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所有关于鲁智深的情节(水浒传中唯一称得上)(1)

文丨阿良

嗨,各位僵尸粉们好呀,我是阿良。

《水浒传》中,梁山对外号称是108位好汉,然而这之中要么是本地恶霸,要么是人渣色狼,要么是土匪强盗……恶贯满盈之辈的占了绝大多数,根本配不上“好汉”二字。

在阿良看来,水泊梁山真正能够称得上“好汉”的也就一人而已,他就是鲁智深。

所以今日跟大家伙聊聊鲁智深,因为在《水浒传》里,阿良最喜欢的就是他了。

水浒传所有关于鲁智深的情节(水浒传中唯一称得上)(2)

《水浒传》第三回开始,鲁达首次出场——关西人,时任渭州经略府提辖一职。

应该说,施耐庵一开始就把鲁达的善缘留在了广大读者心中,树立了一个美好的印象。

那时,史进在茶楼寻人,迎面大踏步走来一个军官模样的大汉。

“但见他,头裹万字顶头巾,悬一双纽丝金环,身着绿战袍、青绦带,足蹬黄皮靴。生得面圆口大,鼻直口方,一脸络腮胡须,是个身长八尺、腰围十围的壮汉子。”

面圆耳大,鼻正口方之人,这么一看,鲁达的面相确有几分菩萨气息。那之后的鲁达怎么就活成了凶神恶煞、怒目金刚的样子呢?

这还真不能怪他,谁让他碰到的事情都是那么令人愤怒呢?

水浒传所有关于鲁智深的情节(水浒传中唯一称得上)(3)

鲁达,鲁莽通达,自是以“鲁”兼“达”。

他对史进是“鲁”的,见一面就认定这个兄弟,要与他把酒言欢。

在酒楼内听有人啼哭不止,他“便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粗鲁、暴躁的性格一览无遗。

斥问之下,才知是在酒楼卖唱的金氏父女受了欺辱,不能忍受,想马上就要去打死郑屠,史进、李忠二人极力劝住,仍愤恨不已。

不到半日光景,鲁达的“鲁”在几个细琐情节中展示淋漓。而且这个“鲁”这不仅表现在他的行动上,也表现在其语言上。

先前他和史进为了请李忠喝酒,李忠叫他们等一会儿,他便道,

“谁耐烦等你?去便同去。”

他还时常骂人为“腌臜泼才”、“直娘贼”、“鸟人”等粗俗不堪的语言。

水浒传所有关于鲁智深的情节(水浒传中唯一称得上)(4)

水浒传所有关于鲁智深的情节(水浒传中唯一称得上)(5)

鲁达身为官家,他“达”的一面也开始显露。为让金氏父女离开这是非之地,他不仅倾囊相赠,还向史进、李忠二人借钱相助。

第二天又亲自护送离开,人走了还不放心,为了防止店小二去追赶,一向暴躁的鲁达,竟在店门口坐了两个时辰,此举大违平日行径,却暗合侠骨仁心。

“约摸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

惩治郑屠,也不是一到就动手,而是采取先激后打的策略,造成口角斗殴的架势,顺势将郑屠引到街上并当众质问,让围众的人了解“拳打郑屠”是正义的行动。

鲁达本意是痛打惩治郑屠,不料失手打死,面对意外,他随机应变,从容不惊道,

“这厮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

一边骂,一边大踏步走了。

回到家中,鲁达一改淡定的神态,匆忙收拾了盘缠和衣物,提一条短棒防身。当众人发现郑屠一命呜呼准备状告鲁达时,这条好汉早已逃之夭夭,没了踪迹。

水浒传所有关于鲁智深的情节(水浒传中唯一称得上)(6)

为救萍水相逢的金翠莲父女,自毁大好前程,被官府通缉,不得已去五台山落发为僧。

鲁达,成了鲁智深。

在这里,“鲁”的品性依旧可见。

不学坐禅,喝荤酒,吃狗肉,屡犯清规;更有甚者,在神佛像后屙屎屙尿,打碎山门金刚,和僧人大打出手,狂放不羁,不讲卫生,粗俗不堪。

没有尔虞我诈的算计,只凭着内心的指引随性而为。如此简单又怎能不通达?

至此,鲁智深再也无法在五台山安身,只得离开。

水浒传所有关于鲁智深的情节(水浒传中唯一称得上)(7)

途经桃花村,得知周通要强娶刘太公之独生女儿,他依旧刚直纯正、嫉恶如仇,一顿拳打脚踢帮助刘太公彻底解决其后顾之忧;

和李忠一起上了山寨,又劝周通道,

“你却不知他只有这个女儿,养老送终,承祀香火,都在他身上,你若取了,教他老人家失所,他心里怕不愿意。”

句句在理,何其通达。

水浒传所有关于鲁智深的情节(水浒传中唯一称得上)(8)

鲁智深不准备久留桃花山,周通、李忠明说送他盘缠,满桌的金银宝器就在眼前,却说要下山抢劫再给到他,为了报复他们的不讲义气,鲁智深直接将桌上金银席卷一空而去,逃下了山。

还有比鲁智深更简单、更可爱的人吗?

水浒传所有关于鲁智深的情节(水浒传中唯一称得上)(9)

鲁智深从没有恃强为恶,总是同情弱小。

瓦罐寺内,凶僧恶道毁了寺院,玩弄女人,欺压老僧,禅杖、戒刀霍霍落下;饿了一天的鲁智深,夺取了一锅稀粥,当听到几个老和尚可怜的哀求声,说他们也饿了三天时,“便撇了不吃”。

在大相国寺的菜园里收服了一干泼皮,泼皮们天天买酒、肉与他,忌讳乌鸦叫,直接将树连根拔起。

水浒传所有关于鲁智深的情节(水浒传中唯一称得上)(10)

水浒传所有关于鲁智深的情节(水浒传中唯一称得上)(11)

书中从未提及他的父母,这样一个缺疼少爱的人却没一点阴暗心理。

反倒因为孤独,所以格外重情义。他把有缘相聚的人都看做自己的亲兄弟,兄弟的事就是他的事。

为兄弟两肋插刀,野猪林及时出手,鲁智深挥禅杖救了险遭杀害的林冲,一路护送到沧州七十里外,这份赤胆诚心让人动容!

当他知道史进陷入华州城后,不顾生命危险,孤身刺杀贪官贺太守未遂,被打进死牢,命悬一线。

加上金氏父女,三次救人,鲁智深两次丢掉自己的饭碗,一次差点丢掉自己的命。

一路散发着见义勇为的热诚,以金刚之怒威慑击退著邪恶,只要是义的事情,他该出手时就出手,从不患得患失,实为“真好汉”也。

水浒传所有关于鲁智深的情节(水浒传中唯一称得上)(12)

征辽得胜后,鲁智深重返五台山参禅。

智真长老道,

“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

出家的和尚造起了反,又要“杀人放火”,又要“得成正果”, 确是“不易”。

然则,杀人放火的表象后面,是鲁智深对邪恶的痛疾,对良善的悲悯。恰如地藏王菩萨“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誓愿。

这般至情至善的侠之大者,绝对称得上是水浒好汉第一人。

连武松都不如他的境界。

当年武松血溅鸳鸯楼,该杀的、不该杀,一十五口人全杀了;夜走蜈蚣岭时,开门的小道童好没来由就杀了。

他不是泄恨的武松,更不是滥杀的李逵,他的禅杖、戒刀,只杀奸邪凶顽的坏人,绝不轻拿无辜良民的人命。

水浒传所有关于鲁智深的情节(水浒传中唯一称得上)(13)

鲁智深一禅杖把方腊打下马,这场征讨也顺势进入尾声。

宋江劝他还俗为官,封妻荫子,光宗耀祖。

智深说:“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

宋江又劝他当个名山大寺的住持,他一口回绝:“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

“替天行道”的侠义早已变质,这不是他要的东西,他也不需要这些东西。

宋江、吴用等热衷名利,早前被朝廷用做“以贼灭贼”的棋子,他是明确反对过的,

“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之所以没散伙,完全是尽兄弟之义。东讨南征多年,一场场鏖战,兄弟们惨死大半,今虽立大功,心里却满是悲伤。

于是,他选择留在杭州六和寺继续修行。

水浒传所有关于鲁智深的情节(水浒传中唯一称得上)(14)

八月十五中秋夜,鲁智深听到钱塘江潮声大作,如雷鸣战鼓铺天盖地而来,寺中僧人告诉他那是潮信。

鲁智深忽然想起智真大师送他的偈语:“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闻信而寂。”

果然一一应验,“逢夏而擒”,在万松林里活捉夏侯成;“遇腊而执”,生擒方腊。

问明“圆寂”之意,鲁智深拍掌笑道:“既然死乃唤做圆寂,洒家今夜必当圆寂。”于是,他沐浴更衣,写了颂语,焚一炉好香,盘腿打坐,圆寂涅槃。留颂曰: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 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水浒传所有关于鲁智深的情节(水浒传中唯一称得上)(15)

圆满诸德,寂灭诸恶。

鲁智深临终绝笔,扯断的是名缰利锁、爱恨情仇的纠缠。

“今日方知我是我”, 这是不带半点水分的大彻大悟。当他做提辖鲁达的时候,他就是他;当他做和尚鲁智深的时候,他还是他;当他成为梁山步军统领,他一直是他。

历经人生的大起大落,几度出生入死,几度随遇而安,携尘世气息走入佛门,又在佛门与尘世之间游走徘徊,从不守清规的酒肉和尚到一步步走向莲台,最终剥离执念,“自迭起两只脚,左脚搭在右脚,自然天性腾空。”

烧化时,大惠禅师道法语,“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

仿佛看到鲁智深自绿林奔袭而来,他怒目圆睁,两眼放火,心中升腾着满腔杀气,他要铲尽世间罪恶之人,打尽人间不平之事。因嫉恶而慈悲,为情义而行侠,其刚直真纯,世人自然无法跟寻。

所以,施耐庵给了鲁智深最高的褒奖,用“满空飞白玉,大地作黄金”来形容鲁智深的坐化,这是佛才能达到的境界。

水浒传所有关于鲁智深的情节(水浒传中唯一称得上)(16)

每每想到这里,阿良不禁眼角泛泪,

“禅杖打开生死路,戒刀杀尽不平人,水泊梁山真好汉,假僧真佛鲁智深。”


Ps:图片来源网络及2011版《水浒传》,侵权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