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在吉林省珲春市马滴达乡,一位的士司机经过201省道时,在离公路边10米的地方,看到一只眼睛发亮的动物,停下车来一看,竟然是一只东北虎。这只东北虎体型不大,也不怕人,对汽车这种庞然大物也没有敌意,瞧了一会儿觉得车不是来害自己,在公路上散了一会儿步,觉得没啥意思就消失在黑夜中。
在世界上,东北虎有很多的称呼,有叫西伯利亚虎、阿穆尔虎,也叫乌苏里虎、满洲虎,还有叫朝鲜虎,五花八门。但国际上一般把它们称为“西伯利亚虎”,意味西伯利亚一带的老虎,这种叫法是错误的,因为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分布上来说,这个名字都不是很恰当;在中国,古代人们喜欢叫它“满洲虎”,现在大家将它称为“东北虎”,顾名思义就是生活在东北一带的老虎;而俄罗斯则把它们称为“阿穆尔虎”,阿穆尔州是俄罗斯东南部的一个州。
01现身:森林之王出现,怀孕的母牛被咬死,成年大狼狗被吃
近年来,东北虎被迫走出山,跑进村庄,捕食鸡鸭猪牛羊狗等家禽家畜和家养宠物,已经屡见不鲜。
2002年,1月份,吉林珲春一农民在下山途中捡了东北虎吃剩下的马鹿肉后,被东北虎跟踪咬伤。
2006年,12月牡丹江市东宁县亮子川附近,有人远远地发现了一只东北虎。12月下旬,吉林省珲春哈达门乡烟囱砬子村一头怀孕的母牛被东北虎咬死。
2017年,8月,吉林省桶子沟林场,一只成年雌性东北虎带一只幼崽在“亲子游”。12月,东北虎又现身天桥岭,并啃食了一头小牛;在12月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大王5次来天桥岭巡山。12月,在大兴沟,一只野生东北虎在风雪交加中悠然前行。
2018年,7月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一头东北虎咬死了农户喂养的10只鹅并吃掉其中4只;不久,一头东北虎将一只成年大狼狗咬死并吃掉后不知去向。10月,黑龙江的一高速公路上,一头东北虎和一辆轿车相撞后逃走,在这儿之前,它还吃掉了一头牛;此后不久,抚远市,一位农民在田里遇到了一头东北虎。
2019年,在3月份,一头东北虎在黑龙江省鹤岗市出现,将一条成年狼狗咬死后扬长而去。4月,白山脉老爷岭发现一只母虎带着三只幼虎在遛弯。
……
近年来,东北虎频频现身公路散步、与汽车相撞、进农田和农人对峙等事件,这间接说明了东北虎面临食物不足的问题。
其实,东北虎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平时会主动避开人类活动的地方,一旦东北虎跑进村庄捕食鸡鸭牛羊狗,这就说明,在野外它们的猎物不足以填饱其肚子,为了填饱肚子,饥饿的东北虎不得不冒着和人发生冲突的危险,出现在人类活动的场所。
02王者:目光锐利,充满王者之气,锋利的犬齿,可以咬爆猎物的头颅
世界上最小的老虎是苏门答腊虎,而世界上最大的老虎,当然是东北虎,东北虎作为现存体重最大的肉食性猫科动物,有“丛林之王”之美称。
就体型而言,比南方的孟加拉虎、印度支那虎都要大,不过近年来体重有下降趋势。雄性连尾巴体长可达3米左右,尾长约1米,肩高约1.1米;雄性东北虎体重在180-306千克之间,传说当年的苏联发现最大的重达384千克;雌性在100-167千克之间。
东北虎头大而圆,耳朵短圆,体色和别的老虎有一些区别,它的夏毛棕黄色,冬毛淡黄色。背部和体侧淡黄色,腹面白色,背部和体侧具有多条横列黑色窄条纹,通常2条靠近呈柳叶状,脖子周围另有一圈白色的毛。
这货外观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前额上的数条黑色横纹,中间常被串通,很像一个“王”字。加上东北虎的目光锐利,天生的王者之气。
身体厚实而完美,体型矫健勇猛无敌,四肢有力而发达。背部和前肢上强劲的肌肉在运动中非常协调具有美感,强大的四肢能够适应丛林中的各种复杂地形。五个非常锐利的虎爪,使用时伸出,不用时缩回爪鞘,避免行走时磨擦地面。
东北虎还有锋利的牙齿。成年东北虎牙齿非常强大,一般拥有30颗牙齿,分为犬齿、门齿、前臼齿和臼齿,犬齿十分粗大,6-8厘米长,2-3厘米粗,这也导致它的咬合力能够达到500千克左右,可以直接咬爆猎物的头颅。
03分布:全球不足600只,俄罗斯远东562只,中国东三省仅剩37只,朝鲜北部疑灭绝
据CCTV介绍,历史上,东北虎曾广泛分布于东北三省林区。直到19世纪中叶,东北虎仍然有很大的分布范围,西自外贝加尔的雅布洛诺山麓,北沿黑龙江北岸,东经鞑靼海峡一直到库页岛,都有分布,向南分布区曾远及中国华北北部。
不难看出,东北虎历史分布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俄罗斯远东的大部分地区,中国华北北部、东北大部分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北部。
20世纪初,东北虎的分布开始逐渐退缩。到了21世纪初,东北虎仅分布于俄罗斯远东部分地区、中国东北东部山区。
在俄罗斯,东北虎主要分布于哈巴边区南部,滨海边区相邻的山地林区,滨海边区锡霍特山脉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与中国相邻的边界地区等4个独立的分布区。
在中国,东北虎仅分布在黑龙江省完达山东部林区、老爷岭林区与张广才岭南部,以及吉林省东北部。
目前,野生东北虎90%以上都生活在俄罗斯境远东地区,总共活动着约562只东北虎(2019最新数据)。中国东北地区数量极为稀少,仅剩37只。而在朝鲜北部,因为缺乏野外调查资料,具体分布情况不明,不过专家怀疑,朝鲜北部的东北虎基本上已经灭绝。
04领地:雌虎比较恋家,常与母亲毗邻而居,甚至攫取母亲部分领地,雄虎则走得很远
东北虎常出没于针阔叶林、山地,平时居无定所,也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一天之中,除了捕食和休息,大部分时间都在领地四周游手好闲。厚实的皮毛和强壮的四肢能够让它在北方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作为单独活动的掠食者,只有在繁殖季节,雄性和雌性才会在一起活动。东北虎性格极其谨慎,胆小多疑,动作敏捷,在丛林中出没无常,所以很难发现它的踪迹。
每只东北虎都有自己固定领地。由于它们生活的环境非常严寒,食物极度缺少,所以其活动范围和领地更加广阔,领地一般可达100-150平方千米(现在据说最大的可达1000平方千米),大部分时间都会在自己领地中活动。
为了防止别的动物入侵,东北虎会留下身上的毛发、气味或者分泌物,这些都是界定自己的势力范围的标志。
在自己的领地内,东北虎是不是为所欲为呢?事实上,东北虎在自己的领地内活动也十分低调的,除了标注领地边界以外,从不乱排粪便,它还会把能暴露自己气味的东西用土掩盖起来,否则,要是被猎物发现就早跑了。
著名老虎专家大卫·史密斯发现,东北虎的扩散习性是小雌虎就近定居,她们比较恋家,经常与母亲毗邻而居,甚至还攫取母亲的部分领地;而小雄虎则扩散得很远,这是老虎避免近亲繁殖的一种机制。不过,一旦东北虎死亡,它拥有的领地也会被生活在附近的同伴瓜分。
05捕食:每次捕食一只猎物,吃饱后就算放一头肥牛在面前,东北虎也不动心
狩猎的时候,东北虎行动敏捷,爆发力非常恐怖,能够瞬间将猎物制服,完全不给猎物反抗的机会。东北虎虽然不是最好斗的,但是战斗力绝对是最强的。
为了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它还善于用潜伏突袭的方式狩猎,脚底厚实的肉垫,让它行走起来毫无动静。
在丛林中,猎物容易闪避、躲藏和逃逸。东北虎多采用伏击、扑击和短距离追逐的方式猎捕动物。它借助自己的保护色,隐藏在草丛里,静止不动等待野猪,发现猎物时会静伏起来,小心翼翼潜行至攻击距离。
当它把耳朵转向前方时,就算是发出了进攻的信号。然后突然袭击,猛扑过去,咬住被捕动物的颈部。
老虎在捕食时跳跃距离更是可以达到八九米远,虎掌的力量加上强大的锁喉能力,很多大型动物都会当场毙命。
一般说来,每次只捕捉一只猎物,它捕捉到成年野猪后,其它小野猪跑的再慢也不会再捕捉。吃饱后也不再捕捉,这时即使放一头肥牛在它面前,也不会动心。是表扬它“大慈大悲”不贪心,还是说它懒好呢?
不过,不滥杀猎物是有科学道理的。如果过于贪恋,领地内制造出紧张气氛,猎物就会逃离它的领地,那样,东北虎岂不哭死!
06饭量:经常吃不饱肚子,一只成年的东北虎,一年里到底要吃多少肉呢?
东北虎的食谱中包括野猪、麋鹿、马鹿、野羊、水鹿、狍子与麝类等等大中型哺乳动物,其中,一半以上的食物是野猪与鹿类,这两种猎物生活的区域不均匀,而且深受季节影响,所以也捕食小型哺乳动物和鸟。
食物缺少的季节,东北虎甚至会捕食病弱的棕熊。不过,一般情况下,东北虎都会和与棕熊保持安全的距离,必要时还会撤退。如果猎物拼命反抗,东北虎捕猎就有受伤的风险,万一受伤,就会因为行动不便捕不到猎物而饿死。这个道理,东北虎懂!
那么,一只成年的东北虎,一年里到底要吃多少肉才能生存下来呢?
据黑龙江东北虎园林的饲养员介绍,一只成年东北虎每天的“饭量”,至少需要12千克肉食。按照这个来计算的话,东北虎一年就要吃掉约4000千克的肉,而且这还是控制食量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
有人专门研究过野生成年东北虎的“饭量”,一年吃约5000千克的动物。当然这个数值的前提是:它天天有肉吃饱,但是,野生东北虎都是要靠自己捕食,并不是天天都能够吃得很好。
近年来,这些大型有蹄类动物大幅度减少。东北的气候严寒,猎物种类本就不是很丰富,如果猎物的数量再减少,东北虎需要在饥寒交迫中,走得更远才能捕获到猎物,很多时候东北虎经常吃不饱肚子。俄罗斯的动物学家在野外曾发现多只因饥饿而死的未成年老虎。
07对手:若被老虎锁喉棕熊就会输,与非洲狮打东北虎的胜率大,真正的天敌却是他
成年公棕熊和成年东北虎比起来,谁更强呢?唯一能和东北虎相遇的棕熊可能就是西伯利亚棕熊和乌苏里棕熊了,西伯利亚棕熊体重也是东北虎的一倍多,两者之间基本上不存在竞争关系。
那么两者真打起来谁厉害呢?棕熊和东北虎比起来各有优势。东北虎个子小点,但是很专业,善于把握时机、敏捷;棕熊个子大点但是有点业余。
两者利用嘴巴和前掌拍打,虽然东北虎的嘴巴和牙齿比较大,但棕熊的也并不小。棕熊的臂力力大无比,在所有动物中是最强的,再加上灵活的爪子,凭借自身的力量和厚实的脂肪,没有动物敢结结实实被它拍上一掌;东北虎的掌击力量也不弱,可达600-1000千克。
但是,东北虎咬合力上,肯定要胜过棕熊。东北虎可轻松拖走一头牛,说明其咬合力和力量都是非常强大的,而棕熊虽然个头巨大,却并非纯粹的猎食性动物,咬合力不如东北虎。
东北虎肯定要敏捷一些,奔跑起来的速度最高可达22米/秒;而棕熊体态臃肿,但是它也并不笨,跑起来也非常快,而且它的耐力好。
不过,东北虎有一必杀技——锁喉杀招。不过棕熊身体庞大,颈部脂肪厚,动作也比较彪悍,老虎想在打斗的时候锁它喉可不容易,但是若一旦被老虎锁喉,棕熊基本就会输掉全局。
除了与棕熊比,东北虎经常被拿来与狮子比较,尽管它们都生活在不同地方。那么东北虎实力究竟怎么样呢?总体说来,非洲狮子与东北虎打斗,老虎的胜率大。
从体重上看,东北虎略胜非洲狮一筹。在尖牙和利爪、咬合力方面,不分上下。不过老虎在战斗技巧方面要优于狮子,毕竟狮子腿细,老虎的四肢粗壮,肌肉比较强,特别是后肢,能够支撑老虎站立起来很久,这样老虎就能腾出前爪来迅速拍击,而老虎的拍击强劲有力。
东北虎真正的天敌只有两个:一个是另一只东北虎。一山不容二虎,两虎相争,不死不休,总会有一头东北虎受伤逃跑,或者直接被杀死。而另一个天敌,就是有着世界主宰之称的人类。
08历史:1000只遭俄国猎人杀戮,当地打虎队捕杀了800只,东北虎逃亡远东地区
中国东北,自古以来森林茂盛,俄罗斯境内的远东地区比中国东北更寒冷,但是,如今我国的东北虎少得可怜,为何东北虎还要往远东地区发展?
据历史记载,以前东北虎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但是到了20世纪,东北虎陆陆续续迁往远东地区。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20世纪初,全世界约2500-3500只野生东北虎,大部分都生活在中国境内。但是,俄国人发现东北虎的皮毛非常的受欢迎,就来到中国,收买当地官员,在东北大规模猎杀东北虎。据历史记载,这场猎杀持续了30年左右,其中1000只左右的野生东北虎惨遭杀戮。
其二,打虎队雪上加霜。由于东北生态环境被破坏,东北虎很难找到食物了,所以出现了伤人的事件,搞得东北当地人心惶惶。为了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当地居民自发组成了打虎队,开始到处去猎杀这些东北虎,约有500-800只被捕杀,导致了原本已经很少的数量又雪上加霜。
其三,人类无限制的狩猎野猪会等其他动物,也会让老虎的“口粮”变少,以至于它们找不到食物经常忍受饥饿甚至死亡。与其饿死,不如出走,东北虎不得不重新选择栖息地,相当大的一部分东北虎选择“出国谋发展”,最后迁徙到了人烟稀少的远东地区。虽然说远东地区的环境更加残酷,但是山区有着大片的森林,人烟稀少、没有盗猎者的猖獗,使它能够得到喘息机会,最后定居下来。
09未来:俄国的东北虎慢慢南迁,因为这里本是东北虎的家园
近来年,东北虎数量急剧下降,2008年,东北虎被生活科学网评为“全球十大最濒危稀有动物”物种之一。据CCTV报道,中国曾做过5次关于野生东北虎的调查,1976年调查结果为151只,1985年结果减少到了30只左右,1991年为16-22只,1999年调查发现仅存9-15只。即便是到今年,我国的野生虎数量仅仅37只。
野生东北虎生存威胁主要来自于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偷猎、繁殖率低等方面,还有对虎文化的片面理解。虎豹专家、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教授姜广顺认为,偷猎盗猎和森林资源破坏是导致东北虎数量变化的重要原因。
滥伐森林、乱捕乱杀野生动物,严重地破坏生态平衡。直到七十时代,中国才宣布禁猎东北虎,但是野生东北虎的栖息地大多已被破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国际生物科学联盟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汪松回忆说,近几十年,特别是八九十年代,森林破坏程度可谓触目惊心。
猎套隐蔽而危险,已成为野生虎生存最为严峻的威胁因素。近20年来,至少有7只野生东北虎死亡,其中6只被猎套套死,气管、食管均被猎套勒断。
人们对虎的崇拜由来已久,部分人对于虎文化理解存在着偏差,虎牙、虎标本等被制成护身符或者装饰品,用来彰显身份,甚至有人将活体老虎当作珍奇异宠出售并圈养。同时,还有些人盲目相信虎骨作为保健品有强身健体的功效。
不过,随着中国东北自然环境的改善,成立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如今也有一些慢慢南迁。前段时间,俄国境内一头雌性东北虎正带着三头小老虎“越境”了,它们不远千里来到中国溜达,这是种现象是非常具有意义,一旦在这里定居,就代表对这里的环境认可,不会轻易离开。
其实东北虎厚厚的皮毛加上在雪地掠食,很容易就给人一种错觉,好像这种老虎非常喜欢寒冷地带一样,事实上东北虎并不太喜欢高寒的地方,从它在西伯利亚的分布范围来看,就足以说明了一切。
多年来,它们宁愿挤在东南一隅,也不愿意往更广袤的西伯利亚内陆地带进发,就说明它们不喜寒。一旦环境成熟,俄国的东北虎自会不请自来,因为这里原本就是东北虎的家园。
结语
近年来,随着东北环境的改善,东北虎开始回家。其实,中国东北才是东北虎真正的家园。希望多开设跨国保护区和通道,让东北虎不用“护照”和“签证”,就能自由“串门”。
雪灵谷自然实验室/出品
参考资料:中国国家林业局猫科动物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绿色时报》
,