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4月29日消息(记者 滕萌 通讯员 康维海)春花烂漫,杨柳吐绿,黄河岸边春意浓。春风拂大地,农事催人忙,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红光村,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在青海省自然资源厅的大力帮扶和支持下,红光村收到了化肥、地膜、种子等春耕大礼包,得到落实乡村发展规划、送来发展政策等各项帮助,且连日来喜讯不断,乡村振兴路上的发展劲头十足。
高屋建瓴规划最美的蓝图,入选全国国土空间村庄规划优秀案例
黄河从公伯峡水库倾泻而下,一路向东,浩浩荡荡。全国唯一由西路军被俘战士修建的红色村庄——红光村就坐落于大坝脚下的黄河南岸,西路军战士修建的红军庄廓院等遗迹至今还保留着历史原貌。
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大力支持红光村的乡村振兴,把红光村作为青海省第一批20个试点村庄规划之一,帮助开展“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近日, 自然资源部公布2021年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优秀案例,全国75个村庄规划案例入选,青海有3个村庄规划案例榜上有名,分别为循化县查汗都斯乡红光村“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和西宁市大通县八里村村庄规划、湟中区拦隆口镇卡阳村案例材料。
这是一个高起点、统筹国土空间、“多规合一”、考虑周全的规划。规划区由红光上村及红光下村(以下简称“红光村”)2个行政村组成,是一个纯撒拉族村。红光村村庄规划采取上下两村组合编制的模式,重点挖掘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同时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调整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防止耕地“非粮化”和“非农化”。“多规合一”村庄规划数据库,与青海省“一张图”进行有效衔接。
规划中明确,充分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种养殖业、旅游业。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奉中共中央军委之命西征河西走廊,终因敌我兵力悬殊而失利,红军战士除壮烈牺牲外,多数被敌人冲散、俘虏。红军战士被俘虏期间被迫开展修建清真寺、学校、庄廓等各种苦役,虽遭敌人严密监视,但他们不忘初心,在修建红光清真寺过程中巧妙地将红五星、镰刀、斧头、工字、领章等象征革命的图案雕刻在花砖和墙壁上,这些图案保留至今。
因而,红光村红色资源优势独特,有全国唯一一所由西路红军修建的红光清真寺、西路军红军小学和十八座红军宅院、水磨坊、榨油坊等红色历史遗迹,是全省独有的西路军精神红色教育基地。目前,村内打造了红光清真寺,红军小学、西路红军纪念馆、西路军革命旧址纪念馆、红色文化广场“五点一体”的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基地2020年8月入选全省第一批“党支部组织生活共享阵地”目录,2020年12月入选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规划编制中充分开展实地调研、资料收集,对村域范围内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用地适宜性评价”工作。通过与乡村书记、村民代表、乡贤座谈,充分了解民意,充分了解村庄历史沿革、重点项目布局、基础设施短板、村民发展诉求等,做到编一本村委好用、村民实用的规划。规划中明确,开展全域土地整治试点,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治理、进行生态修复。充实红色产业业态,优化村庄用地布局。预留留白用地,为产业发展留足空间。开展了土壤抽样检测,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供依据。
规划突出特色。村镇一体,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红光村良好的交通区位及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乡村旅游社区;村镇融合,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国家名片;融入青海省红色旅游线路,引领循化县乡村旅游发展。
一村一品,绽放红色文化时代新风华。发挥红色文化基础,做大做强红色文化观光、红色教育培训、红色文化体验;补充红色文化业态,打造穿一次红军服、唱一首红军歌、看一场红色电影、吃一顿红军饭、参观一次革命遗迹、接受一次党史教育;提升爱国主义信仰,宣传红色文化价值。
以点带面,赋能文旅融合发展新篇章。将红色旅游与公伯峡水库、宗占村原始森林、大庄村砖窑厂、撒拉尔水镇等人文和自然景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推介,着力打造一批复合型旅游精品线路,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固本强基,打造高原美丽乡村升级版。打造十五分钟生产、生活、旅游圈,构建“6 6 7”配套服务体系。即 6类基础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垃圾转运设施、燃气设施、公共交通设施、公交车停靠点、电瓶车停靠站; 6类公共服务设施:村民活动中心、室外体育活动设施、乡村书屋、卫生室、便民超市、金融网点; 7类旅游服务设施:撒拉农家、撒拉民宿、旅游纪念品店、红色文化教育中心、红色文化培训基地、红色文化影视基地、美食街。
规划编制中充分考虑村庄远景发展,为项目建设留足空白建设用地;挖掘特色资源,提出产业发展定位、战略、方向及空间布局;结合资源禀赋,提出与周边资源串联的乡村旅游发展路线;建立统一的数据库标准,为项目实施、监督管理提供保障;根据当地特色,提出村规民约,约束村民举止行为。
帮助处理“急难愁盼”的问题,不断增强农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红光上村作为青海省自然资源厅2021年8月新增帮扶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之一,青海省自然资源厅派出驻村工作组,青海省自然资源厅下属的青海省移民安置局的程文慧任驻村第一书记,青海省自然资源工会的徐瑞作为工作队员,开展了一系列帮扶工作,春耕之际,他们更为忙碌。
青海省移民安置局针对全村有58户公伯峡水库移民的实际情况,所实施的投资300多万元的危房改造项目正在收尾,还有实施的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大大改善了村里的生产生活条件。
为推进红光村乡村振兴工作,青海省厅驻村工作队以为民办实事为着力点,帮助处理“急难愁盼”的问题,不断增强农村群众幸福感、安全感。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老党员、老干部拉家长,开展实地走访,了解发展意愿和困难,化解协调矛盾12起。
驻村工作队重点了解到红光上村现状灌溉水渠为土质水渠长度约2公里,自村中穿越而过,由于渠道年久失修,淤积严重,渠道过流能力减差,且土质渠床渗漏严重,引起渠道旁 27户房屋地基不同程度塌陷,造成房屋墙壁产生裂缝,其中情况较为严重的1户现已无法居住,直接威胁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该浇灌渠也是这2年内也成为村民之间引发的矛盾因素。
为此,红光村第一书记程文慧主动作为,多次与乡政府相关领导和村两委成员实地调查,组织征求村内群众意见后草拟初步设想方案,向派驻单位局领导进行汇报。青海省移民安置局高艳局长了解到红光上村群众生活存在困难事、烦心事,要求驻村第一书记程文慧结合村情实际,由村两委拿出浇灌水渠项目意向方案逐级上报,目前新建浇灌水渠项目可研方案已审批完成,投资概算150万元。
从全局发展着眼,驻村工作队提出了2022年工作思路和建议。程文慧说,尤其2021年,到红光村开展红色教育培训和旅游体验的党组织,党员干部和省内外游客络绎不绝,预计今年参观人流量达50万人次,这对红光村开展红色教育发展、红色旅游既创造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国资整合打造,充分发挥红光村红色资源优势。为此,一要深度挖掘史料。深入发掘和整理西路军将士在红光村坚定信念、不屈斗争、联系群众的事迹,挖掘西路军建村历史,完善和丰富红光村解说词内容,在突显西路军精神背景,讲好红光村的西路军故事。
二要改进展陈整合方式。整合现有的西路军纪念馆,红光清真寺民间纪念馆,红军小学校史馆,西路军革命旧址纪念馆等展陈资源,进行专业化展陈设计,结合每个展馆主题和侧重点进行分类展示,突出展馆的主题特色。
三要推进好多规合一规划。明确将红光村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定位,让结合红光村红色资源,统筹制定的红色资源总规划形成合力,让红光村红色资源提高升级。
宣讲中央及省委1号文件,把党的政策转化为全体村民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行动
四月和风拂人面,桃红柳绿春满园。近日,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韩生福一行到红光村宣讲中央及省委1号文件,讲政策、送服务、促振兴。
“省城亲戚给咱们送春耕大礼包啦,不仅来送化肥、玉米种子、地膜等春耕物资和3万元资助金,而且还来讲政策、讲规划,开展各项帮扶……”,红光村村民奔走相告这一喜讯。
“发展蓝图已经绘就,下一步规划如何落实,乡村振兴如何推进?”带着这些问题,韩生福一行就村里今后的发展,帮着理思路,定目标,出谋划策。
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田力多次来村里帮助编制规划,他这次重点解读了中央1号文件对村庄规划的最新要求,就落实好红光上村乡村规划,做好村庄风貌管控、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和乡村振兴产业布局,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助力乡村振兴提出了意见建议。
青海省移民安置局局长高艳就挖掘红色资源,带动村民发家致富,提高村民经济收入,推进水库移民项目规范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突出村里特色、严控工程质量、延伸产业链条等建设性意见。
韩生福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好、全面推进好乡村振兴落地见效工作提出工作意见和要求:一要高标准推进乡镇、村级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为下一步实施乡村振兴项目打好基础,把党的政策转化为全体村民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行动。二要开拓创新,落实好规划,谋划好发展。积极挖掘红色资源,充分利用红色优势,坚持村庄建设依法依规推进,着力打造用地合规、建设合法、规划合理的全域旅游示范村。三要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发展乡村旅游业。聚焦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帮助村社做好上下衔接,协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相关问题,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条件,以实际行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宣讲会后,韩生福一行为村里送去了3万元帮扶金,办实事,助春耕,祝福红光上村全体村民新的一年借助中央及省委1号文件的政策、实惠,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红红火火!
循化西路红军革命旧址(央广网发 通讯员 供图)
利用好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优势资源,“三红”产业富红光
规划统领,发展劲足。有了新规划,对循化县红光村村民来说,如今对“红色”产业有了新的理解,红色产业不仅仅是园地里种的鲜红辣椒、花椒,还有村里蓬勃兴起的红色旅游业。
时下,红光村正在成为青海海东市乃至全省有名的“网红景点”,大巴车、小轿车在村间道路上川流不息,慕名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络绎不绝。2021年全党上下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红光村发挥自身阵地优势,为省内外游客提供了学习平台,通过缅怀革命先烈,聆听西路红军故事,感悟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真正让红军精神得以延续和发扬,2021年,共接待游客2500余批30万余人,2022年有望达到50万人。
经积极争取,近年来,循化县坚持挖掘、传承、建强、发展独有的西路红军红色文化资源,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打造了“五点一体”红色教育实践基地,为开展红色教育搭建了新平台。红光村先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党支部组织生活共享阵地、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省首个职工红色教育基地和红军书院、海东市首个市级廉政教育基地……红光村肩负着“使命”,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和阵地优势,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传承发扬红色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春耕农忙之余,村民马胡才赶紧清扫、收拾房屋。马胡才说,春天到了,到村里旅游的游客渐渐多了起来。“趁这两天有空闲时间,把屋子收拾干净,准备接待游客。”
在当地政府的引领下,红光村村民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逐步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以纪念碑、红光小学等为核心的旅游区域,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红辣椒、红花椒的“三红”产业。仅去年,红光村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比十年前翻了几倍。
看中红色旅游的热潮,马胡才将自家的四合院改造成农家乐,偌大的庭院,旺季成了餐厅,淡季供家人住宿。这种灵活的经营模式,让马胡才一家足不出户,就实现了就业。马胡才说,旅游旺季他开的农家乐里几乎天天爆满,去年的收入达到30万元。
与年轻的马胡才不同的是,一心扑在庄稼地里的马海毛,精心照料园地里、荒滩地里种的辣椒,一年下来也有不少的收入。马海毛说,红光村紧挨黄河,水资源丰富,加上光照充足,种出的辣椒味道很地道。
在马海毛的小院里,墙头上挂满了一串串晒干的辣椒。鲜红的辣椒,映照着他们一家的幸福生活。马海毛说,在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支持下,现在种地有补贴,靠着种植辣椒获得的收入,大儿子娶上了媳妇,小儿子上大学的学费也有了着落。
马海毛种辣椒种出一片天地,日子越过越红火。马海毛说,去年辣椒价格比较好,卖了两万多元,今年准备再扩大种植规模。
穿梭于红光村,随处可见销售辣椒、花椒等农副产品的店铺,以及一些销售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商铺。红光村村民马努沙这几年尝到了乡村旅游带给他的甜头。他说,这几年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最多的一天有好几千人进出,来他店里买辣椒、花椒的人也挺多的,收入很不错。
2006年以前,红光村的村民靠种地为生,人均年收入仅有3000元,现如今依托旅游业,人均年收入超过上万元,借助发展“红色产业”契机,红光村村民生活越过越好。一条以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道路,正迎着初升的太阳,延伸壮大。
要让大家兜里都有钱,过上富裕文明的生活
一户两户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经积极争取,村里从国开行拿到了450万元的3年免息助农贷款,对村里的能人进行了筛选,根据村民各自的特点和特长,发放贷款用于产业扶持,让大家都能按需按能致富,积极拓展致富门路。这笔贷款,让32户村民受益。
村民马乙布拉海卖擅长拉面,但生活贫困,儿子也娶不上媳妇。他领到15万元贷款后,开了拉面馆,还清了贷款,建了房还开了农家院,儿子也娶了媳妇,家庭年收入5-6万元,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擅长牛羊育肥的7户村民,每户领到10万元贷款。村民孔阿吾原来的生活仅够温饱,领到贷款后养了15头牛,每年都有5万元收入。
入股水产养殖的5户村民,每户领到10万元贷款。村民马吾麦热,已经累计分红12万元。有了本钱,夫妻2人又到内蒙开拉面馆,现在年收入已经达到15万元以上。
开农家乐的8户村民,每户领到20万元贷款。村民陕红国凭着这笔贷款按照四星级标准修建了农家院,已经得到有关部门认证,一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