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故事会#古时候,四川剑阁有个叫程孝思的人,眉清目秀,从小就异常聪明,能写出一手好文章程孝思的父母很早就去世了,家里非常贫困,连饭都吃不上只好去求当地的士绅胡银台,希望能在他那里谋取个文书的差事,混口饭吃,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聊斋狐家二姑娘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聊斋狐家二姑娘的故事(故事胡四娘的故事)

聊斋狐家二姑娘的故事

#故事会#

古时候,四川剑阁有个叫程孝思的人,眉清目秀,从小就异常聪明,能写出一手好文章。程孝思的父母很早就去世了,家里非常贫困,连饭都吃不上。只好去求当地的士绅胡银台,希望能在他那里谋取个文书的差事,混口饭吃。

胡银台不知道程孝思的文字水平怎么样,就出个题目让程孝思写篇文章试试看。程孝思笔舞龙蛇,很快就写好了。胡银台看了后非常高兴,说:“这个年轻人这么有才干,不会长久贫困的,可以把女儿许给他。”

胡银台在官府里有职位,有人说也就相当于现代的信访局局长。

胡家有权有势,也很富裕。胡银台还娶了几个姨太太。正房夫人和姨太太先后生下三个儿子、四个女儿。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都是还在大人怀抱中时就跟大户人家订了亲。

只有小女儿四娘,是姨太太生的。四娘的母亲早就死了,也许有人嫌弃她是偏房生的,也许是在家里没人疼爱,没人关心她的婚事,四娘十五岁了还没有订下亲。

胡银台看中了程孝思的文才,就把四娘许给了程孝思,招他为上门女婿。家里家外都有人讥笑胡银台,认为他老糊涂了,竟然把一个穷鬼招为女婿。胡银台毫不理会众人的讥笑,派人安排了房子,又打扫好了房间,让程孝思住下,饭食、衣服都优厚周到地供给。

胡家的几个公子哥们谁都瞧不起程孝思,不愿和他在一起吃饭,连胡家的仆人、奴婢们也常常讽刺挖苦程孝思。程孝思默默地忍受着,毫不计较,只是一门心思刻苦攻读。众人在一边故意厌恶地讽刺他,程孝思照旧读书,停也不停;那些人又鸣锣敲钟,前后捣乱,程孝思想“我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干脆拿起书本,跑到卧室里去读书。

当初,四娘还没出嫁的时候,胡家来了个算命先生。据说这个算命先生能预知人的贵贱,说话很灵验。胡银台让算命先生把几个子女挨个看了一遍,算命先生都没有说一句奉承的话。只有四娘来了以后,才说:“这是真正的贵人!”大家听了,心里都暗暗发笑。

等到四娘嫁给程孝思,姊妹们都叫她“贵人”,借此嘲笑她。但是,四娘性情端庄,平时沉默寡言,绝不与人争辩。她听到别人叫“贵人”,明知是在讥笑她,就装作没听见,处之泰然。也许是狗眼看人低,渐渐地连胡家的丫鬟、婆子们都这么叫起来。

四娘有个贴身的丫鬟叫桂儿,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十分不平,大声对丫鬟、婆子们说:“你们怎么知道我家郎君就不会做大官?”二姊听到后,嗤之以鼻,说:“程郎如果真做了大官,你就挖了我的眼睛去!”桂儿发怒地说:“到那时,恐怕你也舍不得两颗眼珠子!”二姊的丫鬟春香帮着主人说:“二娘如果食言,我用我的双眼代替!”桂儿更加愤怒,拍着巴掌发誓说:“管教你们都成了瞎子!”

二姊恼恨桂儿言语冲撞了主子,认为她不懂规矩,甩手就给了她几个巴掌,桂儿号啕大哭。胡夫人听说这件事后,也不置可否,只是微微冷笑了一声。

桂儿见无人作主,就吵嚷着向四娘哭诉这件事情。四娘在房间里正纺着线,听完桂儿的诉说后,既不动怒也不说话,照旧纺线织布。

过了一些日子,正赶上胡银台过生日。

女婿们都跑来给老丈人祝寿,带来的贺礼摆满了屋子。

程孝思没钱送礼,胡家的大媳妇就嘲笑四娘,说:“你家送的什么寿礼呀?”胡家的二媳妇嘴巴一瞥,轻蔑地说:“两个肩膀挑着张嘴呗!”四娘面色坦然,一点也不羞惭。

胡家的人们见她事事都像傻子一样,针扎下去也不见一滴血,就更加欺侮她。惟有胡银台的另一个姨太太李氏,是三姊的生母,也许李氏过去与四娘的生母交情比较深,也许李氏深知姨太太生的孩子容易受到人们的歧视,总是敬重四娘,经常照顾怜恤她。

李氏还经常私下里嘱咐自己的女儿三娘:“四娘外表憨厚,内里聪明,精明不外露。你那些姊妹兄弟们都在她的包罗之中,自己还不知道。再说程郎昼夜苦读,怎么会久在人下?你不要效仿他们,应该善待四娘,将来也好见她。”所以三娘每次回娘家,总是有意和四娘交好。

这一年,程孝思因为胡银台的帮助,考中了秀才。第二年,学使驾临进行科考,正好胡银台去世了。程孝思如丧考妣,为胡银台披麻戴孝,像亲儿子一般悲痛。

因为給老丈人办丧事,程孝思没能去赶考。丧期过后,四娘拿出自已的体已钱赠给程孝思,让他补进“遗才”籍(清代科举制度,生员因故未参加科试者,在科考完毕后可集中在省城举行一次补考。这种考试叫“录科”,也称“遗才”试。考试合格者册送参加乡试。这种名册称“遗才籍”)。

四娘含泪嘱咐夫君:“过去你在这里住了这么久,之所以没被赶走,只因为有老父亲在。现在老父亲死了,这个家,你是万万不可再住下去了!倘若你这次去能考中举人,回来时还可能有这个家。”

听说程孝思要去省城补考,在他临走时,李氏和三娘都赠送了很多礼物给他。

程孝思进了考场,发愤图强,仔细揣摩构思,以求务必考中。不久,放榜了,他竟然名落孙山。程生没能实现夙愿,恼恨不已,哪里有脸回家受人奚落呢?检点行囊,幸亏银子还算充裕,就带着行李进了京城,希冀能够找到一条出路。

当时,胡家的亲戚们大都在京城里做官,程孝思生怕他们讥笑自己无能,也不敢去投靠他们,便改了个名字,虚构了一个家乡住址,到大官僚家谋求差事做。有个姓李的御史大夫,是东海人,见了程孝思后很赏识他,让他做了幕宾,并资助费用,给程孝思捐了个“贡生”,让他去参加顺天科考。

这次,程孝思连战连捷,被授予“庶吉士”的官职。功成名就之后,程孝思便跟李御史讲了自己改名换姓的缘由。李御史借给他一千两银子,又派了个管家去四川剑阁,为程孝思买座宅院。

这时,胡大郎因为父亲亡故,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家里亏空,要卖一处别墅。李御史的管家就把这个别墅买了下来。然后,又派车马去迎接四娘。

一开始,程孝思考中科举以后,有个报喜的人到胡家去送捷报。胡家一大家人都厌恶听到这种消息。又看报喜的人所称的名字不对,就将报喜的人赶走了。

这天,正好是胡三郎结婚的日子,亲戚朋友们都来送礼庆贺。姑嫂姊妹都到了,唯独四娘没被兄嫂请来。这时,忽然有个人奔跑了进来,呈上程孝思寄给四娘的一封信。胡家兄弟们打开一看,才知道程孝思已经连中三元,面面相觑,脸上失色。此时,酒宴中的众多亲戚们才想起来请见四娘。

姊妹们惴惴不安,恐怕四娘怀恨不来。不一会儿,四娘应邀竟翩然而至。

那些人纷纷凑上去,祝贺的、搬座的、寒暄的,屋里一片嘈杂。四娘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耳朵听到的,是四娘;眼睛看着的,是四娘;嘴里说道的,也是四娘,就像众星拱月一样。但四娘仍像以前一样凝重端庄,没有骄矜之色。大家见她不计较过去,心中才稍微安宁了点,争着向四娘敬酒。

一会儿,忽然看见二姊的丫鬟春香跑了进来,满脸都是鲜血。众人一起询问是怎么回事,春香哭得回答不上来。二姊呵斥了她一声,春香才哭着说:“桂儿逼着要我的眼睛,要不是我及时挣脱,眼珠子就要让她挖了去了!”二姊大为羞惭,汗流满面,把粉都冲下来了,脸上一塌糊涂。四娘依旧不动声色,漠然置之。满座人一片寂静,没有一个人敢吱声,接着便陆续纷纷告辞了。

四娘盛妆而出,临别时唯独拜别了李夫人和三姐,然后出门,登上车就走了。大家到了这时候,才知道买别墅的就是程家。

四娘刚住进新买的别墅,各式日用东西都很缺。胡夫人和公子们送来了仆人、丫鬟和器具,四娘一概不要,只接受了李夫人赠送的一个丫鬟。

过了不久,程孝思请假回来扫墓,车马众多、随从如云。到了岳父家,先向胡银台的灵柩行了祭礼,然后参拜了李夫人。等胡家兄弟们穿戴整齐要拜见程生时,程生已经坐上轿子打道回府了。

胡银台死后,他的三个儿子天天争夺财产,把他的棺材扔在那里不理会。过了几年,棺木朽烂,渐渐地竟要把停放灵柩的屋子当作坟墓了。

程孝思见了这种情况十分伤心,也不和胡家兄弟们商量,自己出资,选了个下葬的日子,事事尽礼,隆重安葬。出殡那天,车马接连不断,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村里的人都赞叹不已。

程孝思做官十几年,两袖清风,乡亲们凡遇到难事求到他,他没有不尽力的。

有一次,胡二郎因为人命案被牵连入狱,审案的官员,是和程孝思同榜考中的,与程交情甚笃,执法非常严明。胡大郎央求岳父王观察写了封信给这个官员求情,人家却置之不理。胡大郎更加害怕,想去求四娘,又觉得没脸去见她,便让李夫人写了封信,自己拿着去了。

来到京城,胡大郎不敢贸然走进程家,躲在一边,看见程孝思上朝走了后,才登门求了见。盼望四娘念手足之情,忘记过去的嫌隙。门人通报后,便有原来的一个老妈子出来,领着他走进内厅,草草地摆上酒菜。

胡大郎吃喝完,四娘才出来,脸色温和,问道:“大哥在家事情很忙,怎么有时间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大郎跪倒在地,哭泣着说了来由。四娘扶起他来,笑着说:“大哥是个好男子汉,这算什么大事,值得这样?妹子一个女流,你啥时候见到我跟人呜呜哭泣来?”大郎便拿出李夫人的信,四娘看了后说:“嫂子们的娘家,都是些有通天本事的人,各自去求求自己的父亲、哥哥,就了结了,何必奔波到这里?”大郎哑口无言,只是哀求不已。四娘变了脸色,说:“我以为你千里跋涉而来是为了看妹子,原来是拿大案求‘贵人’来了!”一甩袖子,进了内室。

大郎既羞惭,又恼恨,只好从四娘家出来。回家后详细一说,一家大小无不痛骂四娘,连李夫人也觉得四娘有点过分、心也狠点了。

过了几天,胡二郎竟然被官府释放回家了。全家皆大欢喜,还讥笑四娘不肯相救,白白落了个被众人怨恨。

一会儿,有人来报告,说四娘派了仆人来问候李夫人。李夫人叫进来人,那人送上带来的银子,说:“我家夫人为了二舅的案子,忙着派人料理,没顾上写回信铪您。让我送上这点礼物,以代信函。”此时,大家才知道,二郎的被释放回家,还是程孝思和四娘出力的结果。

后来,三娘家渐渐贫困,程孝思更加周到地接济她。又因为李夫人没有儿子,程孝思就把她接到自已的家里,像对待母亲一样侍养起来了。

这个故事,在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有记载。本文就是根据蒲松龄的文章改编的。

胡四娘的故事,没有一点神异的色调,所写的炎凉世态,浅薄人情,则入木三分,令人啼笑皆非。其实,胡四娘周边的那些亲戚朋友,那些狗眼看人低的人,在现今的社会生活中也到处都有。

著名的越剧《五女拜寿》中,也有类似的情节。有人说,编剧可能也受到了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胡四娘》篇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