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画像

莎士比亚悲剧的时代背景(莎士比亚悲剧人物心灵刻画的病态化)(1)

很害怕读莎翁的悲剧。不是因为太深奥读不懂,也不是离我们太遥远而感受不深,而是里面夹杂太多人性的邪恶和社会的黑暗让我的心灵一次次受到重击。

莎士比亚悲剧的时代背景(莎士比亚悲剧人物心灵刻画的病态化)(2)


每次读完他的一部悲剧,我内心总会泛起层层波澜,对人性的抨击又一次抵达高峰。总感觉里面的主人公像一个个精神病患者,疯狂、多疑、行为怪异;还像一个个恶鬼狂魔,杀人不眨眼,残忍至极。虽然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是悲剧收尾,但我觉得是凄美,是两人爱情的最好归宿。读他的喜剧,虽然情节跌宕,但结局美好,我便忘记了过程的艰辛,只注重甜蜜的收尾。但是读莎翁的四大悲剧,我会一整天胡思乱想,觉得人性太可怕,生活太黑暗,社会太残酷。我也怕生活中存在着勾心斗角,也怕出现朋友背后捅刀的事情,看惯了言情浪漫小说的自己总觉得世界是美好的。读了易仆生的《玩偶之家》,并没有那么多的心灵冲击和思想震撼。因为易仆生的戏剧不同于莎翁,他注重描述家庭伦理道德,虽然也有社会因素在里面,但并不强烈。

莎士比亚悲剧的时代背景(莎士比亚悲剧人物心灵刻画的病态化)(3)

总之,读完了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存在的黑暗和残暴,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虽然是戏剧,但我相信戏剧不是凭空想象而来,必定夹杂着时代因素,是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折射。

莎士比亚悲剧的时代背景(莎士比亚悲剧人物心灵刻画的病态化)(4)


都说莎士比亚的悲剧在人物心灵刻画上具有病态化的特点,这我是十分赞同的。莎翁在悲剧中刻画的人物都像是一个个患有重病的患者。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四大悲剧的主要内容,从简短的概述中我们也能发现人物心灵的强烈病态化。

莎士比亚悲剧的时代背景(莎士比亚悲剧人物心灵刻画的病态化)(5)

《哈姆莱特》戏剧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回国奔丧,父王鬼魂诉冤,嘱其报仇。哈姆莱特装疯,安排“戏中戏”,证实了新王杀兄的罪行。错杀大臣后,哈姆莱特被打发出国,他洞察新王阴谋,中途折回。新王备下毒酒毒剑,挑唆大臣之子与哈姆莱特决斗,欲置之于死地,最后三人同归于尽,母后也误饮毒酒而死。

莎士比亚悲剧的时代背景(莎士比亚悲剧人物心灵刻画的病态化)(6)

《奥赛罗》戏剧写的是威尼斯大将、摩尔人奥赛罗与元老之女苔丝狄蒙娜倾心相爱,冲破家庭阻力结为夫妻并一同出征。旗官伊阿古,因个人私怨而设计诬陷苔丝狄蒙娜有私情。奥赛罗轻信中计,亲手将妻子掐死,最后真相大白,奥赛罗悔恨交加,拔剑自刎。

莎士比亚悲剧的时代背景(莎士比亚悲剧人物心灵刻画的病态化)(7)

《李尔王》戏剧叙述不列颠王李尔将国土全分给了花言巧语的两个大女儿,而将秉性耿直的小女儿远嫁法国。最终遭到长女次女百般虐待,流落荒野,疯癫而死。

莎士比亚悲剧的时代背景(莎士比亚悲剧人物心灵刻画的病态化)(8)

《麦克白》戏剧写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受女巫诱惑,在野心和夫人的驱使下,杀君自立,后终日被噩梦纠缠,神思恍惚。其妻也发狂自杀而死。最后王子率兵讨伐,麦克白兵败而死。

莎士比亚悲剧的时代背景(莎士比亚悲剧人物心灵刻画的病态化)(9)


我们从中看到了优柔寡断、软弱胆小的哈姆莱特;生性多疑、听信小人谗言的奥赛罗;昏庸无能、被虚像蒙蔽了双眼的李尔王;野心勃勃、残暴不仁的麦克白。无论是疑心病、懦弱病还是残暴病……都是莎翁赋予主人公的病,而且是治不好的重病。 不仅仅是在主人公身上,在其他配角身上也不例外。《哈姆莱特》里的奥菲利娅因为父亲被杀、哈姆莱特感情的背叛而疯癫,最终落水而死。波洛涅斯、雷欧提斯还有国王克劳狄斯都有各自的病;《奥赛罗》里的伊阿古、罗德利哥等人物不也是各怀鬼胎,“疾病缠身”;《麦克白》里的麦克白夫人不也是自己丈夫的帮凶,忍受不了心灵折磨的她最终精神错乱,自杀而死;《李尔王》里的爱德蒙和李尔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不也患上了虚伪病、欲望病嘛?权利和金钱的欲望让他们伪装自己,欺骗伤害他人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无论在哪部悲剧里,莎士比亚在人物刻画上都具有病态化的特点。但却也是人性最好的缩影。直到现在,我们在戏剧里面或多或少都能捕捉到许多现实的影子。

莎士比亚悲剧的时代背景(莎士比亚悲剧人物心灵刻画的病态化)(10)


四大悲剧中我最先读的《哈姆莱特》,读完之后,又看了电影,对哈姆莱特有了多种多样的评价。我有时觉得他优柔寡断,软弱无能。有时候又觉得他深思熟虑,在努力求生存。但的确如人们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不纠结于每个人不一样的视角,毕竟每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欣赏的角度不同。但读完之后,我觉得整个戏剧中的人物呈现出了一种病态化的特点,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我们总说:那个人可能脑子有问题,居然在自言自语,对着空气说话。但戏剧里却有好多独白,这或许是莎翁的写作惯用的伎俩。但我总觉得一个时不时就自言自语的人真的像精神病患者一样,读来总有一种恐怖的感觉,那种感觉一旦涌入脑海,就觉得莎翁的悲剧有了些许恐怖感。同时,除了大量独白外,哈姆莱特和里面的许多角色都各有各的病,越发展到后面,病情愈加严重,最终只能像毒汁一样迸发出来。

莎士比亚悲剧的时代背景(莎士比亚悲剧人物心灵刻画的病态化)(11)


后面我又读了其余三部,读完《奥赛罗》,我真的对奥赛罗和伊阿古这两个人物深恶痛疾。一个搬弄是非,心怀鬼胎,想要权利和地位的他嫁祸诬陷苔丝狄蒙娜和凯西奥有奸情,最终苔丝狄蒙娜被奥赛罗所杀,欺骗罗德利哥钱财,谎称帮他得到苔丝狄蒙娜,最终导致罗德利哥死亡。这个人物不得不让人讨厌,边读边气愤。还抱怨莎翁为什么给了这样一个角色定位。而奥赛罗就更让人义愤填膺了,听信小人谗言,猜疑多虑,不听信妻子的解释,不相信妻子的贞洁。苔丝狄蒙娜义无反顾为他放弃父亲,与他在一起。可他听信了伊阿古慌话之后,由爱生恨,嫉妒荆棘缠身,最终杀了苔丝狄蒙娜。让我们不禁唏嘘,再好的爱情在一个有着嫉妒病、猜疑病的人身上,也会化为灰烬。

莎士比亚悲剧的时代背景(莎士比亚悲剧人物心灵刻画的病态化)(12)

而《李尔王》和《麦克白》里的人物同样有着病态化特点,也有哈姆莱特一样的独白,也有许许多多治愈不了的“病”,不过,正因为莎翁赋予了这些病在人物身上,人物的形象才更饱满,更突出。正是这种病态化的写作特点,才使我们对他的戏剧回味无穷,才会让我们对他所塑造的人物恨之入骨。正因为刻画得好,我们才会印象深刻。

莎士比亚悲剧的时代背景(莎士比亚悲剧人物心灵刻画的病态化)(13)

莎士比亚的悲剧为什么称之为悲剧,不仅仅是因为主人公都死了的结局,而是活着的人还要继续活在那样一个尔虞我诈,虚伪诬陷和残暴无情社会上。正因为悲剧人物的塑造,让我们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的体会。他的病态化写作特点也是悲剧中成功的一点,当然不仅仅只是病态化的特点。只是因为病态化的描写,这些悲剧人物都变得立体了,我们也更容易剖析他们的人物性格了。或许,我们也有一样的病,但只要我们及时医治,不让其扩散,我们还是一个正常人。

莎士比亚悲剧的时代背景(莎士比亚悲剧人物心灵刻画的病态化)(14)

读完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你有什么样的感想呢?欢迎评论区分享(文章为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