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是怎么养成的?以我锻炼身体的体会来举例三年前,开始户外运动,每周大概一到两次爬山户外运动比户内运动更能贴近自然,欣赏美景,登高望远、放松心情时间、地点、路线都不固定,也是为了多看看不一样的景色,不枯燥从去年年初开始,基本上只去香山公园,因为那里的海拔高度更高、景色更好、设施也更完善,有地铁、有停车场,交通更便利而时间、路线也还都不固定去年下半年开始,发现每天早晨公园一开门就会有几十位固定的人在爬山,而且,日出的景色是最美的,于是便跟着他们一起运动一开始,我跟谁也不招呼,谁也不跟我打招呼逛公园而已,何况这些大都是退了休的老人既然是来锻炼的、来看景的,那就各玩各的,何必闲聊天呢?不去打扰,也是出于尊重然而,当大家的作息规律、运动规律都彼此比较了解之后,很自然,就会默默地把彼此当成一个参照物,比如“今天谁来了、谁没来”,“今天走到什么位置会碰到这个人”,来估量自己的速度、对方的速度虽然还是不打招呼,但心中是有数的这种感觉,就像平时总去一家商店里买东西,自然而然就对店里的售货员、常来的老顾客等等有印象,彼此成为记忆的一部分、习惯的一部分再然后,大概也就是今年春节之后,特别是我的运动量明显要比其他人更多之后,就有人开始主动跟我打招呼他们的岁数都比我大,出于礼貌,我也会认真记住,下次见面时会主动先跟人家打招呼慢慢地,互相打招呼的人越来越多,半年左右的时间,大概到了“十一”,基本上绝大部分人都会跟我见面打招呼了然后,就有人开始问我怎么称呼、多大岁数,这时,我也会问人家怎么称呼,当然,我觉得问人家多大岁数是不礼貌的,所以从不问年龄再后来,又有人开始打听我的职业,哪毕业的之类的,我就告诉人家我是学医的、学临床的,目前专注于心脑相关的疾病最近一个月,越来越多的人会有意无意地跟我咨询各种健康问题,甚至还会主动等我见面沟通自己或家人的健康问题为什么不去医院问,而要跟我说呢?我想,这更多的是因为这些人只是希望能找个人多给一些时间来听他们念叨,所以,我一般只会耐心地听、附和,而并不会主动地劝他去“吃XXX药”、“做XXX手术”之类的,当然,如果力所能及的,比如“下雪天脚下打滑”、“腰扭了”、“血压高”之类的,我也会送人手杖、防滑鞋钉、腰带、血压计之类的到目前为止,知道我“姓什么、多大岁数”的也还只是少数;知道我是什么专业的更是少数;而加了我微信的,仅仅是停车场的两位师傅而已未来,慢慢地应该还会越来越多的人加微信、越来越多的人来跟我聊天,加深彼此的了解现在去锻炼,除了为了自己锻炼放松之外,还多了不少“去见见老朋友”的挂念,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上善若水与智者同行?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上善若水与智者同行(上善若水随遇而安)

上善若水与智者同行

习惯是怎么养成的?以我锻炼身体的体会来举例。三年前,开始户外运动,每周大概一到两次爬山。户外运动比户内运动更能贴近自然,欣赏美景,登高望远、放松心情。时间、地点、路线都不固定,也是为了多看看不一样的景色,不枯燥。从去年年初开始,基本上只去香山公园,因为那里的海拔高度更高、景色更好、设施也更完善,有地铁、有停车场,交通更便利。而时间、路线也还都不固定。去年下半年开始,发现每天早晨公园一开门就会有几十位固定的人在爬山,而且,日出的景色是最美的,于是便跟着他们一起运动。一开始,我跟谁也不招呼,谁也不跟我打招呼。逛公园而已,何况这些大都是退了休的老人。既然是来锻炼的、来看景的,那就各玩各的,何必闲聊天呢?不去打扰,也是出于尊重。然而,当大家的作息规律、运动规律都彼此比较了解之后,很自然,就会默默地把彼此当成一个参照物,比如“今天谁来了、谁没来”,“今天走到什么位置会碰到这个人”,来估量自己的速度、对方的速度。虽然还是不打招呼,但心中是有数的。这种感觉,就像平时总去一家商店里买东西,自然而然就对店里的售货员、常来的老顾客等等有印象,彼此成为记忆的一部分、习惯的一部分。再然后,大概也就是今年春节之后,特别是我的运动量明显要比其他人更多之后,就有人开始主动跟我打招呼。他们的岁数都比我大,出于礼貌,我也会认真记住,下次见面时会主动先跟人家打招呼。慢慢地,互相打招呼的人越来越多,半年左右的时间,大概到了“十一”,基本上绝大部分人都会跟我见面打招呼了。然后,就有人开始问我怎么称呼、多大岁数,这时,我也会问人家怎么称呼,当然,我觉得问人家多大岁数是不礼貌的,所以从不问年龄。再后来,又有人开始打听我的职业,哪毕业的之类的,我就告诉人家我是学医的、学临床的,目前专注于心脑相关的疾病。最近一个月,越来越多的人会有意无意地跟我咨询各种健康问题,甚至还会主动等我见面沟通自己或家人的健康问题。为什么不去医院问,而要跟我说呢?我想,这更多的是因为这些人只是希望能找个人多给一些时间来听他们念叨,所以,我一般只会耐心地听、附和,而并不会主动地劝他去“吃XXX药”、“做XXX手术”之类的,当然,如果力所能及的,比如“下雪天脚下打滑”、“腰扭了”、“血压高”之类的,我也会送人手杖、防滑鞋钉、腰带、血压计之类的。到目前为止,知道我“姓什么、多大岁数”的也还只是少数;知道我是什么专业的更是少数;而加了我微信的,仅仅是停车场的两位师傅而已。未来,慢慢地应该还会越来越多的人加微信、越来越多的人来跟我聊天,加深彼此的了解。现在去锻炼,除了为了自己锻炼放松之外,还多了不少“去见见老朋友”的挂念。

说说心得体会。首先,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往往不是刻意的一个什么宏大的目标,而只是始于一个很简单的理由,随后不断地调整发展。外人看来,好像总是在重复,似乎很单调,然而其实自己的心得体会是在不断地发展更新。坚持下来,并不需要“努力克服枯燥”,因为本就并不枯燥。其次,有人陪伴、一路随行,显然要比一个人的习惯要更有意思。比如,我也愿意练练毛笔字,但练得很随意。而对于爬山这件事来说,现在如果哪天我没去、去晚了、少爬了,第二天见面的时候就会有人问。前一段时间,膝盖疼,多歇了几天,但杠不住有人问,为了不让大家担心,于是咬咬牙也就坚持了下来。第三,广交朋友这个事,并不需要多高的天赋,多高的技巧。总的来说,我是不大爱沟通,比较喜欢安静,比较喜欢与人保持距离的。当然,这都只是相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也有人比我更内向、更不爱沟通、更喜欢安静、更喜欢与人保持距离。但只要相处的时间长了、见面的次数多了,自然而然就会开始互相加深了解。你不主动跟别人聊,别人也会主动来找你聊。慢热一点,稳一稳,也没什么不好。如果话太多,哪句话说得欠考虑,反而容易冒犯到他人、破坏关系。第四,隐姓埋名、踏踏实实做个简简单单的普通人,彼此之间相处起来会更容易。一起锻炼的这些上了岁数的人,肯定要比年轻人更有故事、人生的经历更丰富。绝大多数像他们这个年龄的人都已经一身毛病,走道都费劲,这些人能够天天爬山,而且比一般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腿脚都快得多。北京目前零下七度了,还能天天早上六点到,光着膀子,很努力、很认真。很明显,很多人是在参考我的时间,自己在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这些人显然都是属于同龄人中的少数特殊者、精英分子。从他们偶尔的支言片语中,其中有不少是退休的国务院直属单位或是北京卫戍部队退休的老干部,也有企业的高管、天天开着豪车来锻炼的。而到了赛道上,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人人平等。没有那么多头衔的排位,没有那么多人了解自己,轻松而专注,就可以彻底地释放。第五,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以前是没机会送给陌生人什么东西的,我就算是想送,恐怕也会被拒绝。而路上若是有人要送我东西,我也会拒收。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不知道人家姓什么,人家也不知道我姓什么,但我送的东西,人家就会领情。能把东西送给陌生人、送得出去,不求任何回报,这本身就是一件很高兴的体验。上善若水,随遇而安;戒骄戒躁,宁静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