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子奉母的灵魂(阿母的心就像挂铜钟)(1)

陈喜亭夫人施素卿和孩子。

埋子奉母的灵魂(阿母的心就像挂铜钟)(2)

彭德清和他的母亲。

埋子奉母的灵魂(阿母的心就像挂铜钟)(3)

母亲让孩童接受新事物。

埋子奉母的灵魂(阿母的心就像挂铜钟)(4)

陪伴在摇篮边的母亲。

文图/卢志明 李梦丹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母亲节,闽南人把母亲称为阿母,显得尤为亲切。闽南特殊的地理人文造就了闽南母亲特有的个性,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深入民间,寻访有关历史上闽南母亲的影像,透过这些影像,揭示其背后的感人故事。

老照片诉说贤妻良母

当同安民俗专家颜立水先生把一张上世纪20年代的老照片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时,我们立即为照片中那温馨的母子氛围所吸引。颜先生说:“照片中的母亲可是有名有姓的哦。这位母亲叫做施素卿,是同安上世纪著名儒商陈喜亭的原配,她的贤淑和母爱被传为美谈。”闽南有民谣道:阿母的心,就像挂铜钟,时顿怕儿饿,天冷怕儿寒……施素卿就像许多闽南母亲一样,把维系家庭、培育儿女作为自己的天职,连当时的南侨诗宗邱菽园都曾在文中提及这位夫人。

原来施夫人的夫君陈喜亭“幼而习儒,长而经商,壮岁南渡”,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到新加坡发展,还受到了孙中山、黎元洪的题匾褒扬。家里面的教子、理家、敬老便全由施夫人一人担当。作为母亲,施素卿不仅要督促三个小儿的课业,甚至还要管理和参与农业生产,为的是让幼小的孩子健康成长。据说这张照片是当年这位母亲带着孩子特地到照相馆拍摄的,寄到海外,让海外经商的丈夫放心。这张照片留存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让我们追溯了一位厦门母亲的风采。

农家阿母培养出开国将军

我们到翔安采访时,翔安民俗专家张再勇给我们讲述了一位共和国将军母亲的动人故事:照片中这位慈祥的老人,就是曾经担任过中国人民解放军27军军长、海军东海舰队副司令员、交通部部长等职务的彭德清将军的母亲。她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家在翔安区新店镇彭厝村。

当年彭厝村是一个贫穷的沿海村庄,地下党曾经在建立基地,彭德清的母亲深明大义,从小教导彭德清要有正义感,要敢于担当,所以彭德清在十七岁的时候就加入共青团,二十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彭德清在革命历程中一直对母亲非常感恩,解放后他特地回乡来看望母亲,并带着一家人和母亲拍了这张充满温馨、幸福和感恩的全家福。

厦门阿母爱让小儿接受新事物

热心读者李小姐给我们提供了一张“母亲让孩童接受新事物”的老照片,上世纪三十年代拍摄于厦门,专家就这张老照片特地对我们进行了解读:画面上是一位民国时期的母亲在让幼小的孩子操弄留声机,当时留声机可称为高档奢侈品,但这位母亲并不是单纯的让孩子玩,而是通过留声机让孩子懂得新事物。

专家说,由于在历史上厦门很早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许多厦门母亲都有较为豁达开放的胸怀,不仅在教育孩子方面喜欢让孩子多接触新事物,更有许多母亲鼓励孩子走向海洋看世界,这也是厦门母亲的人文特色。

链接>>

陪伴在

摇篮边的母亲

文图/李梦丹

在这次母亲节的专题采访中,热心读者孟小姐给我们提供了这张“陪伴在摇篮边的母亲”的老照片,独有历史韵味。仔细观赏这张照片可以看出,这张照片烙下了清代孩童和母亲的特殊印记,母亲的装束是清代厦门妇女的装束,孩童的头上仍然留着小辫子。

据了解,这张照片摄于清代末年,是西洋摄影家在厦门采风拍摄的,场景显得十分自然,通过画面中母亲专心致志陪伴着摇篮里和摇篮边的孩子们,更烘托出了这位母亲的伟大,细数摇篮内外的孩子共有四个,而且都是年龄幼小,可见这位母亲任重而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