头平常的拍摄肯定是全景拍摄隋东风悲痛欲绝的表情,而冯小刚导演则是用一只手的慢动作把不舍、痛苦的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房子、车子都不能给我安全感,只有你能!"


影片一出,就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有人说《只有芸知道》剧情毫无逻辑,虽然冯小刚在拍前就告诉大家这是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但是还是有人质疑剧情的真实性。其实很容易就能解释这一切,女主活不过四十岁却义无反顾的嫁给了男主,男主为了女主不吹笛子放弃理想,两个人的命运就像一场赌局一样,回想下我们在爱情中的模样,这个样子并不奇怪。在心爱的人面前,我们都在夸大其词的炫耀自己,感觉只要是自己可以办到,就会义无反顾的去做,不是因为自己有没有能力,而是一句我爱你。

黄轩和杨采钰再聚首(只有芸知道黄轩杨采钰上演生死分离)(5)

爱情面前本就没有逻辑,就好比一个早已知晓自己只能活到四十岁的女人,你跟她说什么的逻辑,对她而言,这个世界本就是不公的,她的生命没有常人的逻辑。房子和车,理想和现实,都是现实的逻辑。房子、车子、票子从不是爱情的必需品,当已经知晓生命尽头的时候,这些早已不重要,唯有爱的人最重要。所以当女主说出这句"房子、车子都不能给我安全感,只有你能!"这句话不是浪漫主义,而是她的现实主义。

黄轩和杨采钰再聚首(只有芸知道黄轩杨采钰上演生死分离)(6)

《只有芸知道》是一封写给爱人的情书,更是冯小刚导演的转折点。电影里,只有芸知道,风在哪边吹,人在哪边跑,爱在何处生,情在何处长,可是此刻,电影之外,我们都知道,爱过的那些人,那些事,永不泯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