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大哥其实是同父异母。在大哥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我父亲兄弟二人,父亲是老二,我大爷夫妇没有子女,父亲独身一人带着孩子在外工作不方便,所以就将大哥过继给了我大爷夫妇。以后父亲再婚又生育了我们。我小时候根本不知道有个大哥,那时大哥在西安工作,我们跟着父亲在城里居住,大爷一家住在老家农村,大哥每年回家探亲一次,也都住在我大爷家。我们也很少见到他。后来大哥结婚有了仨孩子,一家人仍然是由大嫂一人承担着老人和孩子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六十年代初,父亲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因此,我们全家都迁回了老家农村,借居在邻居的三间破瓦房里,算是安了家。那时我们家可以说,上无片瓦,下无地一垅。就这样,父亲从此便带领全家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

那时,大哥每月给我大爷往家里汇10元钱生活费,每月给大嫂汇20元生活费。后来得知,大哥每月工资只有五六十元。大哥每年只有一次探亲假。每当大哥回家探亲时,都到我家跟父亲拉拉家常。大哥个头不高,一米六七左右,穿得很朴素,说话特别稳重,在父亲面前他显得有些拘束。父亲从来不问大哥挣多少钱,大哥也从来不说自己具体从事什么工作。那时,我从大哥和父亲的言谈中发现大哥是一个很有文化的人,他知道许多国家大事,六十年代农村什么都没有,信息非常闭塞,只有大哥回家探亲时,我们总算能听一回“新闻联播”。以后,我才知道大哥是在军工厂工作,他主要从事机械制图。是国家机械部工程师。大哥其实没上过正规大学,从事工作前仅是一名技校毕业生。后来大哥对我说,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看书和学习专业知识上。大哥说,“文化大革命”中,人家在搞造反武斗时,我正好借此机会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学习文化知识。有大乱,必有大治。一个国家要发展壮大,没有文化知识是不行的。没有大道理,没有夸夸其谈,我对大哥的远见卓识及才华和人品十分敬重。

一九六六年秋天,在西安工作的大哥回家探亲时,有空他便给我辅导一些数学知识。他经常从上衣口袋里掏出那只油光发亮的黑色钢笔给我做些示范题。时间长了,我被他那支钢笔深深吸引了。那时我没有钢笔,用的是铅笔和圆珠笔,我多么想有支钢笔啊!所以,当我看到大哥的钢笔时心里就直痒痒,我时不时找各种借口用大哥的钢笔胡乱写点什么,然后说:“钢笔真好使,写出的字也好看” 。但大哥只是笑笑不吭声,也不说把钢笔送给我。我呢,当着大哥的面,还真不好意思直说。

转眼大哥二十天的假期结束了,临走的那一天,我故意给大哥提着行李送大哥去车站。路上,两眼不时地瞅瞅大哥上衣口袋里别着的那支钢笔,我心里暗暗想着:“大哥啊,我都亲自送你了,你怎么还不把那支钢笔送给我,真小气。

大哥走了,但我心里却总惦记着大哥那只钢笔。为了那支钢笔,我对大哥一直耿耿于怀。“大哥呀大哥,你是国家工程师,挣钱又多,怎么就不能把一支用过的钢笔送给小弟呢?你也太小气了。一个月过去了,一天,邮递员突然送来一个邮件要收件人签字,我接过一看,是大哥从西安给我寄来的。我急忙打开一看,小盒里装着一支崭新的乌黑发亮上海依金钢笔,里面还给我附一封信,我打开信默默念道:“三弟你好?(我在兄弟中排行老三)近来全家都好吧?,我知道你很喜欢我那支钢笔,但我用得很旧了,而且也是一个朋友送的,我想留作纪念,所以没给你留下,请原谅。回来后我便到商店给你买了一支,因工作较忙拖至今日才给你寄去,请查收。望今后努力学习,再见!

读完大哥的来信,不由两行热泪滚滚而下。我感到内心十分惭愧,心里说道:“亲爱的大哥谢谢你,我误会你了,请你放心,今后我一定好好学习,绝不辜负你的期望。” 从那以后,我的上衣口袋里也挂上了一支钢笔。

四十多年过去了,每当想起这段往事和看到大哥送我的钢笔,每时每刻都在激励着我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大哥虽然过世了,但他那为人谦和,与世无争的品格以及他的音容笑貌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阎乃恒作品价值(青未了一支钢笔)(1)

作者简介:阎乃恒,字依农,号九龙山人。1950年生于山东博山区。爱好文学,书法,“全国诗文书画先进工作者”。“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人才。近年来文学作品在《学习强国》《河南文学杂志》《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中国诗词网》《中国散文网》《作家美文》等新闻媒体发表散文,诗歌等文章400余篇。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文艺家网书画委员会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博山区作家协会会员。

住址: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西外环路昃家庄59号

手机:13011608837(微信同号)

壹点号博山区作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