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雨来演出现场拍摄(对话夏雨来)(1)

“前门夏雨来,后门夏秀才,石磨罚你担去担回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夏雨来》系列潮语电视剧几乎成了每个潮汕人茶余饭后的趣谈,电视剧中“灯笼吊瓜”“伙计借帽”等桥段和大量的潮语段子至今在坊间为人津津乐道,赵曙光所饰演的“夏雨来”一角也成了海内外潮汕人无法抹去的共同记忆。

近日,南都记者在广东汕头话剧团专访了著名潮语话剧演员赵曙光。作为一个北方人,赵曙光“半路出家”,年轻时为演好潮语小品苦学潮汕话,后期在电视剧创作中加入大量潮语“谐音梗”深受人们喜爱,其中很多段子也成了现在潮汕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语言。

夏雨来演出现场拍摄(对话夏雨来)(2)

南都记者对话赵曙光。

北方人跳舞8年转行演话剧,曾花三四年苦学地道潮汕话

南都:作为一个河北人,你是如何进入潮语话剧圈子的?

赵曙光:上世纪70年代初,我就考入了汕头歌舞团跳舞,一跳就是8年。这期间,我对小品、话剧很感兴趣,就经常到歌舞团排演的话剧中跑龙套。1978年,汕头重新组建话剧团时,因为缺青年演员,趁这个机会我就调去汕头话剧团。

刚到话剧团我很苦恼的。我是河北衡水人,从小跟着家人来到汕头生活,在这里生活久了也能说一些潮汕话,但说得很不地道,如月亮的“月”总会说成比划的“划”。这在日常交流不成问题,但如果放在舞台,整个表演在台词方面就很不达标了。

南都:作为北方人要学好潮汕话应该不容易,你花了多长时间?

赵曙光:潮汕话跟普通话差别太大了,潮汕话有八个音调。但为了良好的舞台效果必须学啊,一个演潮语话剧的连潮汕话都说不好怎么说得过去?

潮汕话怎么学?我就找汕头本地朋友帮我正音,找来潮汕话的字典逐字矫正,平时没事就练绕口令训练口舌灵活度,排练时也要逐字逐词校正发音。这样一直坚持了三四年后,我才讲得一口地道的潮汕话。

三四年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你看我涉足艺术的年头都近50年了,这三四年算个啥?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创作“夏雨来”,创作玩潮语“谐音梗”

南都:你塑造的“夏雨来”这一角色家喻户晓,可以讲讲这个角色的创作背景吗?

赵曙光:其实很早之前,在汕头澄海,坊间就流传着明朝秀才夏雨来的故事,人们对于这个人物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性格孤傲,爱耍小聪明,仗着官家权势爱搞恶作剧,也有人夸赞他是个“鬼才”,脑子灵活得很,为人仗义,专为社会底层打抱不平。

夏雨来演出现场拍摄(对话夏雨来)(3)

“夏雨来”形象。

为了全面了解这个人物,我当年就走到澄海乡村去和村民聊天,听他们讲夏雨来。基于对这个人物有全方位的认识,才开始着手进行剧本创作。我记得是在1995年创作出《夏雨来》第一部,之后9年,每年一部,整个《夏雨来》系列一共十部。为了回馈观众,接下来还计划推出潮语电影《夏雨来下山》。

南都:潮汕地区几乎每户人家都有《夏雨来》的影碟,当年创作的时候,想过《夏雨来》会火遍整个粤东吗?

赵曙光:《夏雨来》可以说是潮汕地区的第一部电视情景剧,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起初是抱着一种尝试的心态在写这个剧本,就想看看能不能适应这个市场。没想到第一部刚推出就传遍整个粤东地区、海外潮人圈,当时各地影像商店都会打电话求“加货”,我想过《夏雨来》会受欢迎,但当时想不到会这么火。

南都:你认为《夏雨来》能受到广泛喜爱的原因是什么?

赵曙光:首先这个人物是来自民间的,他很接地气,作为影视角色,夏雨来足智多谋又爱惩恶扬善,他行侠仗义的一面是大家所称道的。

而这部电视剧全片使用潮汕话、潮汕民间场景,老少皆宜,哪怕是在农村地区,文化程度不高的老年人看起来也没有任何障碍。虽说是古装片,但片中红桃粿摊子、上书斋、养猪、担柴禾等场景都是潮汕人最熟知的,这无形就拉进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最重要的是,这部电视剧几乎每场戏都有朗朗上口的潮语打油诗,你可以理解为那些押韵的段子。在第一部中,夏雨来为了整蛊欺软怕硬的灯笼商贩,故意跟在灯笼摊贩后面卖吊瓜,灯笼商贩吆喝一声灯笼,他就在后面跟一句吊瓜,合起来就是“灯笼吊瓜”,谐音也成了“灯笼吊衰”(潮汕话为“吊灯笼倒霉运”的意思)。

夏雨来演出现场拍摄(对话夏雨来)(4)

潮语电视剧《夏雨来》中“灯笼吊瓜”桥段。网络资料图

再比如“瘦脯瘦脯,像条蛇鼓”“秀才吃朥饼——有日”“你一开声我就知八成”“活到这么老,脸皮这么厚”等等,这些都是运用潮汕话谐音或押韵的字词来体现台词的趣味性。

这些段子你用普通话很难准确传达其中的意思,所以说只有懂潮汕话的人看潮汕小品、话剧才“有味儿”,而其中很多段子也成了现在潮汕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语言。

不喜欢被叫“笑星”,表演在逗笑的同时应该给予思考

南都:当些年存在着严重的盗版碟问题,你为何坚持继续创作?

赵曙光:其实从《夏雨来》第四部开始基本就是无收益甚至是亏钱,原因有很多,包括被大范围盗版,市面上盗版碟满天飞。

你问我为什么坚持做?因为观众呼声太大了,所以哪怕不赚钱甚至亏本,我也不在乎,因为对我来说,不管是创作《夏雨来》还是2000年前后改编推出的《72家房客》,最大的收获是“夏雨来”和“警察369”这两个IP,我所饰演的角色受到潮汕人的认知,我也因此赚到了名声,这比赚钱要重要得多。

南都:观众可能不知道你的大名,有人只喊你“夏雨来”“369”,还有直称“笑星”的,你介不介意?

赵曙光:确实,现在走在路上有人就会直接喊我“夏雨来”或者“369”,还有人叫我“夏先生”,在印尼、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的潮人圈里更是这样,人们可能不知道赵曙光是谁,但他们一定知道“夏雨来”。我完全不介意这样称呼,相反我认为这是大家对这些作品、角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很荣幸,也觉得这些称呼都挺亲切的。

夏雨来演出现场拍摄(对话夏雨来)(5)

赵曙光在《72家房客》中饰演警察“369”。网络资料图

但是,我非常不喜欢别人管我叫“笑星”,我认为“笑星”就是小品中放一些没有营养的段子娱乐大众,观众笑一下就过去了。一个演员总不能止步于此,除了逗笑之外应该给观众带来思考。

南都:近些年来看到你更多潜心于潮语话剧创作,在你看来,潮语小品和话剧可以有共通的地方吗?

赵曙光:小品可以作为话剧演员的一种训练方式,小品的特点是短平快,它投入时间精力成本相对较低,可以通过大众媒介广泛传播,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但培养话剧的观众可就不容易了。我认为话剧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是一种阳春白雪的东西,两个小时的时间,一群演员从头到尾一口气演完呈现给观众。对台词的熟悉程度、对角色的把握方向等,这些对演员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需要前期长时间的排练沉淀,这种难度跟小品或者影视作品不能比,小品或者影视剧可以NG,一场话剧大幕拉开后不可能重来。

你看很多著名演员已经很少出现在银幕上,他们全身心投入北京人艺等大剧团,演话剧确实更具有挑战性,演成了也很有成就感,你知道当演完一场话剧,观众起立鼓掌并投来欣赏的目光时,台上的演员是能够深切感受到的,有时甚至会留下眼泪。

寄语粉丝:年轻人要沉住气,老年人要给自己找乐子

南都:你多年来一直坚持做潮语话剧,为什么?

赵曙光:地方话剧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气息,潮语话剧也一样。我创作潮语话剧的目标是,融合更多潮汕特色,潮汕风俗,让潮语话剧搭载着潮汕文化走出国门。

当然,潮语话剧的观众需要长时间培养,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近些年来出品的一些话剧如《风雨侨批》《母亲的梦》《大潮商魂》等,多为政府购买、惠民演出的形式演出,这也算是培养潮语话剧观众的方式吧,我就想,只要让观众走进剧场,我们的剧就不会让你中途走掉。

而近些年多次线下演出确实也是取得一些较好的反响,作为我们这样的地方话剧演员来说,虽然都是送票形式请观众看话剧,但当我们的作品能够赢来观众热烈的回馈时,我觉得日日夜夜费心费力的排练都值了。

南都:在潮汕,你的粉丝可以说是涵盖男女老少,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吗?

赵曙光:年轻人应该沉住气,不能浮躁,也不要害怕大器晚成,当然,有成绩了不要膨胀。有机会还是要不断充实自己,你有料走到哪儿都吃香,你没料,靠嘴巴靠拍马屁,永远成不了事儿,包括我们团话剧演员,或者各行各业的年轻人都应该是这样。

对于中老年粉丝们,希望他们多给自己的生活找找乐子,该吃吃该喝喝,多出去旅游,别老整天围着下一辈转,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福气,好不容易熬到退休,应该多享受生活。

采写:南都记者 黄小殷

视频/摄影:南都记者 李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