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说,人口红利是中国能够得以复兴的重要倚仗,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中国靠着廉价的劳动力成为了“世界工厂”,成为了世界制造业的顶流。
但首先,中国能够靠着富足的生产力进行生产活动,需要保障有足够的就业岗位,让劳动力发挥价值。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台湾富士康进军中国之后,郭台铭在这里创造出了一片商业帝国。
如今,成就了郭台铭,成就了富士康的这些劳动力,却反而成为了其口中失去富士康就会成为的一众“流浪汉”。这种言论更是让其有恃无恐地敢于撤出中国市场,让曾经的百万员工下岗失业。
富士康的撤离消息引来国内舆论的广泛群嘲,郭台铭的做法也实在是让这些尽心尽力的劳动者们寒透了心。面对西方势力的压迫,他选择的是维护自己的“金主”,甩袖离去。
严峻的就业形势让是否会让这些员工真的流离失所,失去“饭碗”,中国另一个崛起的巨头,比亚迪,又是否能收容这庞大的员工集群,扛起中国新一轮发展的就业率呢?
不论怎样,中国都不会是一个离不开某个企业的国家,中国的经济结构也并非其想象的那样脆弱。具体如何,且让我们娓娓道来。
引发群嘲的郭台铭
所有问题的讨论重点,要基于一个重要的消息,那就是富士康到底作何打算,其是否真的像人们所说,撤离在即呢?
根据有关数据来看,这个消息并不是空穴来风。富士康自上世纪末来到大陆投资建厂以来,不断结合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令其自身的代工生产发展壮大。
在其收获美国苹果公司的合作之后,中国也就逐渐成为了苹果公司代工的重要基地。庞大的订单量让富士康的员工数量飞快增长,在巅峰时期,富士康的员工总数达到了120余万人。
但就在近期,解决完iphone14机型的生产订单压力之后,富士康偃旗息鼓,在各地的园区都曝出了流水线停工,大范围减员的消息。这让很多有着进厂务工的年轻人,瞬间失去了目标。
据悉,在年前,富士康仍然是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加班加点属于常态,员工们不惜在疫情爆发期间,顶着病痛都要维持生产。这种干劲,想必除了中国再也无人能够做到。
但在春来之际,本应每年4、5月份迎来新一波生产高潮的苹果订单却没有如期而至。多地的富士康厂区内一片凋零,员工薪资大额减少,很多人难以坚持,纷纷选择离职。
其中原因,就是富士康已经将一部分产能转移至了东南亚地区,其在印度已经有新厂建成,并还在图谋扩张。像当初在中国的发展一样,郭台铭盯上了印度更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
这也是美国苹果公司的发展战略,郭台铭深切明白,苹果公司的订单对于富士康发展的重要性。也曾有过公司,因失去与苹果公司的合作关系而导致最终轰然倒塌。
对于企业客户的维系本来是无可厚非。郭台铭选择坚定与苹果公司的合作关系也确实符合发展规律,但主要的是,其高调的叫嚣言论,以及心中不屑的态度。
郭台铭曾说:“我帮中国大陆创造外汇,提供百万就业机会,是我在给中国赏饭吃,是中国大陆需要我,离开了富士康,那些员工就是流浪汉。”
而其对于美国的“舔狗”行为,以及对华为的制裁,都表明了其对于中国企业的不友好。富士康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赏饭”吃,也是中国的广大劳动力成就了富士康。
如果郭台铭当时来到深圳,没有得到这广阔的劳动力市场,那么富士康还只会是当初的那个“小喽啰”。
在现在,富士康自恃把持着苹果公司的代工订单,拥有印度的新市场,毅然转移产能,造成了多地富士康园区的突然没落,确实释放出了强烈的撤离信号。
这种信号也正符合其自身的言论。即使富士康不会彻底撤出中国,其主要的产能,所需要的制造业生产力也大不如以前。在向着印度以及东南亚国家转移重心的同时,这些举动也引来了中国人的群嘲。
网友们还没有忘记富士康发生过的“13连跳”,就又拿出了新的“赏饭论”来讽刺郭台铭,这种端碗吃饭,吃完砸锅的举动,确实显得有失格局。往大了说,更是没有一点民族气节。
他留下的是多达120万即将下岗失业的员工,也是对于中国就业收容能力的一种考验。
比亚迪异军突起不过,让人稍微安心的是,在富士康逐渐撤离中国的趋势下,中国制造业并不会迎来末日。
中国的新能源行业发展日盛,其中的代表企业,就当属比亚迪。从初入汽车制造,到如今的新能源造车巨头,比亚迪的成长,可谓是顺应大势,却有异军突起。
说起顺应大势,从当今整体的新能源产业扩张速度就可以看出。新能源的前景是一种趋势,是一种未来,更是人类将长久探寻的康庄大道。这并非比亚迪一日之功,是行业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成果。
但说到异军突起,则有很多人不记得,这个曾经的比亚迪,是一个让世界首富马斯克断言“不是对手”的企业。现如今,其已经成长为一个巨无霸,与特斯拉也能够“掰掰腕子”。
在国内多数车企还在执着于怎样提升续航的时候,造电池起家的比亚迪,已经有了自己成熟的电池生产流水线,这将会是其新能源汽车的“芯”,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制造巅峰。
也正是靠着这更加完善、复杂的流水线,比亚迪有了更多的员工需求,有了更多的劳动力需求。
根据资料显示,比亚迪目前的员工总数已达65万人。这个人数虽然与富士康即将下岗待业的劳动力数量还不能相比,但其扩张的速度,比当初的富士康还要夸张。
毕竟富士康只是从事代工生产,任其发展再久,终究只是要仰止于美国苹果公司的订单而吃饭。
在过去的富士康园区内,也经常出现苹果订单高峰时就加班高产拿到高薪,淡季则员工流散降待遇的情况。这充分说明了,靠着“金主”吃饭,其实并不能为这庞大基数的员工都提供稳定的“饭碗”。
但比亚迪不同,比亚迪出类拔萃的地方,就在于其电池完全靠自身生产,也有着自己领先一步的电池技术。这就代表着,比亚迪不仅能够提供生产新能源汽车的流水线,还有这电池生产的巨大空缺。
比亚迪企业自身也表示,在未来,他们仍将致力于扩大生产,占据市场更多份额,这是国产品牌的骄傲,也是中国技术与中国制造的结合。其员工人数,将一举冲破90万人。
以郑州为例,郑州位于航空新港的富士康园区,已经流失大量员工,但比亚迪也已经在航空港建立厂区,并对富士康的下岗员工进行收容、培训,使其能够适应新的生产需求。
本月初,郑州比亚迪已经正式投产,并很快就宣布了第一辆“郑州产”的出厂。这种速度再次证明,富士康的成功并非是其自身有什么魔力,归根结底,是这批中国制造者们的能力过硬。
因此,在这种彼此匹配的需求下,比亚迪与曾经事于富士康的120万即将下岗员工,有着更多的机会能够得到契合。这种契合并非“收留”,而是有价值的生产活动。
郭台铭想要看到的大规模下岗与就业率下降,可能将会在比亚迪的崛起下土崩瓦解。西方势力想要试图通过富士康的苹果代工转移造成的中国制造业发展阻碍,也难以达到目的。
“世界工厂”的转变之路但此次问题的核心也不仅存在于比亚迪能否全盘接收富士康曾经的员工,更大的决定因素,潜藏在中国整体就业结构的转变与经济体系的改善当中。
就像曾经人们所说的那样,中国确实凭借人口红利,靠着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俘获了外资企业的心,但那已经是“过去时”,现在的中国,远远不再需要依靠简单的“劳动力出口”来获得贸易机会。
这也正是西方世界急迫想要孤立中国、制裁中国的缘由所在。究其根本,是中国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都已经有大规模提升,中国的劳动力素质也早已不复从前。
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拔高,才是中国劳动力不再“廉价”的原因。苹果公司与富士康急切地将产能转移至印度与东南亚地区,正是因为这里的用工成本已经不能维持高额的利润。
利润高达85%的苹果手机想要通过自己的“套娃式”迭代来攫取消费者的利益,势必不能在中国继续代工。
一方面,中国自主手机品牌的研发让他们压力颇大,不得不再拿出一些新的“科技”,甚至需要制裁华为,来获得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中国的制造业能力,也不满足于依靠在富士康为其代工来获得发展。
富士康想要得到那种完全廉价而低级的劳动力,只能将目光移向印度等国家。在印度的富士康厂区内,中国人的身影仍然存在,只不过,他们全部是技术指导,负责对当地员工进行培训。
这意味着,富士康的120万即将下岗的员工中,也并不只是普通的劳动力,他们中会有许多拥有一定技术能力的“老员工”。这些员工,即便失去富士康这片“树荫”,也能找到新的发展机会。
这是中国的转变,就业率的大旗,不会仅仅依靠比亚迪一家企业来支撑。只要中国想要,完全可以继续扩大其他企业的生产,为这些劳动力提供岗位,并不会出现“就业难”的情况。
结语虽然富士康曾经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让中国劳动力得以释放,也为中国创造出大量外汇,但这些都不是郭台铭能够叫嚣祖国,叫嚣中国经济的资本。
即便真的有120万员工即将下岗,也会有类似比亚迪的企业来扛起大旗,这面旗扛着并不会太累,因为那上面的不是负担,而是富足的劳动力,是能够创造远比曾经更多价值的劳动力。
“赏饭论”引来的群嘲,郭台铭可能并不会在意,但他留下的120万即将下岗的员工,如果都有着更加优异的再就业机会,可能会真的让他难过。
终究,中国经济将会持续一切向好,叫他拭目以待!
评论区的您对此有何看法?欢迎踊跃留言进行讨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