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最近最让我感觉到惊喜的剧情悬疑电影,应该就是2019年奈飞出品的西班牙电影《饥饿站台》。
不得不说2019年的奈飞真的是高质高量,无论是在奥斯卡大放异彩的《美国工厂》、《爱尔兰人》、《婚姻故事》,还是电视剧集《王冠》、《难以置信》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2019年,完全可以称为“奈飞年”。
这部西班牙小成本电影《饥饿站台》,从预告片揭露影片结构的时候就很吸引人,通过一个垂直上下运送食物的监狱,去描述身处在每一层的人面临的处境和变化。
这部电影被很多人称为“垂直版”的《雪国列车》,在我看完后更倾向另一部电影——2010年的《死亡实验》,同样是通过一个实验性质的“设定”,去把人放在一个类比现实社会的环境中,观察人的反应和行为。
《饥饿站台》更像是一则社会性寓言,最大的作用就是运用各种贴近现实的“设定”,引发人们的思考。
这部电影中的隐喻和明喻非常得多,每个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下面我将以个人的视角去解析这部脑洞巨大却无比现实深刻的电影。
剧情故事发生在一个被称为“监狱坑”的地方,0层的厨师们会精心为监狱的囚徒准备食物,问题在于食物的发放是从1层开始,逐步向下,每层有两个囚徒,当上层的人吃完了,下层的人才可以吃。
男主一醒来便在47层,他的狱友是一个老人,狱友简单的给他介绍了监狱中的情况。
当承载食物的升降台到达他们这一层的时候,老人急忙上去狼吞虎咽起来,但是男主却发现升降台上的食物都是被上层的人吃剩下来的,到达47层已经一片狼藉,便不愿意吃。
老人在告诉男主一些基本信息后,便不愿意多说了,首先说话需要消耗有限的体力,这个建议基本到了80层往下,连吃饱都成问题;
其次,老人认为自己告诉对方信息很不公平,只有对方有信息交换的时候,才会说。这也说明了,在这个小型社会中信息资源也是一种隐性资源。
监狱每个人可以带进来一样东西,男主带的是一本小说《堂吉诃德》, 当男主告诉老人自己所带物品的时候,老人显然很高兴,说的话也多了。
男主是自愿参加这个社会实验性质的项目,老人却不是,他因为把电视扔出窗外,砸死了一个非法移民,作为一个罪犯进来的。
老人带进监狱的物品,是电视购物中推荐的加强版武士刀(厨刀)。老人在监狱中生活已经将近一年,显然对这里面的规则了然于心,在吃完食物后,甚至还会往食物里撒尿,告诉男主一切都是“显而易见”的。
最终男主在饥饿的影响下,也开始吃起了食物,有一天他看到升降台上居然坐着一个亚裔女。
老人告诉他,这个亚裔女每个月都坐着升降台下来,寻找她的孩子。当亚裔女降到下一层后,被下面的人袭击了,当然亚裔女能够每个月坐着升降台往下也是有依仗的,很轻松的反杀了袭击她的人。
很快一个月的时间到了,监狱每个月都会重置每层人的位置。
男主一睁眼,发现自己被捆了起来,原来他们到了171层,经验丰富的老人知道这里不可能有吃的,所以,要靠吃他的肉过活。貌似“好心”地告知:不会切他要害位置的肉,同时会分给他一份。
当两人饿了一段时间,老人终于动手了,拿着带进来的武士刀开始切男主身上的肉,正在男主无计可施,疼痛地惨叫之际,坐着升降台下来的亚裔女到了,并救了他。
愤怒的男主拿起刀杀掉了老人,吃老人的肉过活,亚裔女也离开了。
再次调换楼层的时候,男主到了33层,狱友则是接待他进入监狱坑的女工作人员。作为监狱坑的管理者,女工作人员告诉了他很多信息:这个监狱坑共有200层,实际上的食物量是够400人吃的,前提是每层人都定量的吃自己那份,这是一个考验人是否能自发团结的实验。
选择跟男主做狱友也是女工作人员的“福利”,因为男主是并非罪犯,而且带进监狱的是一本没什么危险性的书,女工作人员带的则是一条狗。
而这个监狱明显不能按照实验的初衷去运行,上层的人不断的浪费和糟蹋食物,女工作人员是个非常遵守规则的人,她带来的狗也没有浪费食物,一人一狗分别在两天进食。
女工作人员多次试图影响下层人,让他们按照自己分配好的量去进食并传达下去,这样大家都有的吃。
显然下层的人是不会理她的,直到男主威胁下面的人,如果不按她说的做,便在食物里拉屎,下面的人立刻照做了。
但是男主告诉她,这样只能影响下层的人,却不能影响上层的人,因为没有威慑能力。
两个人一天进食的时候,发现升降台上的亚裔女受了伤,男主救下了之前有恩与他的亚裔女,这时候狗却偷留了食物,导致监狱温度降低,男主急忙将狗留的食物扔了下去,才保住大家的命。
在夜晚,亚裔女杀了狗,像是向女工作人员表达愤怒,他们运行下的监狱坑是多么的残忍,亚裔女也是女工作人员接待的。
失去狗的女工作人员很绝望,告诉男主根本就没有什么孩子,这个亚裔女是个女演员,想进监狱坑来体验生活,监狱也不接纳16岁以下的孩子。
一个月再次过去了,这次两个人居然到202层,显然女工作人员接收到监狱只有200层的信息是错误的,也就是说,即使合理分配食物,监狱依然有人要饿死。
本来女工作人员也到了癌症晚期,在失望与绝望中自尽了,男主在矛盾之下通过吃她的肉度过了202层的艰难日子。
再次醒来后,到了8层,这次的狱友是一个黑人,黑人带进来的物品是一根绳子,他寄望于在8层通过上面人的帮助逐步到达0层,从而走出这个监狱。
可惜,上层的人欺骗他了,不但没把他拉上去,还骗走了他的绳子,黑人绝望了。
男主此时下定决心,说服黑人,让他和自己制作武器,下到最后一层,可以保证每个人都有的吃,同时下到最后一层后,通过升降梯可以回到0层。
黑人被走出监狱的想法说服了,两个人通过拆卸床制作武器,先威胁在前一天饱食的50层以上的人禁止进食,在50层以后通过武力胁迫让每个人只吃分配好的食物。
在中途遇到一个黑人认识的“智者”,赞同他们的做法,建议要先说服,不行再动武,并保留一份奶昔上到0层,带给他们“信息”。
在他们继续向下的过程中,发现下层的世界简直是人间炼狱。在100多层的时候,他们发现这层的囚徒在袭击亚裔女,与这两个人搏斗了起来。能够击败亚裔女的显然不是一般人,在搏斗过程中,两个人都受了重伤,亚裔女也死去了。
他们带着重伤继续下降,最终发现这个监狱居然有333层,在这里他们遇到一个小女孩,小女孩跟他们要最后的奶昔充饥。
纠结之下,他们给小女孩了,并让小女孩代替奶昔成为上到0层的“信息”。最后,黑人狱友因为重伤死去了,男主在升降梯下降至333以下的空间,跟着幻觉中死去的第一个狱友老人走了,小女孩升了上去。
设定
这部现代寓言片,最精彩部分就是看似在一个科幻性的场景,但是却每件事都在讲现实,设定决定了这部片子的深度。
监狱坑
我认为这部影片更接近《死亡实验》对人性的探索,而不是《雪国列车》对复杂社会关系的思考。
因为在《雪国列车》中,前中后车厢是一个金字塔式的设定,最底层的劳动力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列车长在车尾设置了一个老头作为“卧底”,适度的反抗只是作为减少人口和平息积怨的手段。
但《饥饿站台》明显不是,下层不被需要,互相之间只有纯粹的剥削关系,没有需求。
在监狱坑的设定中,食物是不能保留的,这个设定非常的重要,因为这个自上而下的监狱坑,显然是一个设定化的社会阶级的象征,而食物是社会资源的代表。
吃东西,是人们生存的最基本保障,但是如果可以保留食物,便可以用个人对资源的调配来对这个规则进行影响,比如上层人可以囤积大量食物,导致下面的人完全吃不了。
这样的设定无疑确定了,哪怕是1层也不能通过垄断来控制来源,说白了,整个监狱里都是被统治者,监狱坑就是一个直线的上下阶级的关系。
而《死亡实验》也是这样,一批人被分为囚犯和狱警,身份都是被赋予的,没有互需关系,只有上下级关系。
调换楼层
监狱坑调换楼层的设定无疑是最核心的设定,如果不能调换楼层,便有了天生不平等的关系,上下层也没有互相理解,换位思考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这个监狱没有希望,会导致两个结果,上层脑满肥肠,因为暴食导致肥胖等各种疾病;下层人间炼狱,只要有体力就会暴动。
但是调换楼层给了下层希望,也给了他们换位思考的能力。我想设计者的初衷便是让囚徒们通过上下层的流动团结起来,去改变一些什么。
但是结果却是贪婪,还有报复心,到达上层的人会因为之前的下层经历拼命的暴食,糟蹋下面人的资源,侮辱他们的地位,都忘了其实大家都一样。
0层
0层是这个监狱的实际统治者,因为他们掌管食物(资源)的产出。可以看出0层的人出发点是好的,甚至囚徒喜好的食物都会去做。
那么问题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0层的人只局限于做好“眼前的工作”——烹饪。他们虽然拥有设定上的无限资源(山珍海味都有),但是他们不思考资源如何分配,他们也不知道监狱坑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其中有个片段就是厨师长发现意大利奶昔没人吃,大发雷霆,去问责每一个厨师。
我个人非常倾向于这是整部片子的结局,因为按照影片的环境,100层以下的人都没得吃,不可能有奶昔留下,而最后的小女孩也是主角幻想出来的“希望”,最终奶昔到达了0层。
从这点看出来,0层的厨师们不是明知道监狱饿死那么多人却熟视无睹,因为他们根本没想到奶昔是有人刻意送上来的,而是因为有根头发。
这不禁让人哭笑不得,却又发人深省。
这很像是世界的规则制定者们,绝大部分出发点都是好的,用政治学的话来说是“利益共同体”,监狱坑死人对他们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但是因为他们并不了解政策下发的具体情况,甚至都不了解自己服务的监狱坑。
在现代社会,连一个企业提拔管理者都需要基层经验,无疑就是为了杜绝这种情况。
但是,往往越是防范的越是解决不了,奶昔上的头发,简直就是一个“何不食肉糜”的电影版本。
人物《饥饿站台》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代表意义,除去这些人物,基本都是监狱坑中的普通囚徒,也就是现实中麻木不仁的人们。
主角
其实主角进入狱中带着那本《堂吉诃德》基本就说明了主角的象征意义,一个看似不符合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虽然站在小说中堂吉诃德是一个令人发笑的荒诞角色,但是这个人物并非为了讽刺理想主义者或批判骑士精神。
《堂吉诃德》的创作一是在骑士文学的堕落下呼唤骑士精神,另外是反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西班牙作为堂吉诃德的故乡,无疑对这本文学著作有着执念。
堂吉诃德不是小丑,而是光。
在这现实世界,想要改变却荒诞的光。就像主角一开始不愿意吃餐桌的残羹剩饭,这是一种可笑、不切实际的信念。
在切身体会了人间炼狱后,主角与堂吉诃德一样产生了失望、悲观的情绪,光眼看就要熄灭。
但最终,这束光转变成了弥赛亚(救世主),提到弥赛亚,这部电影的宗教味道也很浓重。
当然,西方国家基本都是基督教国家,也并不意外。在基督教中,最早的弥撒亚便是耶稣,甚至连主角的选角也很像是耶稣。
片中当主角拿起武器下到每一层分配食物的时候,有个囚徒还讽刺他:“你以为你是耶稣吗?耶稣可以创造食物,而不是阻止我们拿食物。”
耶稣并不能创造食物,弥撒亚却能带来希望,最终主角带着堂吉诃德式的结局走了,似乎一切没有改变,但是谁说希望的种子没有埋下呢?
亚裔女
亚裔女是这个监狱最初的反抗者,根据女工作人员的信息,她的儿子是不存在的。但不代表亚裔女不是在寻找“儿子”,“儿子”其实是希望的代表。
她很像是历史上最初的反抗者(陈胜吴广、李自成等等),有能力,也有机会(一直处在上层),但是却没有明确的思想目标,甚至她都没说过话。
所以最终她没有完成改变,但是她为主角这样的人提供了启发,如果没有他,弥撒亚不会出现,主角也会沉沦在无力的现实世界中。
最终亚裔女遇到了死在了悍匪的手里,正如很多最初的反抗者,这个世界一昧的暴力和无明确目标的反抗最终都会消亡。
老人狱友
老人是这个监狱的现实面,不算是恶人,但也不是好人。完全是一个适应规则的极致利己和现实主义者。
老人甚至比很多想不明白的囚徒活的更好,毕竟已经生存了一年。这也反应了现实,在生活中,那些现实主义者、利己主义者们生存往往不是问题,在底层他们吞噬同伴,在上层时积累热量,对信息、资源精心计算。
如果老人有亚裔女那样的身体条件及武力,我相信他一定能走出监狱,但也仅仅是他自己而已,改变不了什么。
为什么说老人不算是恶人,因为这个世界大部分人都改变不了什么,能够自己走出“监狱”就已经很好了。
他糟蹋食物,恶劣的对下层人,也看不起他们,但是他并没有以杀戮为目标,还保留了一定的人性。
黑人狱友
黑人代表了积极进行阶级提升的人,但是他的提升必须要上层人帮助他。
他其实也是个自私的人,他没有想过上层的人是否担心他上去后会威胁别人的生命,甚至连拉他上去的理由都没有。
黑人没有具体的计划,上去后如何安排所有人继续上升,他要求的很天真,仅仅是“拉我上去”。
这在现实生活中,是我们常说的“贵人相助”,贵人会平白无故“相助”吗?
黑人并没有提供真正的价值,他的价值仅仅是有一根绳子,上层人便抢夺了他的价值。
当黑人失去绳子后便绝望了,但是他依然是为数不多想要逃离监狱坑的人,所以成为了主角的队友。
智者
智者的设定很像曼德拉,代表了对反抗行动提供思想基础的伟人。
智者之所以要求主角和黑人的分配行动“先礼后兵”,便是对这种行动的一种思考。
拥有强大武力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固然很有效,但是如果以后没有武力威胁,还会有效吗?
所以智者让他们先礼后兵,便是尽量能够将思想传达,希望播种,不然就会像历史上的军政府、独裁者一样,短时间固然有效,但是只是历史的一瞬。
女管理者狱友
监狱的女管理者是唯一个这座监狱运行的参与者,可惜,她知道的信息也不完全。
这是这个影片“阴谋论”的一面,但是我认为,管理局并不是一个人性化的定位,更多的代表这个世界本身的固有资源和既定规则。
女狱友像极了很多底层的公共服务者,出发点是好的,工作也兢兢业业,但始终事与愿违。当跳出体制后,发现这个世界与她的想象完全不一样。
同样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将希望寄托在主角身上。
最后的小女孩
我坚定的认为这个小女孩女孩是主角的幻想,不管从电影的立意,还是客观逻辑,333层不可能出现这个女孩。
之所以这个希望是小孩而不是奶昔,是因为在主角的思想中希望通过人性的诉说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一个空洞的奶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