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吹尽始见金—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重新登陆剧场(下)

6. 《杜泉山》保密的秘密

按说以国务院总理的名义调动一个演员,应该是一个轻而易举的事情,应该按照组织程序,透明公开的开展。

但这件事情为什么这么神秘?原来这里头有一个特殊的原因:这是江青的想法!

杨春霞到《杜鹃山》剧组后才知道,这部戏处于刚刚排练阶段,上级要求要保密,这是贯彻江青的三条意见要求:

一是在八个“样板戏”之外再搞出来的戏剧作品,一定要达到“样板戏”的水平,精益求精;

二是现在不急于公开演出,到公开演出时会更加引人注意,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

三是如果急于拿出来演,发现不少要修改的地方再改就不好了。

按照江青的意见,剧组在公演之前都要处于保密状态。全体演职人员每天都吃住在团部,不准外出,更不准回家探亲。排练时实行全封闭,不让外人旁观。

7.先前饰演贺湘的两名演员都是师叔辈名旦

在杨春霞调入北京京剧团之前,北京京剧团曾经两次排演《杜鹃山》,第一次是为参加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排演的《杜鹃山》(以下简称观摩大会版);第二次是1968年后江青主抓样板戏创作后指示北京京剧团重排《杜鹃山》(当时称《杜泉山》)(以下简称1968年重排版或称《杜泉山》),杨春霞调入担任主角的时候,1968年重排版没有通过,等待她担任主角继续排演。

观摩大会版《杜鹃山》出演贺湘的演员是当时梨园名旦赵燕侠。

赵燕侠1928年出生于河北武清。出身梨园世家,自幼在父母的督导下练功学戏,7岁随父赵小楼在杭州、上海、武汉等地搭班演出,14岁到北京后师从荀慧生、何佩华、李凌枫、诸如香学习青衣、花旦,15岁以一出《大英杰列》崭露头角。

曾与名家杨宝森、金少山、马连良、侯喜瑞等合作演出传统剧,戏路较宽,文武不挡,唱腔悠扬宛转,节奏明快,唱念清脆甜亮,咬字特别清晰。

1947年组建燕鸣社,在京、津、沪等地演出,赵燕侠所演《红娘》、《花田错》等,在继承荀派表演风格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突破传统技艺,唱念做打别具一格,深为观众喜闻乐见。

新中国成立后,改燕鸣社为燕鸣京剧团,于1961年并入北京京剧团,赵燕侠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等同台演出,在《白蛇传》、《红梅阁》等剧目中唱大轴。

1963年北京京剧团排演了现代京剧《芦荡火种》(后改名为沙家浜)和《杜鹃山》,赵燕侠分别担任阿庆嫂和贺湘的角色,成功塑造了江南水乡党的地下工作者和农民武装党代表等两个艺术形象,而且这两出戏都参加了1964年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反响都很好。

现代京剧杜鹃山有字幕完整原创(风沙吹尽始见金)(1)

图7 赵燕侠在《芦荡火种》中扮演的阿庆嫂

现代京剧杜鹃山有字幕完整原创(风沙吹尽始见金)(2)

图8 赵燕侠在1964年版的《杜鹃山》中扮演贺湘

虽然说在北京京剧团1964年版的《杜鹃山》中,贺湘是二号人物,而由裘盛戎扮演的乌豆是一号人物,但在北京京剧团选送的两出参加全国汇演的现代京剧中都担任女主角,可见赵燕侠的实力。

现代京剧杜鹃山有字幕完整原创(风沙吹尽始见金)(3)

图9 1964年版《杜鹃山》中的乌豆(裘盛戎饰)与贺湘(赵燕侠饰)

1968年重排版《杜鹃山》(当时剧名为《杜泉山》)最开始饰演贺湘的是杜近芳。

杜近芳,1932年出生于北京,幼年从律佩芳学习青衣。1948年拜王瑶卿为师,后又拜梅兰芳为师。 1951年参加中国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工作团。先后与李少春、叶盛章、袁世海、叶盛兰等合作,技艺日益精湛。曾多次出国演出,两次获得金质奖章。

在50~60年代,创演了《柳荫记》、《谢瑶环》、《白蛇传》等。所演的《野猪林》等传统剧和现代剧《红色娘子军》等均被摄成影片。她嗓音宽厚、嘹亮,高低自如,音色甜美,唱腔舒展大方,念白清楚明快,表演细腻感人,有深厚的创作功力。

现代京剧杜鹃山有字幕完整原创(风沙吹尽始见金)(4)

图10 《红色娘子军》中杜近芳饰演的吴清华

因为杜近芳是拜梅兰芳为师,杨春霞的老师言慧珠也是拜梅兰芳为师,论辈分,杜近芳算是杨春霞的同门师叔了。另外,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是我国京剧旦角行当中四大艺术流派的创始人,他们应当属于同一辈分了,赵燕侠拜荀慧生为师,这样算来,赵燕侠也属于杨春霞师叔一代了。

8. 杨春霞迎难而上

杨春霞刚到《杜泉山》剧组扮演柯湘时,面临着三大难题:

一是普通话不标准。她生长在上海,说上海话,过去演传统戏时,语言上没有多大障碍,但演现代京剧需要讲好普通话。普通话这一关她必须过。

二是形象差距大。杨春霞过去主要演古代佳人,虽然也主演过几部现代戏,但还没有完全摆脱旧形象的路子。现在她要演一位文武双全的女共产党员,必须重新改造自己的形象。

三是戏份过重。过去她演过许多主角,但哪一部戏中也没有《杜泉山》戏份这样重。从开场到结束,她每场都有大量的念白和唱腔,还有武生的舞蹈和武打动作。

为此,杨春霞细心倾听别人讲普通话,回去后纠正自己的口音,不久即讲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戏份重,她不怕。她有一种迎难而上,不怕吃苦的精神。对她来说,最难也是最需要下工夫的,是她与柯湘的形象差距。

为了演好柯湘,杨春霞对柯湘这个剧中人物的出身、革命经历、革命觉悟、性格等作了认真研究与思考,努力在思想上动作上和生活上把自己与柯湘融为一体。戏中的柯湘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杨春霞就到南方农村去体验生活,到井冈山去体验生活。

9.王树元再上井冈

话分两头。

差不多与北京团创作《杜泉山》的同时,上海也在组织“秋收起义”题材作品的创编。1969年上海成立了由编剧王树元、宗华、倪竞雄、黎中城、作曲阿克俭等组成的创作组,改编京剧《杜鹃山》。

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对原话剧中的情节进行核实,王树元向领导提出再一次赴井冈山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的请求。在得到批准后,王树元只身投入到罗霄山脉中段的山水和村镇之中。

王树元随身携带笔记本,每天进行访谈、参观、考察,在阶级斗争弓弦紧绷的时代,他的行为引起了当地驻军和民兵的注意,他们怀疑王树元是借“文革”串联之机混进山区的特务;王树元向他们出示介绍信,但他们怀疑介绍信是假的。

于是就在党史中著名的“三湾改编”的那个地方,将王树元软禁起来,并马上向王树元所在单位发函调查。单位闻讯十分着急,立即回复函件证实王树元的身份。当地政府得知实情后才开始积极支持王树元的调研工作,并提出了派吉普车和战士陪同采访的请求,但王树元婉言谢绝了,继续一个人开展调研工作。

那段日子,王树元克服了山区山路崎岖、物质匮乏,气候多变等难以想象的困难,从盛夏到严冬,他风雨无阻、夜以继日,先后调研访问了长沙、安源、萍乡、井冈山、茶陵、平江、浏阳、文家市、醴陵、宁冈、莲花、永新、修水、铜鼓、三湾、衡阳、韶山等30多个县的红色据点的老红军指战员。

他深入萍乡煤矿,与矿工们同吃、同住、同下井挖煤,听老矿工们讲述以前的生活和斗争经历,详细记录了毛泽东在安源的活动和工人大罢工的背景、过程、影响等宏观情况,同时还收集到了工人斗争和生活的细节资料。

在井冈山,他沿着毛泽东和红军走过的足迹倾耳注目,从红四军成立的时间地点人数和部队编制、任职名单到一次次大小革命实践活动的发生发展,从秋收暴动的详细过程到湖南农民协会宣传印行的农民小丛书、标语口号,他都尽可能搜集并记录下来。

历时半年,王树元记录了采访笔记363页,约25万字。与先前积累的资料合并,形成了“秋收暴动井冈山斗争素材”笔记,共6册,约45万字。

经过实地调研,系统梳理和分析所积累的素材,证实了话剧《杜鹃山》所描写的安源工人生活、秋收起义、井冈山斗争的历史、政治情况以及所塑造的一些艺术典型都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从而坚定了“改编京剧,不能脱离开话剧原著,应在话剧原著上进行”这一指导思想。

这些深入一线的艰苦细致的调研工作为后续剧本改编工作夯实了基础。

10.于会泳重组班子

于会泳时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理论系副主任,按照江青的要求,他开始接手《杜泉山》排演工作。于会泳具有丰富的音乐创作经验,而且平易近人,是一名实干家。他立即组织人马对该剧剧情、唱腔、武打等进行了全面改造,同时对剧组人员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

1970年年末,于会泳把上海的王树元、黎中城调到北京,成立了由王树元、汪曾祺、杨毓敏、黎中城组成的编剧组,王树元任组长,汪曾祺任副组长。

王树元前面的调研成果恰如雪中送炭,直接就为《杜泉山》的创作提供了支撑,《杜泉山》改编时增加的细节有的就是直接取材于王树元的调研成果。

导演组由周仲春、张宾江分管表演和调度,请来著名话剧演员刁光覃、朱琳负责指导演员的念白。

唱腔和音乐设计由于会泳亲自担任,辅以龚国泰与胡炳旭。

演员阵容除了指定杨春霞出演女一号之外,还作了其他调整。

具体角色分配是:杨春霞、杨淑蕊、严桂祥饰柯湘A、B、C角,马永安饰雷刚,高牧坤饰田大江,李宝春饰李石坚,张学海饰郑老万,刘桂欣饰杜妈妈,王忠信饰温其久。剧组成立后,又去井冈山短期体验生活。

剧中人的姓名也多有改动,如贺湘改为柯湘,乌豆改为雷刚,石匠李改为李石坚,温七九子改为温其久等。

后来具有广泛影响的“柯湘”就是从这时才正式明确的。

编剧组先是分析和总结北京团原《杜泉山》稿本的长处和问题,在此基础上,重新编写。他们重新讨论了全剧的结构、场次、情节、人物、冲突、主要唱段等,然后进入改稿的写作。采用分头执笔,相互修改,集体讨论定稿的办法,形成初稿后征求专家意见,再修改成第二稿。经于会泳审阅后,又进行了最后一轮修改。

现代京剧杜鹃山有字幕完整原创(风沙吹尽始见金)(5)

图11 于会泳向演员说戏

11.一切以柯湘为核心

当时的政治性要求是“三突出”,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最主要的中心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为了强调“党指挥枪”这一原则性要求,新版加强了对柯湘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话剧本里,乌豆居于更突出的位置。新稿本把柯湘确定位第一号人物,把柯湘的作为剧本的核心,一切的动作设计、场景安排都要围绕柯湘来组织。

增写了党组织安排柯湘与爱人赵辛一同来寻找雷刚,而赵辛在途中英勇牺牲的细节,使得剧情更加符合现实。

为了把柯湘刻画得更真实丰满,重新为柯湘设计了好几段重要的唱段,如诉说家世的“家住安源”、表现革命信仰的“乱云飞”等。

增加了柯湘给战士们打草鞋和柯湘为田大江缝补衣服等细节,既表现了女性特有的柔美和细致,又表达了党代表对农民自卫军战士的关爱,使得柯湘这一英雄形象更具有普通人的色彩,和蔼可亲,与群众打成一片。

为了在矛盾冲突中凸显柯湘的革命本色和机智勇敢的特征,还加强了戏的矛盾冲突。如第五场“砥柱中流”,雷刚下山后,温其久煽动战士们下山一段戏,在表现柯湘与温其久的矛盾时,安排了四个戏剧冲突的浪头。

为了多侧面地塑造柯湘的党代表形象,凸显她文武兼备,体现她指挥若定、身先士卒、奋不顾身等人物特性,创作组打破了行当的界限,选用借鉴了男角的一些程式动作,如“跨腿转身”“双腿磋步”“捧链击匪”等动作,为她增添了许多精彩的舞蹈设计,使人物形象更加高大、鲜明。

12.重新调整戏场次安排

这个新的稿本与话剧本相比,结构、剧情、人物设置没有大动,但作了局部的调整。如把原来第四场的前半部分单独为一场戏,就是新本中的第四场“青竹吐翠”,写柯湘来到杜泉山之后的面貌变化。

人物方面,话剧中杜小山结局是中途就牺牲了,新稿中为了提现后继有人这一概念,改变了杜小山的结局;原来话剧里没名没姓的“长工”,现设置为田大江这一人物,戏份增加,第七场由他带领飞越鹰愁涧,并写他在战斗中牺牲。

新稿共有九场戏,分别为:

一、长夜待晓

二、春催杜鹃

三、情深如海

四、青竹吐翠

五、砥柱中流

六、铁窗训子

七、飞渡云堑

八、雾岭初晴

九、漫卷红旗

13.于会泳要求念白押韵

于会泳在审稿后提出了一条意见:全剧念白通体押韵的形式,朗朗上口,便于传播记诵!

这是一次大胆的艺术创新尝试。

在我国传统京剧中,通常是唱词合辙押韵,而念白不押韵或少部分押韵。但是把全剧的念白都写成韵语,这在京剧史上还没有先例。因此,如何让这种通体押韵的念白与歌唱、舞蹈部分在韵律、节奏方面和谐统一、相融无间,是摆在编剧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那段时间,大家“封闭”在一个房间里专门研究韵白,于会泳和四位编剧一起,每次翻开剧本,都是一次重新的精雕细琢。语言既要合乎韵律,精致凝练,娓娓动听,还要符合剧情,深化人物,富有感染力。他们反复研讨唱词、对白,从头到尾,字斟句酌。大家精诚团结,集思广益,你一言我一语,反复推敲,反复诵读,最后把意见比较一致的方案当场敲定。

最终,念白几乎全部变成铿锵悦耳、节奏明快的诗词化韵白。如雷刚与杜妈妈的对白“久旱的禾苗逢甘露,点点记在心!”“千枝万叶一条根,都是受苦人。”柯湘“风里来,雨里走,经年劳累何所有?只剩得,铁打的肩膀粗壮的手。”雷刚“豪门不入地狱,穷户难进天堂!”杜妈妈“砍不尽的南山竹,烧不死的芭蕉根!”李石坚“不下汪洋海,难得夜明珠!”温其久“队长入险境,情况更严重。火速带兵下山,不能犹豫不定!”等,生动的语言,把正面人物的英气豪气、反面人物的阴毒诡秘刻画更加鲜明。

口语的提炼、民谣的翻新、古典的借鉴,使整个念白波澜起伏,错落有致,不仅增强了音乐感,呈现出韵律美,还有着较高的文学性,令人耳目一新,大大增强了该剧的艺术感染力。

后来的演出效果证明:这种创新尝试是成功的!

14 唱腔设计借鉴了现代歌剧的方法

新版本重新设计了唱腔、音乐,运用了歌剧创作中“主导动机”的手法(主导动机指一个贯穿整部音乐作品的动机。动机是音乐语汇的短小构成,通常的长度在一到两个小节。例如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命运敲门的动机,这个动机就是整个命运的主导动机,整部交响曲就是由他构成,不单单在第一乐章中反复出现,在所有乐章都频繁变形出现),为柯湘设计了一个象征她形象的音型(也称“特性音调”),并在全剧中贯串使用。

为柯湘等英雄人物设计了重要的唱段或成套的唱腔。

如柯湘在第二场里的〔西皮娃娃腔〕“无产者等闲看惊涛骇浪……”,第三场里的〔反二黄〕”家住安源萍水头……”和〔反二黄原板〕“黄连苦胆味难分”,第五场里的〔二黄〕“乱云飞松涛吼群山奔涌……”等;

雷刚在第一场里的〔西皮原板〕“三起三落几经风浪……”、第五场里的〔二黄〕“大火熊熊浓烟卷……”等;

李石坚在第四场里的〔西皮娃娃调〕“杜鹃山青竹吐翠蓬勃向上……”等。

音乐中还融入了一些湖南、江西民歌、戏曲音调的元素。

15.一鸣惊人

经过全体演职员一年多的封闭排练,终于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江青看了“崭新的《杜泉山》”很满意,提了点小意见:“柯湘衣服太整齐,要有破碎、血痕,袖子要划破一长条,杜鹃花不红,可以去湖南看看……”“柯湘主调音乐要京剧化一些,使之有京剧味。京剧还要姓京。京剧要推陈出新,是肯定的,但是,我们要照顾一下老的人,他们一下子不习惯。”

1973年6月25日晚,修改后的京剧《杜泉山》在北京工人俱乐部举行审查演出,周恩来、叶剑英、华国锋、董必武等中央领导观看了演出。

周总理说:“这个戏,从戏到演员都有很大的变化。对外交部说一下,这个戏很好,值得看一看。杨春霞有很大变化,很不容易”。

叶剑英同志说:“面貌大变。大家都说这是很好的戏,从内容到艺术都好”。

审查演出后,于会泳打电话给剧组,说:“中央领导的意见,《杜泉山》还是改名《杜鹃山》好。”于是京剧《杜泉山》恢复了《杜鹃山》的剧名。

1973年9月,京剧《杜鹃山》在北京正式公演。北京京剧团的《杜鹃山》演出剧本,由10月号的《红旗》杂志和10月10日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同时发表,署名“编剧 王树元等”。

以革命现代京剧电影《杜鹃山》为蓝本,1974年《杜鹃山》电影搬上银幕,电影由北京京剧团演出,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导演谢铁骊,杨春霞、马永安、李咏、刘桂欣等主演,借助于电影中杜鹃山的美好景色和柯湘的俊美形象走向了全国城市农村的千家万户。

现代京剧杜鹃山有字幕完整原创(风沙吹尽始见金)(6)

图12 电影《杜鹃山》剧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