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下的女性题材电影 这两部女性题材电影背后(1)

《青春变形记》和《爆炸》,应该是这段时间短视频平台最火的电影了,随便翻一翻,就能看到这两部电影的cut和最长五分钟的剧情梗概。你可以选择十分钟看完两部电影,也许也可以试试十分钟看完这篇影评。当然,后者的十分钟,要更漫长一些。

——聲視Voisual

主编:栗子

排版:佳雯

最近,关注了两部女性题材的青春片。一部是皮克斯的动画电影《青春变形记》,少见的不是公主为主角的女性题材迪士尼动画片;另一部是改编自同名小说的R级独立电影《爆炸》。

这两部电影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但在我看来,却十分值得放到一起去讨论。

在它们的对比之中,我想试图去说明,我看到的中西方共同面对的迷茫,所有创作者都可能在面对的资本凝视,和被资本驯服的符号表达。

-电影表达背后的精神围城-

《青春变形记》这部动画电影,我是从一位编剧朋友的朋友圈里关注到的。

“华人女导演的女性青春主题的动画电影”,这一系列的叠buff标签,加上一组萌萌的红毛小熊猫动图,一下就抓住我的注意力。

当今时代下的女性题材电影 这两部女性题材电影背后(2)

看完的感觉,一句即可概括:还不错,但难逃俗套。

母女之间逐步理解到相互认可,跟《勇敢传说》有种莫名的类似。

小姑娘走出家庭固有困境到自我价值实现和认可,似乎在所有的海外华人题材里都能找到。甚至,从视觉到人物设定(例如,竹林和虎妈),总让我感到一种“刻板印象”。

从《乒乓世家》《尚气与十环传奇》到《摘金奇缘》,这些看起来毫不相干的表现华人的电影中,总能找到些什么相关联的地方。

当今时代下的女性题材电影 这两部女性题材电影背后(3)

图为《尚气与十环传奇》

我不禁联想:是不是海外华人的社会困境与他们在社会中所处地位一样,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因此,摆脱严厉的父母,寻找自我价值认同,走向更加多元和社会性的社交圈(暗喻脱离唐人街和妈妈身边?)这种话题就不停地重复再重复。(相比之下,《网络迷踪》因为彻底摆脱了华人标签的束缚,倒是更有特点了。)

总之,华人题材让我感觉跟华人在欧美的社会定位一样,有些过于低调和总在自我反省了。

对一部迪士尼投资的合家欢电影,要求太苛刻,也是有点过分。毕竟《青春变形记》只是个照顾一大家子人看,不造成困扰的爆米花电影。

反过来再看《爆炸》。

这是一部R级片,从分级上就可以确定导演有资本放飞一下。

当今时代下的女性题材电影 这两部女性题材电影背后(4)

《爆炸》的故事其实挺简单:有一天,美国小镇上某中学的一个班,学生突然开始莫名爆炸,没有任何预兆,不论男女,也查不出原因。政府介入调查,最后也一无所得。

在这个大背景下,一个普通的女孩儿与追求她的普通男孩儿相爱了。

唯一戏剧化的就是男孩儿在故事进行到2/3的时候也炸了,女孩儿深受打击,酗酒度日,最后在父母和死去男孩儿的母亲帮助下重启信心,抱着积极心态走上人生未知的旅途。

但是,从主角的爱情或说情感诉求上,R级片《爆炸》却要比合家欢的《青春变形记》更加传统一些。

这是很有趣的。

《青春变形记》的女主追求放飞自我,解绑家庭束缚,最后找到家庭羁绊和自我价值实现之间的平衡。

当今时代下的女性题材电影 这两部女性题材电影背后(5)

《青春变形记》截图 (主角meimei肉眼可见的痛苦面具)

而《爆炸》在情感上反而是复古的:男女主都专一,在危难中心系彼此,永远用阳光的一面去照亮对方。

抛掉台词中偶尔的粗口和画面上人体自爆的血雾,其实这片挺纯的,连床戏都没剪进去,两人也演出了初恋的青涩。

当今时代下的女性题材电影 这两部女性题材电影背后(6)

这和《青春变形记》一对比,还真有些围城的意思——华人想寻找西方人的洒脱和自由,西方人反过来在文艺复兴。

我想,这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西方人在找回归,而东方人在寻求更现代的方向。

而我们早已杵在后现代时代中了。

没错,我没写错字,我们就是“杵在”这里,而不是“处在”

我们愣逼地杵在后现代时代中,这个去中心的时代,已经几乎不可能出现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问题专家了,只有关键意见领袖。

而这些KOL在各种利益集团的分化和把控下,已经开始混战一团。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极化思想。

在这样的时代,除了杵在哪里,还能怎样?我们不可能再得到凯鲁亚克或者鲍勃迪伦式的舆论英雄。或者说每个人都在试图做这样的英雄。

而培养这样的舆论英雄的,再由他们反哺出严肃的社会问题研究专家的社会土壤自然就难以存在,就算有估计也很难形成声量。

我甚至都怀疑,现如今严肃的社会问题专家会不会像卡夫卡、梵高、菲利浦·迪克那样,穷困潦倒,身后成名。

身处这样的时代,我们到底得到的是什么?

符号!

各种各样的,来自于各个时代的符号。

-被凝视的表达和女性-

我在互联网影视公司工作时反复被逼认知的:不要试图教育观众,不要让他们有认知门槛,要让他们在1秒内知道你给的是什么,给他们已经普遍认知的并重复。

如果被迫承认上述的大前提,那么符号就是最好用的工具了。

从这个角度重新去看《青春变形记》,我都可以想到规划这个人物形象时,主管揣测如何说服迪士尼的脑回路。

因为我也是经常要这么思考:怎么用最低的成本去说服我的资方?

大量的对标影片和示意图片是成本最低最有效的。而如果对标的影片或者影片中的元素又是投资人熟悉的,那简直完美。

所以想一下,一位第一次当导演的少数族裔女性导演面对迪士尼这样一个老字号娱乐公司,她怎么简述自己的角色人设是最省力成功率最高的?

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青春变形记》女主有了一头红发,因为《勇敢传说》女主也有一头红发。

一位红发的女孩儿觉醒了自己潜在能力,变身成一只熊猫。当她能够自如控制自己的变身时,这只熊猫也给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一头红发。

没错,红发!就像迪士尼投资的《勇敢传说》那样的红发。

于是这个女孩拥有了凯尔特人一样的热情和冒险精神去挑战自己的家庭权威——她的母亲!最后在冒险的终点她救了也会变身成熊猫的母亲,达成了母女的相互谅解。

当今时代下的女性题材电影 这两部女性题材电影背后(7)

图为《勇敢传说》

如果我是迪士尼的主管,我也会被说动,因为所有需要决策或者向上汇报的都是可以对标的:母女情、红发、变身、救母亲,这个导演甚至贴心地设计了母亲和女儿都会变身,在《勇敢传说》之上做了双倍的升级!

甚至在剧本细节上还做了外祖母和母亲这条关系线来做母女关系这个命题的双重升级!不仅升级还升级得很聪明!

唯一可能提出异议的,大概率就是那个地表最强法务部。

必须提醒决策层,虽然熊猫是公共IP, 但毕竟梦工厂已经出品了《功夫熊猫》,还是系列呢!咱们没必要在版权这个问题上与之发生冲突。

决策层可能会把这个问题丢回去。最后得到了解决方案:中国还有一种保护动物,小熊猫。

这时说不定还有收了好处或者利益相关的和事佬,出来敲边鼓:啊对对对!小熊猫还有条可爱的大尾巴!可以像狗一样摇,很讨喜的!

皮克斯的毛发技术部门这时候还可以出来背书,咱们家的CG毛发制作冠绝全球!保证毛绒绒的可爱到爆!秒功夫熊猫那个短毛效果三圈赤道周长。

我没有证据,我仍需再强调,这只是我的猜测。

但是从我所了解的决策来逆推,我还是能逻辑自洽。全当我是过了一把编剧瘾吧。

不过我还是得肯定一点。

《青春变形记》这部华人导演的作品,毕竟讲了点华人的情感故事,也有属于华人家庭孩子成长的个人体验,做到了中国人的故事在主流西方电影里被人看到。

运用了西方人的文化符号和对华人家庭的某种刻板印象,这也是一个在西方话语体系下的华人女导演必须要承担的,不得不说她所面对也是一种性别凝视。

其实刻板印象、性别凝视这种问题,同样也是《爆炸》在面对的。

虽然女主也极力通过染发、微壮的身材、夹带粗口的语言塑造某种超然的新时代女性形象,但其实《暖暖内含光》《歪小子斯科特》里的女主不也是这样吗?

这是不是也是另一种刻板印象呢?

是不是影片制作者和观众默契地共同塑造了这样一种刻板印象呢?

然后进一步强化了现实世界中这类独立新生代女性对自我形象的规划呢?

当今时代下的女性题材电影 这两部女性题材电影背后(8)

在影视领域,资本用符号规划了一个个文化产品,也反过来通过文化符号潜移默化地规划现实中的人。

《爆炸》因为是低成本独立制片,相对而言不用太担心资本对内容的钳制,虽然主角也有符号化的问题,但在情感上更加自如。

低成本也让这部影片不会担心分级过严而需要控制人体爆炸的血腥展现。

恰恰是这种血腥,搭配一些戛然而止或者突然展开的镜头,让人时时刻刻在感受青春、爱情的甜美时有种担忧感。这种担忧感很好地传达了对生命无常所生出的刺痛。

而在疫情之下,病毒又何尝不是那个无法预测的“爆炸”呢?

当今时代下的女性题材电影 这两部女性题材电影背后(9)

豆瓣评分,《青春变形记》8.2,《爆炸》6.0。

在我这里虽然说不上两个评分要倒过来,但是我觉得两部影片至少都应该在7分这个档上。

尽管文章看似是从批评的角度出发,但我仍推荐这两部电影。

《青春变形记》和《爆炸》都讲了一种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不确定性,只不过一个是隐藏在家族历史的必然,一个是完全不知道什么来由的偶然。

这种不确定就是人生的一部分。

很多女性朋友向我表达了对《青春变形记》的喜爱。按她们所说,剧情上并没有给她们带来什么特别的惊喜,但是获得非常好的情感体验。对于一般观众来说,仅这一点也算“值回票价”了。

而我个人在其中更强烈的感受是,女性的表达还是太少了。我们仍需去探索更丰富的女性表达的作品。

有时候我会怀念过去的演员,他们没有受到资本的驯化,所以还能看到阮玲玉、英格丽·褒曼、保罗·纽曼这样的具有个体特点的明星。

而如今的明星一旦个性化,难免就走偏。

玛格特·罗比在《猛禽小队》出演的哈莉奎因就呈现了这样问题,简直就是个标本。为个性而个性,为独立而独立,但内在极为空洞。所以她作为配角在《自杀小队》《新自杀小队》都是没问题的,一旦到了做主角的《猛禽小队》就暴露问题。

最后,尽管有时我们感到无力,但仍希望所有的创作者不要甘于被资本标签化、符号化。

就这样!白了个白!

作 者

当今时代下的女性题材电影 这两部女性题材电影背后(10)

茶壶道长

十年影视策划

二十年影视边缘从业者

三十年游戏宅

爱家人,爱祖国,爱不完美的自己

“voice visual”,记录闪现的弧光时刻。

合作、投稿请voisual@16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