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洪

题记:丝厂的文艺活动非常活跃,1956年就成立了职工业余剧团,并制定了《团章》,其任务是以文化艺术形式向广大职工及其家属进行共产主义教育,满足职工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并领导与具体帮助各车间、工段开展职工业余文艺活动。歌唱姜瑞芝的曲艺、歌曲节目,每次演出都受到热烈欢迎。

长征组歌讲述红色故事(纪实28组的故事之三)(1)

1959年张玉兰(左二)与工友排演女声小合唱《跃进花儿开满厂》,在全市业余文艺汇演中获奖

寻找那段历史

1960年2月26日的《淄博日报》上,刊载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英雄歌儿唱不完——山东琴书“缫丝能手姜瑞芝”观后》,说是周村代表团在全市业余文艺创作汇演中演出的。循着这条线索,去年5月找到刚好86岁的刘洪早,我们相识40多年了。他退休以后,开了个乐器店;1989年,女儿想学琵琶,还是从他店里买的。刘洪早,山东诸城人,9岁丧父,在两个叔父的教导下,他的音乐天赋得以激发,吹拉弹唱无所不会,15岁被部队文工队相中,成了一名文艺战士。1955年转业,先后在市京剧团、歌舞团、五音剧团工作过,主要工作经历是在周村文化馆从事音乐创作,曾任副馆长、馆长。60年代,他的《手扬鞭儿唱山歌》《俺村有个王大娘》《赶牛山》等歌曲,风靡一时。

我问刘洪早:“你知道1960年全市群众业余文艺汇演,曾经有一个节目是山东琴书《缫丝能手姜瑞芝》吗?周村代表团演出的。”

“咋不知道?我写的!” 他脱口而出,但转而又边想边说:“是河南坠子吧?还是河南梆子?”一时他又拿不准了,我说不急,慢慢想想。

他说:“当年写姜瑞芝的作品很多,有山东琴书,也有河南坠子,我还写过歌曲。”

“有没有保存下来?”

“没有。这我记得清楚,因为不满意,所以没存。”

我采访姜瑞芝时,说起见到刘洪早,并把我与洪早老师的合影给她看,她问我“刘洪早年龄挺大啦,有八十多了,他当过兵。”我说,是啊,他今年86岁了。70年代他家就住在丝厂平房宿舍,我还去过。我问:“他家属在厂里干什么?”她说:“他家属也是缫丝的”。我说刘洪早写过唱你歌曲,当时在学校传唱。她笑了,说:“有人前几年见到我还说,小时候在学校里天天唱歌颂姜瑞芝的歌,还不知道唱的是你呢。”

长征组歌讲述红色故事(纪实28组的故事之三)(2)

2018年5月2日,作者与刘洪早(左一)孙广瑞(中)参观“三转一响”博物馆

演唱者张玉兰

当年歌唱姜瑞芝的曲艺节目山东琴书《缫丝能手姜瑞芝》,1960年在全市业余文艺创作汇演中,由周村代表团演出并获奖。经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原作者夏侯坚老师。他对于已经过去近60年的那次创作活动记忆深刻,第一段唱词脱口而出:白云山,红日照,彩凤飞翔;淦河水,碧波荡,金龙翻江。在那淦水旁,有一座缫丝厂,厂里边有许多缫丝的能姑娘。唱词接下去就是“二八组,姜瑞芝”如何如何,已记不完整了。但是,他清楚地记得,当时是周村区工人俱乐部主任吕志忠提议,用山东琴书的艺术形式来歌颂姜瑞芝的事迹。为此,经他安排,夏侯老师到制丝厂住了一个月,与姜瑞芝及28组开过几次座谈会,进行了深入了解。唱词写好以后,夏侯老师套用了中央广播艺术团说唱团的山东琴书《装灶王》的琴谱。由原淄博十九中的学生孙红旗和街道文艺骨干杨艳琴演唱,伴奏三人,顾珣老师拉坠琴,夏侯坚老师打扬琴,刘荣海弹三弦。山东琴书《缫丝能手姜瑞芝》在全市群众业余文艺汇演后,还参加了全省群众业余文艺汇演中,并获奖。

我本来想,此事到此为止了,山东琴书也好,河南坠子也好,当年的作品、演出情况就此了结了。可是,没想到竟然峰回路转,不仅意外找到了山东琴书的作者,更意外的是找到了河南坠子《歌唱姜瑞芝》的作品.喜出望外的是不仅有伴奏者的姓名,而且还有演唱者的报道,配发了演出照。据老厂长聂玉君介绍,伴奏杨心民是车间统计员,有文才,会弹唱,字也写得好;河南坠子的唱词就是他执笔写的,经过大家讨论修改而成。聂玉君至今还大体记得唱词开头的几句:“我市周村有一个制丝厂,厂里有许许多多的好姑娘,生产成绩说不完,缫丝事迹真辉煌。姜瑞芝在那缫丝车间把车看,这姑娘手巧能干成绩强,她本是厂里的一面红旗手,各样工作数得上。”

长征组歌讲述红色故事(纪实28组的故事之三)(3)

1959年2月27日《淄博日报》刊登张玉兰演出的报道

关于演唱者,聂玉君印象当年金秀英唱过河南坠子,并告诉我寻找金秀英的线索;了解到金秀英的确唱过河南坠子,有歌唱丝厂食堂先进事迹的,也有控诉包办婚姻的内容,但没唱过《歌唱姜瑞芝》。我向她问到张玉兰的情况,她们是1953年同时从聊城临清卷烟厂调来的;建厂之初,省工业厅从临清调来50多人,60年代陆续返回,仅留下十余人。金秀英告诉了我一个她老乡王庆兰的电话,据说不久前王庆兰回老家时还与张玉兰见过面。我又通过王庆兰要来了张玉兰的电话。通过电话了解,张玉兰曾任缫丝车间三工段11组组长,1964年调回临清。张玉兰是生产上的能手,曾经三个季度被评为厂的先进生产者,同时,她也是文娱活动积极分子,所以报上说是“英雄歌儿英雄唱”。她对待生产、文娱活动都很严肃认真,不怕困难。领导上为了开展文艺活动,和培养文娱人才,让她学习河南坠子。张玉兰同志是个先进人物,模范唱模范,感情表达的就更真实细致,演出也更加动人心弦,博得大家的一致好评。《歌唱姜瑞芝》在市里演出并获奖后,还到博山、张店、周村等区及厂矿演出。姜瑞芝还能记得 “黑头发大辫子,大眼睛双眼皮;花褂子,蓝裤子” 几句唱词;原词是:“姜瑞芝家住山东乳山县,论工龄已有整八年,这姑娘年轻轻,满面春风真和气,黑头发大辫子,大眼睛双眼皮;花褂子,蓝裤子,穿戴打扮多整齐;她思想进步觉悟高,钻研能干好武艺;生产计划季季完成的好,连续十一个季度啊,红旗榜上插红旗。”

长征组歌讲述红色故事(纪实28组的故事之三)(4)

淄博制丝厂缫丝女工、河南坠子《说唱姜瑞芝》演唱者张玉兰

张玉兰81岁了,嗓音依然明亮清澈,节奏明快,只是临清乡音浓重。当年,丝厂通过省总工会,介绍她到了济南大观园说书场,跟艺人郭文秋学了一段《杨宗保下山》。由于她苦学苦练,仅仅四五天的时间,就大体掌握了河南坠子的演唱技巧。

名家风采

长征组歌讲述红色故事(纪实28组的故事之三)(5)

全国劳模、国家一级演员郭文秋,河南坠子乔派传人,曾任济南市曲艺团团长

郭文秋1935年出生于河北省冀州,原姓崔,9岁时被卖给济宁的梨花大鼓班主郭立轩为养女,取名郭文秋。10岁又向曹永才学习河南坠子,她说新唱新,大胆革新,终于脱颖而出,代表曲目《送梳子》于1958年获全国首届曲艺汇演优秀节目、优秀演出奖。她坚持常年深入农村、工矿、部队,为工农兵演出,还热心辅导培养全国各地青年演员近百名,被树为全国曲艺界的“四面红旗”之一,成为当年山东省唯一获文化部嘉奖殊荣的人。她是国家一级演员,退休前任济南市曲艺团团长、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主席,还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和山东省政协委员。张玉兰当年找到她学坠子,如此“大腕”级的演员,能用一时间悉心教导一个毫无基础的工人,实属难能可贵。

丝厂的文艺活动非常活跃,1956年就成立了职工业余剧团,并制定了《团章》,其任务是以文化艺术形式向广大职工及其家属进行共产主义教育,满足职工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并领导与具体帮助各车间、工段开展职工业余文艺活动。剧团分为戏剧组、舞蹈组、歌咏组、音乐组、剧务组,固定每星期二至三次集体排练和学习时间。像舞蹈组,排练演出过手鼓舞、藤圈舞、扇子舞等节目,多次在市区文艺汇演中获奖;还排演过话剧、歌剧等各种小型文艺节目,甚至排演过歌剧《白毛女》。徐承君、王会先后扮演白毛女,赵厚仁扮演杨白劳,孟庆云扮演黄世仁,魏开业扮演穆仁智,导演是请了市文工团的王会新。虽然演出场次不多,却引起很大轰动,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

长征组歌讲述红色故事(纪实28组的故事之三)(6)

1959年在威海疗养的劳模们演出大练钢铁题材的话剧,28组的范洪雪(左四)参演

长征组歌讲述红色故事(纪实28组的故事之三)(7)

长征组歌讲述红色故事(纪实28组的故事之三)(8)

新书发售

李庆洪老师的《二十八组的故事》已出版发行,该书共五十多万字,三百多张历史珍贵图片。

订价:80元包邮。详询请扫右方二维码或添加hong_58520

长征组歌讲述红色故事(纪实28组的故事之三)(9)

本文为李庆洪先生原创文字,若需转载请联系此公众号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文史探微》

长征组歌讲述红色故事(纪实28组的故事之三)(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