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提起西游记,除了能力强性格有趣行事潇洒的孙悟空,被反复拖出来的就是他那个叫女儿国国王一见倾心的师父唐僧了然而与孙行者所到之处到处一片溢美之词的情况不同,唐长老遭受的多是痛骂,想来也可以理解,毕竟,谁会爱圣母病的无能之人呢?,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西游记里真实的唐僧?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西游记里真实的唐僧(西游记唐僧原型)

西游记里真实的唐僧

引言:提起西游记,除了能力强性格有趣行事潇洒的孙悟空,被反复拖出来的就是他那个叫女儿国国王一见倾心的师父唐僧了。然而与孙行者所到之处到处一片溢美之词的情况不同,唐长老遭受的多是痛骂,想来也可以理解,毕竟,谁会爱圣母病的无能之人呢?

但身为他的原型,历史上真正的高僧玄奘,却并不是那样的人。玄奘本俗家姓名为陈祎,他的出身不比小说传奇,但也是优渥世家长大。玄奘天资聪颖,加上本人刻苦好学、锐意进取,未及而立就已是大唐大名鼎鼎的大师。

玄奘心系佛学,为统一大唐佛教学术言论分歧前往印度师从高僧戒贤。后又游历天竺,历时十七年,遍学佛教大小乘各种各类学说,并与众多僧人于辩法大会展开辩论,因其佛法精深,一时声名大噪。

一、光明而深受认可的早年经历

玄奘的父亲共有四子,玄奘是他最小的儿子。玄奘自幼跟随父亲陈惠读书习字,为他日后的佛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父亲去世后,玄奘随其兄入寺学习。玄奘少年时便显露不凡的天资与悟性,深受时任大理寺卿郑善果嘉赏,郑善果爱其才华,不忍早慧天才沦为寂寂,遂破格于允其于净土寺出家。玄奘潜心进修佛学,后隋末多方混战,为求安全,玄奘与兄一同离开洛阳,奔赴四川。

在蜀地的数年中,因众多高僧名师的教导,玄奘对各类佛法均有一番不俗见地。但他志向远大,即使已学有所成,他心中也并不满足。唐代佛教体系的混乱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南北朝时,如诗所言“南朝四百八十寺”,佛教兴盛,因此各派兴起,多有争论混战。

玄奘法师通过多方学习,深感先贤所著译本不善到这各派各类理念割裂,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多有分歧。学识之争不可小觑,因此难以交融。玄奘观大唐佛学现状,遂产生了去印度求师、探求本源、一正学风的想法。

二、坎坷崎岖的西行道路

如何融合南北方佛学差异,成为玄奘一直以来的心头之患。在他苦恼之际,僧人波颇行至长安,玄奘听其讲经,闻印度有高僧于开坛讲授《瑜加论》,深感向往,遂决心西行求法,探求梵文原典,再经由他自己领人重新翻译,好统一中国佛学思想。

但他的想法并未得到当时执政的唐太宗的支持,太宗皇帝虽为明君,但对佛教理论混争并无要一正本源的心思,玄奘无法,只好搭了一位求学完毕,返乡秦州的僧人的便车。

公元627年,伪装成难民的玄奘中偷渡出关,这一年,他二十七岁。二十七岁的僧人玄奘,开启了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旅程之一。这一天,他离开了歌舞升平的盛世大唐,踏上了一条漫漫不知归期、充满未知坎坷的道路。玄奘从长安出发,经兰州行至瓜州,西出玉门关,待他越过苍茫的五烽,便出了李姓王朝的疆域。

玄奘仅是孤身一人,茫茫戈壁处处凶险,他无数次接近死亡。最孤立无援的一次,在玄奘躲避追捕偷渡客的军队并寻找水源时,他迷路了,最糟的是,他身上已无清水可供饮用,玄奘数日滴水未尽,奄奄一息,而在玄奘叩问佛祖、性命垂危之际,拯救他的却并非慈悲为怀的观音佛祖,而是一匹骨骼嶙峋的瘦马。这匹具有丰富旅行经验的枣红老马一点点拖拽,把玄奘带到了处清泉旁,泉水甘冽,救了玄奘一命。

多行歧路,玄奘终于来到了高昌国。高昌王鞠文泰心慕大唐已久,与和善有才华、待人处事和善的玄奘更是甚为投缘,遂结拜为兄弟。有了高昌王襄助,玄奘外出行走时,身份便以与之前大不同,成了高昌王金尊玉贵的御弟。

高昌王希望高昌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和他热情的款待能把眼前这位精通佛法,博学多才的僧人留在自己的身边,但玄奘一心西行取经,不肯留在高昌国。在他数日的绝食抗争下,鞠文泰只好同意放玄奘走,虽然留不下玄奘,重情重义的高昌王还是对他这位御弟心怀担忧,遂为玄奘提供了难以想象的丰厚物资。

又历经雪崩和高原反应,多经磨难,终于,于公元630年夏,离唐多年的玄奘踏上了印度国土,到达了那烂陀寺,这个世界第一佛教大学,也是他真正的目的地。此后,他开始了在此十余年的学习生涯。

公元636年,在那烂陀寺进修多年的玄奘离开这座佛教大学。去天竺各地游学,行至大菩提寺——释迦摩尼顿悟之地时,他在菩提树下打坐,双手合十,周遭有声化作无声。他的心,已前往佛陀所言的西天极乐世界中。

公元639年,玄奘返回那烂陀寺,此时,大唐僧人玄奘已经离开瑰丽绚烂的大唐十四年。他预备归国,然而戒日王预备召开无遮大会,激辩大小乘佛法区别。玄奘为了这次辩法,又多滞留两年。在这场戒日王举办的辩论大会上,玄奘一展学识口才,大放异彩。自此,玄奘在印度声名远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三、历经磨难,终回大唐

公元641年,玄奘辞别戒日王,开启了返唐之路。玄奘预备归国,但无奈物资人手都不足,只好给唐太宗寄去一封书信,言辞谦逊恭敬,请求唐太宗的帮助。等待七个月,唐太宗终于回信,语言热情,愿意提供人力物力,请玄奘回国。

公元645年,唐太宗在初见玄奘。一代英主对这位佛法高深、品行坚毅,不为富贵所动的大师深有好感,对其多加封赏。一年后,一本由玄奘口述,其弟子辩机执笔,介绍西域各地风土人情的《大唐西域记》送至太宗案上,书中记录了玄奘西行的亲身见闻,唐太宗见后,大为欢喜。

而对于当年的玄奘,他念念不忘的却并非皇帝金银珠宝、黄金富贵的嘉奖,而是他从那烂陀寺带回来的600多部经书还没有译。在此之后的17年6个月期间,玄奘共翻译佛经1335卷。

公元649年,唐太宗不久于人世,唐王朝将迎来它新的主人。玄奘不知道,也无意愿知道。彼时他刚刚完成了《心经》的翻译,因佛法梵语艰涩,玄奘法师所译的大部分佛家典藏都不为普通人所知,开《心经》倒是不同,对佛教一窍不通的人都知道其中那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结语:与吴承恩笔下张口悟空闭口救我,顽固不化的无用圣母形象不同,真实的高僧玄奘,是一位不惧艰险,懂得变通,坚守原则,有大智慧大抱负,心怀天下的高僧。他一人走过漫漫西行路,翻译了千余本佛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

他这一生波澜壮阔,经历不凡,遭受过背叛得到过帮助,做过偷渡客也做过国王的座上宾,千年之后的我们读来他的经历仍然震撼。历史沉浮时光飒沓而过,他走在辽阔西行路上的身影,是天地间不朽精神的缩影,是人类对真理不变的追求。

他已满载荣誉,德彪千古,但生前身后名,对玄奘而言,却没有什么大不了。当他拜别长安,独自踏上向世界发问的旅行之时,他已经完成独属于他自己的修行。

参考文献:

《大唐西域记》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