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巧||责编:一默

陶渊明的田园诗30首(于平淡中品人生真滋味)(1)

陶渊明名潜,号五柳先生,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尤其是五言诗的成就最高。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僚之家,因而“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他既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具有“大济苍生”的人生理想,曾几度出仕;又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崇尚自然,于现实困境中有一种旷达随缘的生活态度。 他的一生经历坎坷,遭受种种磨难,仍坚守躬耕之志。即使贫困潦倒,甚至到了断炊乞食的境地,也“不为五斗米折腰”。他生性桀骜不驯、洁身自好,经历官海沉浮,看不惯官场的污浊,而选择归隐田园,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人生的“遇”与“不遇”、“作官”与“归隐”的矛盾心理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山水田园诗堪称一绝,于平淡中让人品出了人生的真滋味,以其清新独特的风格开启了一个田园诗歌的新时代。

陶渊明的田园诗30首(于平淡中品人生真滋味)(2)

  一、诗歌寄情田园,出于自然,淡中有味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陶渊明的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诗歌以崭新的内容、纯朴的风格,开创了“山水田园诗”的诗歌艺术新纪元。“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他的诗是胸中情感的自然流露,语句平淡,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不饰雕琢,不刻意渲染,却使人于平淡之中领略到了超凡脱俗的高洁情怀。  生活就是如此,平平淡淡才是真。陶渊明的 x诗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明白如话却又才高意远,自然纯朴却又耐人寻味。他善于用白描手法勾勒景物,渲然环境,信手拈来,又能达到触人心魂、引人共鸣的艺术效果。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短短的十个字,充满了自嘲的韵味,不禁让人浮想联翩。仿佛看到一文人手拿锄头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会管理,结果草长得反而比豆苗还茂盛。在简单的叙事中,蕴含着对田园的热爱,字里行间都是炽烈的情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看似平淡,而淡中见淳厚,意味深长,深情隽永。  《归园田居》组诗多描写田园风物的恬美静谧,表现的是农村最平常的事物和日常的生活,用人们熟知的形象,艺术地再现了自己的真实生活写照和高远的人生理想,寄托着对田园生活的迷恋和闲适之情。  其中《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抒发了归隐后的愉悦心情,全诗笔调轻快活泼,情感跌宕富于变化,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这首诗写于诗人最后一次出仕,担任澎泽县令,然而,官场污浊之气,令诗人心灰意冷,他不愿同流合污,仅在县令这个位上坐了九九八十一天,便毅然决然地离开官场,从如牢笼般的官场回归惬意自在的田园生活。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用诙谐幽默的方式直抒胸臆,表现了自己不喜欢迎合世俗官场的性格。自己从小就喜爱大山,热爱大自然,谁曾想,走出大山,误入官场,这一离开就是许多年,违背了自己的心愿,身心受到了束缚,是一种心灵的煎熬。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在出仕的这些日子里,自己像被关在笼中的鸟儿,日夜想着那片旧日居住过的山林。又像池塘里的鱼,无比思念自己曾生活过的深水潭,于是放下官场的羁绊,回到田园,扛起锄头到南野开荒,心情是愉悦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守着十余亩宅子、八九间草房,虽然不是富裕,但日子过得悠闲自在。院子四周的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景色宜人。屋后种着榆树和柳树,屋前种着桃树和李树。简单的风物,在诗人的笔下却活灵活现、生机盎然,美如画卷,这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多么让人神往啊!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几句诗以动衬静,倒装的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看远处的村庄,鸡鸣狗叫,炊烟袅袅,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息,画面温暖人心,与官场的污浊黑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庭院里可以自由出入,没有了尘世的繁杂,室内清静了许多。以前做官时人不由己,不免有各种应酬,不是自己所愿意干的,如今摆脱官场之后一身轻松。可以悠闲地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愈加觉得官场像鸟笼,自己像笼中鸟,返回自然,恢复本性,才能过得更开心,这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试想,一个当过官的诗人,不顾世俗的眼光,放下心灵的负累,像农民一样扛起锄头耕田种地,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让他心情舒展,心灵有了归宿。通过诗人平淡的语言,感受到了其诗意的田园生活多么惬意自在!  生活的苦难,思想的斗争,乡村的纯朴,摆脱官场的轻松,诗人用真情和盘托出,真实自然,毫不避讳。回归田园,返璞归真,情真意切,处处蕴含真情实感。如一股清新温馨的风,平淡中有醇味;如一朵散发淡淡香味的花,朴素中见奇趣。

陶渊明的田园诗30首(于平淡中品人生真滋味)(3)

  二、语言简约,借景抒情,却更富有理趣

  陶渊明的诗在写景抒情中,喜欢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对生活的感怀,具有“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艺术效果。融情于景,借物抒怀,既有理趣,又有情趣,达到了情景理的和谐统一。  《饮酒》其五,语言简练,笔调清新,韵味深厚,主旨鲜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开篇四句,以平淡的语句描写了诗人居住的环境,远离世俗,没有车马的喧嚣,清幽宁静。然后以“问君”作为转折,巧妙地进行“境由心生”的哲理表述。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引人思索。切入自然,行文如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了心境澄明的诗人采菊东篱下,闻着花香,神清气爽,悠然自得。不经意间一抬头,看到了终南山,此时,那里烟雾缭绕,似人间仙境。山间的雾气明灭沉浮,飞鸟结伴归林,悠远的画面与诗人宁静的心境合二为一,自然的真趣,让人回味无穷。情景理交融,达到了至高至美的境界,让人乐而忘返。  在诗人的笔下,飞禽走兽、山水树木都充满了生命力。诗人善于寄情于理,从平凡的生活中寻找诗意,物我交融,情景相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诗句中融入了自己对生活、对现实的深刻认识,情与理紧密结合,意蕴丰富,给人以水到渠成、清新自然的感觉,呈现出朴实无华的平淡之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30首(于平淡中品人生真滋味)(4)

  三、于平淡风物中寄托人生理想,借物言志,志趣高远

  陶渊明的人生理想,在当时社会是难以实现的,于是有了退出官场归隐田园的想法。从仕途到田园,再从田园到桃源,诗人一生追求的社会理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对以后的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早年就有“大济苍生”的理想,但几次出仕都未能如愿。他只好把理想寄托在田园里,隐居躬耕,独善其身。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他的田园生活由理想化渐渐地到回归现实。  《读山海经》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描写了初夏时节乡村景色,草木茂盛,房屋的周围种满了各种树木,鸟儿把这里当成了家,生活得自由自在。诗人忙时种田,闲时读书,充实自我,乐在其中。环境清雅,情调悠然,自然平和,充满生机,体现了诗人自得其乐的心境。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诗人居住环境幽远偏僻,道路狭窄,交通不便,朋友也很难来造访,只好自酌自饮,采摘园中菜而食,还可以享受夏雨的滋养,清风拂面,多么惬意,多么快乐!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诗人一边阅读着《周王传》,一边流览着《山海经》。他把读书当作一种隐居生活的乐趣,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寄托。他从书中获得了极大的快乐,抚古追今,畅游书海,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这样的快乐,在官场上是无法得到的。  陶渊明的诗以平淡而闻名,但淡中有深情,淡中有至味,很耐人咀嚼。他笔下的景物,总是饱含着自己的感情,传神写意,富有情趣。诗人喜欢描写青松、秋菊、归鸟、孤云,以此自喻,如:“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借物言志,志向高远,表达了其坚贞孤高的品格和爱好自由的情感。唐代诗人元稹有诗为证:“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里的陶公就是指的陶渊明,由于陶渊明对菊花的偏爱和诗中的描写,让菊花几乎成为了他的化身。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以新颖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诗歌的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平淡隽永的诗歌意境,影响着后世诗歌的发展,历代有成就的诗人,无不受他的影响。他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高远脱俗的艺术境界,使他成为诗坛的常青树,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陶渊明的田园诗30首(于平淡中品人生真滋味)(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